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受正平等戒
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平等福业
平等因果
平等怜悯
平等光明受生藏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现在世说平等
平等随眠
心行平等难
侯叔献(字 景仁 )
韩宗道(字 持正 )
周之道(字 觉民 )
佛类词典(续上)
实相平等礼受正平等戒
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平等福业
平等因果
平等怜悯
平等光明受生藏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现在世说平等
平等随眠
心行平等难
其它辞典
吴师孟(字 醇翁 )侯叔献(字 景仁 )
韩宗道(字 持正 )
周之道(字 觉民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110 【介绍】: 宋成都人,字醇翁。第进士。累迁凤州别驾。王安石当国,擢为梓州路提举常平。上疏力言新法不便,宁愿罢归故官。后知蜀州,又论茶法害民,遂谢事去。全宋诗
吴师孟(一○二一~一一一○),字醇翁,成都(今属四川)人。与王安石同年生(《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吴氏宗谱》)。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累迁凤州通判。神宗熙宁中王安石当国,擢梓州路提举常平(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十年(一○七七),知蜀州(《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六之三二)。官至左朝议大夫(《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徽宗大观四年卒,年九十(《全宋词》册一)。今录诗十三首。全宋文·卷一三六○
吴师孟(一○二一——一一一○),字醇翁,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缜父。庆历二年进士及第,累迁凤州别驾、阆州通判。王安石当国,以与师孟同年生,擢为梓州路提举常平。后官至左朝议大夫、知夔州、蜀州。大观四年卒,年九十。见《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宋史翼》卷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3—1076 【介绍】: 宋抚州宜黄人,字景仁。仁宗庆历间进士。神宗熙宁初行新法,被遣行诸路相度农田水利、税赋科率、徭役利害。为秘书丞,建言引汴灌田,诏以提举开封府界常平行之。又倡引汴水淤田,祥符、中牟之民被水患,都水监或以为非。熙宁三年权都水监丞,六年理提点刑狱资序。累官两浙常平使兼都水监,相地利,引樊山水灌田四十万顷。迁河北水陆转运、判都水监。全宋文·卷一○四九
侯叔献(?——一○七六),字景仁,宜黄(今江西宜黄)人,庆历中举进士。熙宁初知安远县,迁秘书丞。二年,提举两浙路常平,寻徙开封府界提举常平。加太常博士,同京西巡辖斗门。三年,权都水监丞,为屯田员外郎。八年,改度支员外郎,迁工部郎中。九年三月以疾卒。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食货七之一九、食货六五之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二四七、二六四、二七三,《韩南阳集》卷一七叔献制词,《万姓统谱》卷六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韩宗道(一○二七~一○九七),字持正,其先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徙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神宗熙宁初,知巴州,改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入为开封府判官,出提点河北西路刑狱,历知庐州、凤翔府、潞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入权户部侍郎,改刑部,以宝文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绍圣初,知成都,改瀛州。三年,知杭州。四年卒,年七十一。事见《金石萃编》卷一四二《韩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五《韩综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一五六四
韩宗道(一〇二七——一〇九七),字持正,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综子。以荫补将作监主簿,三迁为大理评事。嘉祐四年登进士第,知馀姚县。熙宁中,累官至两浙西路提刑。元丰中,历知庐州,工部、户部、左司郎中,太府卿,刑部、户部侍郎。六年,加宝文阁待制、知开封府,再为户部侍郎。绍圣中,历知陈、青、瀛、杭等州。四年卒,年七十一。见曾肇《韩宗道墓志铭》(《金石萃编》卷一四二)。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六五四
周之道(一○三○——一一○○),字觉民,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少寒苦,刻意于学。皇祐五年进士。初主钱塘簿,移歙州祁门令,改著作佐郎知江宁县。秩满,知遂州录事参军,改通判戎州。擢知开封府录事参军,除京西路转运判官,提举江西路常平,移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元祐初为大理丞,已而迁正。以母老丐外,为提点江南西路刑狱,入为刑部员外郎,升郎中。累官至尚书刑部侍郎。元符三年卒,年七十一。见《浮溪集》卷二六《通议大夫周公墓志铭》。
实相平等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种礼佛)
【三藏法数】
谓人礼佛,前正观中,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起此之心,即成邪执。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
(术语)(参见:七种礼佛)
【三藏法数】
谓人礼佛,前正观中,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起此之心,即成邪执。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
受正平等戒
【三藏法数】
谓修行人能受持如来正戒,一切平等,不生分别差别之见,顿绝妄想邪思之心,戒体圆明,而得解脱,究竟至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谓修行人能受持如来正戒,一切平等,不生分别差别之见,顿绝妄想邪思之心,戒体圆明,而得解脱,究竟至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三藏法数】
谓如来无有饥渴羸损瘦乏等苦,为众生故,以平等慈悲,现行乞食,广作利益,是名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谓如来无有饥渴羸损瘦乏等苦,为众生故,以平等慈悲,现行乞食,广作利益,是名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平等福业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能持戒律,不兴恶想,梵行端严,语言和雅,以平等慈悲爱护之心,普覆一切有情,令得安隐;以平等心,而能致福,是为平等福业也。
谓修行之人,能持戒律,不兴恶想,梵行端严,语言和雅,以平等慈悲爱护之心,普覆一切有情,令得安隐;以平等心,而能致福,是为平等福业也。
平等因果
【三藏法数】
谓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平等因果。自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共二品。前普贤行品,辩因该果海;后如来出现品,明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故名平等因果也。
谓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平等因果。自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共二品。前普贤行品,辩因该果海;后如来出现品,明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故名平等因果也。
平等怜悯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如上种种怜悯众生功德相状,普于一切平等饶益,无有分限,是名平等怜悯。
谓菩萨以如上种种怜悯众生功德相状,普于一切平等饶益,无有分限,是名平等怜悯。
平等光明受生藏
【三藏法数】
谓菩萨成就诸佛法忍,光明平等,照耀一切世间,见者欢喜,咸蒙利益,即得生如来家,是名平等光明受生藏。(诸佛法忍者,谓于诸佛之法,忍可而印證也。)
谓菩萨成就诸佛法忍,光明平等,照耀一切世间,见者欢喜,咸蒙利益,即得生如来家,是名平等光明受生藏。(诸佛法忍者,谓于诸佛之法,忍可而印證也。)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三藏法数】
谓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显證一乘寂灭之道。行从理起,故曰随顺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经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谓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显證一乘寂灭之道。行从理起,故曰随顺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经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现在世说平等
【三藏法数】
谓现在世中,说现在世之事也。以现在为平等者,例过去、未来之现在前后均齐也。
谓现在世中,说现在世之事也。以现在为平等者,例过去、未来之现在前后均齐也。
平等随眠
【三藏法数】
谓贪瞋痴烦恼之惑,平等共起,随伏不舍,故名平等随眠。
谓贪瞋痴烦恼之惑,平等共起,随伏不舍,故名平等随眠。
心行平等难
【三藏法数】
谓痴冥之人,多执彼我之见,若能冤亲平等,心无分别,是为难也。
谓痴冥之人,多执彼我之见,若能冤亲平等,心无分别,是为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