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辐射平衡
物体之间时刻不停地以辐射的方式交换着热量,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的辐射收支差值,称“辐射平衡”。地表的辐射平衡,等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和支出的有效辐射之差值。
《漢語大詞典》:搞平衡
使相反的力量均匀分布而产生平衡。例如:他们在大国之间搞平衡。
《漢語大詞典》:电离平衡
指弱电解质的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度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的状态。如动态平衡,不稳定,当条件(温度、浓度)发生变化,平衡会朝着某一方向移动。
《分类字锦》:清水平衡
四朝国史:叶康直知光化县。丰稷为榖城令。人歌之曰:叶光化。丰榖城。清如水。平如衡。
分类:能政
《国语辞典》:平衡觉(平衡觉)  拼音:píng héng jué
内耳前庭系统包含三个半规管及囊状构造,因个体所处的位置或重力方向发生变化而产生维持身体平衡及空间定向的感觉。
《國語辭典》:生态平衡(生態平衡)  拼音:shēng tài píng héng
自然环境中,因环境因素的改变,能抑制生物族群不过度繁殖,也可防止被完全毁灭,使生态系中各种生物维持恒定的数目,以达到平衡的状态。
《漢語大詞典》:均平
(1).平衡;均匀。周礼·地官·贾师:“贾师各掌其次之货贿之治,辨其物而均平之,展其成而奠其贾,然后令市。”《后汉书·虞诩传》:“臺郎显职,仕之通阶。今或一郡七八,或一州无人。宜令均平,以厌天下之望。”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二九:“水火均平方是药,阴阳差互不成丹。” 李大钊 《青春》:“大宇积热力,每散趋均平,天地乃毁。”
(2).平正;公允。周书·王罴传:“每至享会,亲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南史·循吏传·阮长之:“ 李元德 清勤均平,姦盗止息。”《诗·桧风·鳲鸠》“鳲鳩在桑” 宋 朱熹 集传:“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专一,故言鳲鳩在桑,则其子七矣。”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母弟称弟:“诗人美鳲鳩均爱七子,岂有於父母则望之以均平,於兄弟则教之以疏外!”
《漢語大詞典》:齐衡(齊衡)
(1).犹平衡。谓举物与心相平。周礼·考工记·梓人“乡衡而实不尽” 郑玄 注引《曲礼》:“执君器齐衡。”按,礼记·曲礼下作“国君则平衡”。 孔颖达 疏:“国君,诸侯也,降於天子,故其臣为奉持器与心齐平也。”
(2).等同;不相上下。 南朝 梁 沈约 《齐司空柳世隆行状》:“固可以齐衡八凯,方驾五臣。”《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今与列国诸侯齐衡入封,岂所谓宪章在昔,垂法将来者也?” 宋 叶适 《刘子怡墓志铭》:“今两乡文物,争自磨洗,齐衡一州,自君始也。”
《國語辭典》:均衡  拼音:jūn héng
均匀平衡。如:「营养均衡」、「身心均衡发展」。
分類:均衡平衡
《漢語大詞典》:衡立
谓平衡。管子·轻重甲:“黄金重而粟轻,两者不衡立。”
分類:平衡
《漢語大詞典》:常平
(1).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创。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利源调度·常平:“ 汉宣帝 时数丰稔, 耿寿昌 奏诸边郡以穀贱时增价糴入,贵则减价糶出,名曰‘常平’,此其始也。”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常平:“惠民之法,莫善於常平,然有法无人,胥归无益。”
(2).即常平仓。宋史·食货志上:“ 淳化 三年,京畿大穰,分遣使臣於四城门置场,增价以糴,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岁饥即下其直予民。” 北周 庾信 《羽调曲》:“钱则都内贯朽,仓则常平粟红。”
(3).长期平衡。新唐书·刘晏传:“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驛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如见钱流地上。”
《漢語大詞典》:钧衡(鈞衡)
(1).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幼有钧衡之略,独负舟航之用。”《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 亮 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
(2).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宋 范仲淹 《遗表》:“因恳避於钧衡,爰就班於符竹。”
(3).比喻平衡公正。 唐 高适 《留上李右相》诗:“钧衡持国柄,柱石总贤经。” 孙钦善 校注:“钧衡:平衡,公正。”
《漢語大詞典》:相权(相權)
相互平衡。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轻重相权。” 宋 叶适 《福建运使真显谟阁少卿赵公墓铭》:“钱会常相权,民无贵食,肆无虚券。” 廖仲恺 《钱币革命与建设》:“欲仅就钱币一问题,图苟且一时之解决……则就现行银币,立画一之制,使副币与本币之数量相权。”
分類:相互平衡
《國語辭典》:平准(平準)  拼音:píng zhǔn
1.平稳物价,使其合于一定的标准。《史记。卷三○。平准书》:「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
2.职官名。汉武帝时设置掌管物价平准事宜的官员。《史记。卷三○。平准书》:「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
《漢語大詞典》:偏胜(偏勝)
(1).谓一方超越另一方;失去平衡。 宋 秦观 《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今病本於肝而久饵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所谓以火救火。” 清 姚鼐 《复鲁絜非书》:“偏胜之极,一有一絶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
(2).指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一》:“此数主者,虽性分学力各有偏胜,然未有不从事於学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