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民服
平民的衣服。 明 宋濂 《遯耕轩记》:“官居与氓廛孰安,章綬与民服孰华?”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八年:“时 仲言 有母服,难入禁中,乃使衣民服,号 王山人 。”
《國語辭典》:里耳  拼音:lǐ ěr
里巷俗人的耳朵。指其不能欣赏高格雅乐,或不能理解谈论大道。《庄子。天地》:「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也作「俚耳」。
《漢語大詞典》:俚耳
俗人之耳。指没有欣赏音乐能力的人。 宋 欧阳修 《谢石秀才启》:“然而奏磬俚耳,难矣赏音;抱石 荆山 ,终为至寳。” 宋 王安石 《次韵董伯懿松声》:“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國語辭典》:乡户(鄉戶)  拼音:xiāng hù
1.乡里的户数。《晋书。卷二四。职官志》:「乡户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以上,置史、佐各一人。」
2.本乡百姓。
3.宋代称一乡中有恒产者为「乡户」。《宋史。卷一七七。食货志上五》:「役人必用乡户,为其有常产则自重。」
《漢語大詞典》:韦带(韋帶)
古代平民或未仕者所系的无饰的皮带。《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於内,成名於外。” 颜师古 注:“言贫贱之人也。韦带,以单韦为带,无饰也。”后汉书·周磐传:“居贫养母,俭薄不充。尝诵《汝坟》之卒章,慨然而叹,乃解韦带,就孝廉之举。” 李贤 注:“以韦皮为带,未仕之服也,求仕则服革带,故解之。”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韦带诸生,埏鎔贱质。”
《漢語大詞典》:役民
(1).服役的人。 宋 苏轼 《教战守策》:“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2).役使平民。 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自序》:“役民者官也,役於官者民也。郡有主,县有令,乡有长,里有正,其位不同而皆役民者也。”
《漢語大詞典》:民编(民編)
编入户籍的平民。 宋 张孝祥 《淮西漕司设醮》:“伏愿緑章上达,絳节下临。注南斗之生,俾谢无穷之苦;削 酆都 之籍,溥施荡秽之恩。及此民编,咸躋寿域。”
《漢語大詞典》:民伍
平民的行列。《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復民伍。” 南朝 梁 沈约 《大赦诏》:“凡诸反侧,咸与维新。并加宣慰,还復民伍。”
分類:平民行列
《漢語大詞典》:病坊
收养贫病平民的机构。太平广记卷九五引 唐 牛肃 《纪闻·洪昉禅师》:“ 昉 於 陕 城中,选空旷地造 龙光寺 。又建病坊,常养病者数百人。” 宋 马鉴 《续事始·病坊》:“ 开元 二十三年,断京城乞儿官,为置病坊,给廪食焉。近代改悲田院,或曰养病院。” 宋 曾巩 《越州赵公救灾记》:“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公曰: 杭 ,水陆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緡得二千,復发私槖得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以待之。”
《漢語大詞典》:庐居(廬居)
(1).住在临时性的简易房子中。汉书·王尊传:“请以身填 金堤 ,因止宿,庐居隄上。”
(2).庐墓。在墓旁结庐服丧。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孝文帝》:“﹝ 文帝 ﹞为皇太 薄后 持三年服,庐居枕块如礼。”
(3).平民之居,民房。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谕民》:“庐居暂借作王居,寄諭我民别夏夷。”
《漢語大詞典》:巾褐
(1).头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装。《三国志·吴志·薛莹传》:“特蒙招命,拯擢泥污,释放巾褐,受职剖符。”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乃闔门谢宾客,巾褐裠帔,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
(2).指不第秀才的境遇。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九:“先生困于巾褐,二句殊可伤也。”
《漢語大詞典》:街谈(街談)
(1).见“ 街谈巷议 ”。
(2).街谈巷议者,指平民百姓。 明 唐顺之 《赠邑侯王春岩奖劝序》:“故闷闷之政,可以孚乎其邑,未必可以获乎其上;察察之政,可以市乎其上,未必可以愚乎其邑之人。然则较吏治于上人之口,宜不若巷处街谈之口,尤为亲且详也。”
《國語辭典》:街谈巷议(街談巷議)  拼音:jiē tán xiàng yì
大街小巷中的议论、传言。《文选。张衡。西京赋》:「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釐。」《老残游记》第二回:「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也作「里谈巷议」、「街头巷语」、「街谈巷说」、「街谈巷语」。
《漢語大詞典》:人庶
即庶人。指百姓,平民。后汉书·刘玄传:“ 王莽 末,南方飢饉,人庶群入野泽,掘鳧茈而食之。”北史·王雅传:“ 明帝 初,﹝ 王雅 ﹞除 汾州 刺史。励精为政,人庶悦附,自远至者七百餘家。”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天子神圣,威武慈仁,子养亿兆人庶。”
《国语辞典》:两截(两截)  拼音:liǎng jié
1.两段。如:「这根竹子太长,恐怕得分成两截,才能用车载走。」
2.古时平民皆穿短衫与裤子,故称短衫长裤的两段式打扮为「两截」。也作「两接」、「两截子」。
《國語辭典》:小的  拼音:xiǎo de
1.幼小的孩子。元。关汉卿《五侯宴。楔子》:「一个妇人,怀里抱著个小孩儿,我问他声咱,兀那嫂嫂,你为何抱著这小的在此啼哭,可是为何那?」也作「小底」。
2.平民对官员或仆役对主人的自称。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张千云:『禀爷,真个通神!是有一眼井,小的下去,打捞出这个口袋来。』」也作「小底」。
3.对仆役的泛称。元。吴昌龄《张天师。楔子》:「净云:『老哥不知,但是我家的小的每,都是生药名!』」也作「小底」。
《漢語大詞典》:里妇(里婦)
(1).同里的妇人。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 明 高启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诗:“出宫非故颜,里妇犹相羡。”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序言:“乡人之酬酢,里妇之应接。”
(2).泛指平民妇女。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及暮将散,忽於曲岸见里妇携幼女,年方十餘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