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裴伯茂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东闻喜人。裴叔义子。学涉群书,有文采。孝武帝太昌初,为中书侍郎。好饮酒,颇疏傲,久不徙官,曾为《豁情赋》。后因剧饮得疾卒,年三十九。
全后魏文·卷三十九
伯茂,延俊从子。孝明初,为奉朝请大将军、京兆王继饥曹参军。历长孙承业行台郎中,承业还朝,仍知行台事。以功封平阳伯。再迁散骑常侍,典起居注。太昌初,为中书侍郎。永熙中,为广平王赞文学,后加中军大将军。天平末卒,赠卫将军、度支尚书、雍州刺史,重赠吏部尚书,谥曰文。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附化人,字保年。匈奴单于后裔。右谷蠡王潘六奚没于魏,其子孙以潘六奚为氏,后讹为破六韩。世领部落。常初随父从宗人破六韩拔陵起事,后叛降尔朱荣。荣死,归河西。东魏孝静帝天平中,东归,从高欢征战,封平阳公,除洛州刺史。尝献计高澄,截敌粮道,被采纳。北齐建立,封广川县公,为太子太保。卒于沧州刺史。
全北齐文·卷二
常字保年,附化人,匈奴单于之裔,累迁平西将军。神武起义,表为抚军,累迁车骑大将军开府,封平阳公,除洛州刺史。齐受禅,封广川县公,拜太保、沧州刺史,卒赠尚书令、司徒、太傅、假王,谥曰忠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6—547 【介绍】: 东魏渤海蓨人,一名贺六浑。世居怀朔镇,遂习鲜卑风俗。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参与杜洛周起义军,后归葛荣,旋又叛降尔朱荣,为亲信都督、晋州刺史。荣为孝庄帝所杀,欢奉尔朱兆命破步藩,遂统率六镇起事余众及葛荣旧部入山东。时尔朱氏残暴,吏民苦之,欢起兵讨灭尔朱氏,废节闵帝及后废帝,立魏孝武帝,自为大丞相。及孝武帝图谋攻欢失败,西奔长安,欢另立孝静帝。自是魏分东西,高氏执东魏政十六年,与西魏连年作战,互有胜负。死后,其子高洋代东魏称北齐帝,追尊为神武帝,庙号高祖。
全北齐文·卷一
帝姓高,讳欢,字贺六浑,勃海蓨人,初事尔朱荣,为亲信都督。孝庄即位,封铜鞮伯,历晋州刺史,建明初封平阳郡公,普泰初封勃海王,加授东道大行台。举兵反,拥立章武王子朗,年号中兴。进位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寻废朗及节闵帝而立孝武。孝武逊于长安,立孝静。魏分为二。武定五年正月薨,年五十二,谥曰献武王。文宣受禅,追尊曰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天统元年改谥曰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高淹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4 【介绍】: 北齐宗室。字子邃。高欢第四子。东魏孝静帝元象中,封平阳郡公,累迁尚书左仆射。北齐文宣帝天保初,进爵为王,官至太尉。武成帝大宁元年,迁太宰。性沉谨,以宽厚称。卒于晋阳,或云被鸩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0—535 【介绍】: 即元脩。北魏皇帝。鲜卑族。孝文帝孙,字孝则。性沉厚少言,好武事。初封平阳王。节闵帝普泰元年六月,高欢率兵讨尔朱氏,南下洛阳,废杀节闵帝元恭及安定王元朗(即厉废帝),立脩。永熙三年帝与斛斯椿、贺拔岳等共谋对付据邺之高欢,欢乃使侯莫陈悦杀贺拔岳,岳部下推宇文泰为帅,败侯莫陈悦。时欢兵进洛阳,帝奔关中依宇文泰,是年闰十二月为泰鸩杀。在位三年。史称出帝。
全后魏文·卷十三
帝讳修,字孝则,广平王怀第三子。永安三年封平阳王。中兴二年三月即位,改元太昌。其年十二月改元永兴,寻改为永熙。在位三年。西迁长安,为宇文泰所弑。谥曰孝武皇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3 【介绍】: 唐高祖李渊女。柴绍妻。隋炀帝大业十三年,绍从李渊起兵反隋,公主于鄠县散家财募兵响应,兵至七万,威振关中,时号娘子军。后率军与李世民会师于渭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4—683 【介绍】: 唐绛州龙门人,名礼。少种田为业。太宗贞观中应募入军,从征辽东,著白衣持戟腰两弓,以骁勇闻名全军,迁右领军中郎将。高宗永徽时帝幸万年宫,山水暴至,仁贵救驾有功,赐御马。显庆中破高丽,擒契丹王,以功拜左武卫将军。又击突厥九姓于天山,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乾封初以降扶余等四十城封平阳郡公。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唐军败,仁贵退守大非川,除名为庶人。未几,高丽余众叛,仁贵起为鸡林道总管,复坐事贬象州。会赦还,高宗思其功,起授瓜州长史,不久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卒于官。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九
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应募从军。累擢右领军中郎将。显庆中以功封河东县男。乾封初进平阳郡公。开耀中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永淳二年卒。年七十。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6 【介绍】: 唐绛州太平人。字仲晔。举明经。武周圣历元年,为卫州刺史,时值秋季,河北征民工修城以防突厥,晖悉令罢散,归田收获。历任泰州刺史、洛州长史,拜中台右丞。中宗神龙元年,与张柬之等杀张昌宗、张易之,迎中宗复位,擢侍中,封平阳郡公。旋以武三思僭,阳尊为郡王而罢知政事。后复被诬以谋废韦后罪,贬崖州,矫制害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9—720 【介绍】: 唐绛州龙门人,字慎言。薛仁贵子。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突厥扰河北,武则天以讷将门后,诏为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使。旋迁幽州都督,安东都护,改并州长史,检校左卫大将军,屡建战功。玄宗开元初,契丹、奚、突厥联合,屡为边患,讷请讨之。诸将不如约作战,军败,夺讷官爵。后吐蕃犯临洮,讷击破之,拜左羽林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为朔方行军大总管。讷沉勇寡言,每用兵,临大敌益壮。后以老致仕。卒谥昭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2 【介绍】: 唐绛州龙门人。薛仁贵孙。生燕蓟间,以门荫不事家产,善骑射。预安禄山乱,晚为史朝义守相州。仆固怀恩破朝义,嵩降。怀恩释之,奏嵩为检校刑部尚书、相卫洺邢等州节度使。嵩感恩奉职,有治名。代宗大历中,累官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平阳郡王,卒。
马平阳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宪宗元和中,官至夔州刺史。八年,迁邕管经略使。十年,以贪虐贬韶州司户。
赵惟吉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6—1010 【介绍】: 宋宗室,字国祥。赵德昭子。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授左监门卫将军,封平阳郡侯,进封安定郡公。真宗时累官感德军节度使。好学能属文,善书草、隶、飞白诸体。以贤孝称。卒谥康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宗室。徽宗第十八子。累封信王。靖康之变,从钦宗至金营,金军北撤时被携北行,至庆源,亡匿真定境中,遣人向高宗奏请委总大军,与诸寨乡兵约日大举。事为金人所知,急发兵攻陷诸寨,榛逃亡不知去向。一说后与徽宗同居五国城。
全宋诗
赵榛,徽宗第十八子。官庆阳昭化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封信王(《宋史·宗室世系表》)。靖康之变,被金兵截留河北,隐于民间,改姓梁。后由庆源五马山马政迎归,遂起义兵抗金。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闻赵构即帝位于南京,遣马扩“诣行在(帝王离京都时驻留之地)请禀朝廷之命”,即除河外兵马都元帅,但由于猜忌,下令河北义兵一人一骑不得渡河以南。后不知所终。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一五、一一六。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九九四
赵榛,徽宗子。初授建雄军节度使,封福国公。宣和末,改安达军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平阳郡王。靖康元年,授庆阳、昭化军节度使,进封信王。后从徽宗北行,至庆源,亡匿真定境中。马广、赵邦杰聚兵保五马山砦,阴迎榛归,奉以为主。榛上手书,乞总大军收复所失州县,除河外兵马都元帅。为朝廷所疑。诸砦为金人所陷,遁亡,不知所在。见《宋史》卷二四六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2 【介绍】: 金管州人,字景山。初以乡兵守本州,累功为管州刺史。平阳置帅府,充便宜招抚使,权元帅左都监,封平阳公,为九公之一。宣宗元光初降蒙古,受官爵。既而又欲脱走,遂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68—1224 【介绍】: 即宋宁宗。光宗次子。淳熙十六年封嘉王。绍熙五年,孝宗死,光宗称疾不出执丧,赵汝愚、韩侂胄等因定策立其为帝。次年,罢赵汝愚,禁道学,专任韩侂胄。嘉泰中弛禁,复诸贬者官。开禧二年,下诏攻金。因战局不利,向金求和,杀韩侂胄,增岁币绢银,与金约为伯侄之国。后史弥远专国,一反前期之政。在位三十一年。
全宋诗
宋宁宗(一一六八~一二二四)赵扩,光宗次子。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授右千牛卫大将军。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封英国公。十二年,封平阳郡王。十六年,进封嘉王。光宗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受禅即皇帝位。嘉定十七年卒,年五十七,谥法天备道纯德茂功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庙号宁宗。在位三十年,建元庆元、嘉泰、开禧、嘉定。事见《宋史》卷三七至四○《宁宗纪》。今录诗十一首。
全宋文·卷六八八九
宋宁宗赵扩(一一六八——一二二四),光宗第二子。乾道五年,授右千牛卫大将军。淳熙五年,迁明州观察使、封英国公;十年,始预朝参;十二年,迁安庆军节度使,封平阳郡王;十六年,封嘉王。绍熙五年,孝宗死,光宗称疾不出执丧,宰相留正以疾辞去,赵汝愚、韩侂胄遂定策立为帝,逼光宗退位。初任赵汝愚为相,未几,韩侂胄专政,罢赵汝愚等,禁道学。嘉泰中弛禁,复诸贬者。时议北伐,追封岳飞为鄂王,追夺秦桧王爵。开禧二年下诏北伐。然东、中战场宋军受挫,西帅吴曦叛,遂向金求和。金人邀以诛首谋,杨皇后遂与史弥远等谋杀韩侂胄。嘉定元年与金订立和议:与金世为伯侄之国,增岁币,函韩侂胄、苏师旦首畀金,易淮陕侵地,国体以亏。自后史弥远专政,朝纲日坏,国势日衰。嘉定十七年闰八月卒,年五十七。在位三十年,年号四:庆元、嘉泰、开禧、嘉定。见《宋史》卷三七至四○《宁宗纪》,《两朝纲目备要》卷三至一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