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偏枯  拼音:piān kū
1.中医上指半身偏废无用的病。也称为「半身不遂」。
2.比喻利益分配不均,或文化失调。
《國語辭典》:平衡  拼音:píng héng
1.一种仪礼。将上身与腰折成直角,使头与腰齐平。《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
2.各方面的数量或质量相互抵消,成为一种静止状态。
3.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权与物均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钩权矣。」
《國語辭典》:觔斗  拼音:jīn dǒu
1.头下脚上倒翻身体的动作。《西游记》第七回:「我老孙一觔斗去十万八千里。」也作「筋斗」。
2.比喻挫折、不顺。如:「你别看他整日笑嘻嘻的,像个无忧人似的,其实他是经过风浪,翻过觔斗的。」也作「筋斗」。
《國語辭典》:筋斗  拼音:jīn dǒu
1.头下脚上倒翻身体的动作。元。张宪〈题黑神庙〉诗:「雄巫咂角神犀吼,翻脚翩韆起筋斗。」《红楼梦》第二九回:「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打了一个筋斗。」也作「觔斗」。
2.比喻挫折、不顺。《红楼梦》第二回:「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也未可知。」也作「觔斗」。
《漢語大詞典》:觔兜
见"觔斗"。
《漢語大詞典》:让先(讓先)
(1).围棋术语,在双方棋力参差,不能分先对局时,上手一方经常执白,让下手一方经常执黑子先弈,谓之“让先”。
(2).象棋术语。高低手对弈,为使双方棋艺水平相对平衡,常由高手让低手先走一步、两步或三步,称为“一先”、“二先”或“三先”。
《國語辭典》:秤锤(秤錘)  拼音:chèng chuí
杆秤与戥秤所用的金属重锤。多为六面棱柱或立方体,悬挂在秤杆一端,可左右移动以量轻重。也称为「秤砣」。
《國語辭典》:失调(失調)  拼音:shī tiáo
失去平衡。尤指身体不得适当调养。如:「病后失调,最易引起旧疾复发。」
《漢語大詞典》:让子(讓子)
(1).围棋术语。即黑方先在盘上放置二个以上(可多至二十五个)的子,再由白方投子。此时,白方称为“授子”,黑方则称为“受子”。终局计算输赢,黑方须还给白方被让子数的一半。
(2).象棋术语。高低手对弈,为使双方棋艺水平相对平衡,在对奕前由高手拿去一子或二子(子的种类,规定为车、马、炮等三种),然后入局。
《國語辭典》:长线(長線)  拼音:cháng xiàn
1.长的线。如:「放长线钓大鱼」。
2.指长期大量生产,以致供应量超过社会需要,应减缩的产品或行业。
《國語辭典》:耳朵  拼音:ěr duo
1.人与动物的耳,俗称为「耳朵」。《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玉圃听在耳朵里,忙叫长随去问那走堂的。」《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耳朵里不住的听了说:『这水可真了不得!』」
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水浒传》第八回:「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
3.指探听消息的人。如:「我总疑心他是对方派来我们这里做耳朵的。」
《漢語大詞典》:权节(權節)
(1).平衡调节。国语·齐语:“令夫农羣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 韦昭 注:“权,平也,平节其器用小大倨句之宜也。”
(2).指临时的调节。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
《漢語大詞典》:称锤(稱錘)
称物时,用来使秤平衡的金属锤。礼记·月令“﹝仲春之月﹞角斗甬,正权概” 汉 郑玄 注:“称锤曰权。”
《國語辭典》:均势(均勢)  拼音:jūn shì
彼此保持相等的势力。《文选。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将以位尝侔尊,力尝均势。」
《國語辭典》:偏坠(偏墜)  拼音:piān zhuì
中医上指阴囊一侧肿大偏垂的病症。通常疝气、睪丸炎皆可能引发此症。
《国语辞典》:井穴  拼音:jǐng xué
趾端的经穴。可用以测定知热感度,俾检查各经络左右不平衡。多用于急症、降压、解热、镇痛等。
《漢語大詞典》:概平
(1).谓用一个标准使之统一、平衡。
(2).用概刮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