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辽阔(遼闊)  拼音:liáo kuò
辽远、广阔。《北史。卷四○。韩麒麟传》:「若欲取况古人,班马之徒,固自辽阔。」唐。李商隐 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诗:「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也作「辽廓」。
《國語辭典》:辽远(遼遠)  拼音:liáo yuǎn
遥远。《左传。襄公八年》:「楚师辽远,粮食将尽,必将速归,何患焉?」《楚辞。屈原。九章。抽思》:「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國語辭典》:通识(通識)  拼音:tōng shì
一种要求识见博通的教育理念。旨在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所需的各门知识,以拓宽视野、开放心灵、扩充知识领域,并能全面观照当代文化方向,了解自身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如:「通识课程」。
《國語辭典》:渊博(淵博)  拼音:yuān bó
渊深博大。《抱朴子。外篇。崇教》:「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愚表兄远在都门,不曾亲自吊唁。几年来学问更加渊博了?」
《國語辭典》:傍通  拼音:páng tōng
形容通晓各种技艺。《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
《漢語大詞典》:辩博(辯博)
博学,知识广博。 汉 刘向 说苑·政理:“ 文侯 曰:‘子往矣!是无邑不有贤豪辩博者也,无邑不有好扬人之恶、蔽人之善者也。’”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 边让 ﹞少辩博,能属文。”旧唐书·方伎传·僧玄奘:“ 玄奘 既辩博出羣,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 清 曾国藩 《万寅轩先生家传》:“海内文人以靡丽辩博相高。”
《漢語大詞典》:洪深
广博而深奥。《〈百喻经〉序》:“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夫圣人之道,诚高远而洪深。”
分類:广博深奥
《漢語大詞典》:辨博
指学识广博。辨,通“ 辩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名媛诗:“ 周婴 、 方叔 极称辨博。”
《國語辭典》:馀论(餘論)  拼音:yú lùn
1.未尽的言论。《文选。张衡。东京赋》:「得闻先生之馀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
2.称著作中总论分论以外的论述。
《漢語大詞典》:殚洽(殫洽)
广博详尽;广见博闻。 宋 叶适 《题张淏〈云谷杂记〉后》:“ 张清源 篤志苦学,出入羣书,援据殫洽。”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 博晰斋 ﹞博闻彊识,于京圻掌故,氏族源流,尤能殫洽。”参见“ 殫见洽闻 ”。
《國語辭典》:饱学(飽學)  拼音:bǎo xué
学识广博。《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话说婺州有一个秀才,姓贾,青年饱学,才智过人。」《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他这兄弟名持,字有重,也是五河县的饱学秀才。」
《國語辭典》:阔达(闊達)  拼音:kuò dá
通达不拘。《后汉书。卷二二。马武传》:「武为人嗜酒,阔达敢言,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
《國語辭典》:杂家(雜家)  拼音:zá jiā
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术思想派别。为九流之一,其学说杂汇各家。《汉书。卷三○。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
《國語辭典》:优洽(優洽)  拼音:yōu xiá
1.广布、普及。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武义粤其肃陈,文教迄己优洽。」
2.丰厚。《陈书。卷一二。杜棱传》:「棱历事三帝,并见恩宠。末年不预征役,优游京师,赏赐优洽。」《隋书。卷六七。裴蕴传》:「即日拜开府仪同三司,礼赐优洽。」
《漢語大詞典》:衍裕
广博深厚。 宋 崔伯易 《珠赋》:“吾尝临东海,旅南溟,泛 淮 江 之汤汤,济 岳阳 之 洞庭 ,观其溶液衍裕,盖天地之委藏,祕恠惚恍,鮫虬峥嶸,岂世人敢指名哉!” 宋 文天祥 《跋刘玉窗诗文》:“本朝诸家诗,多出於贵人,往往文章衍裕,出其餘为诗,而气象自别。”
《漢語大詞典》:详博(詳博)
详备广博。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真文忠公谥议:“闻见録二帙,併沐示教,记载详博。” 梁启超 《读〈春秋〉界说》:“夫使 孔子 而果为史官也,则亦当搜罗明备,记载详博,然后为史之良。”
分類:详备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