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止戈  拼音:zhǐ gē
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文选。左思。魏都赋》:「千乘为之轼庐,诸侯为之止戈,则干木之德自解纷也。」唐。白居易 为宰相贺杀贼表:「况我乘破竹,彼继覆车,止戈之期,翘足可待。」
《國語辭典》:止戈为武(止戈為武)  拼音:zhǐ gē wéi wǔ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指合止戈二字为武字,因若止息干戈,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唐。杨烱〈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若乃五材并用,谁能去兵?七德兼施,止戈为武。」
《國語辭典》:少息  拼音:shǎo xí
1.略事休息、小憩。《文选。班固。西都赋》:「蹂躏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唐。韩愈 祭女挐子文:「走朝至暮,天雪冰寒,伤汝羸肌,撼顿险阻,不得少息。」
2.稍稍平息。《文选。马融。长笛赋》:「众音猥积,以送厥终,然后少息。」《三国演义》第一三回:「贾诩亦力劝,傕怒少息。」
《國語辭典》:调停(調停)  拼音:tiáo tíng
1.居间调解、排除纠纷。《宋史。卷三三九。苏辙传。论曰》:「元祐秉政,力斥章、蔡,不主调停。」《文明小史》第九回:「一面学老师,得著风声,同了典史,找到几个大绅士,托他们出来调停。」
2.安排、处理。宋。范成大〈满江红。寒谷春生〉词:「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红楼梦》第九回:「宝玉道:『你放心,到外头我自己都会调停的。』」
《漢語大詞典》:櫜弓
藏弓。意谓战事平息。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亭徼櫜弓,万里昆吾,九译而通,蛮夷既同。” 宋 叶适 《次王道夫舟中韵》之二:“櫜弓听乐心肝尽,拔剑论功目眥豪。” 清 朱琦 《感事》诗:“此闻夷务辑,櫜弓竚旋凯。”
分類:战事平息
《漢語大詞典》:烟清(煙清)
烟尘澄清。指战乱平息。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文》:“ 岷峨 岁改, 岐雍 烟清。”
《國語辭典》:郭汾阳(郭汾陽)  拼音:guō fén yáng
人名。指唐朝名将郭子仪,曾平定安史之乱。参见「郭子仪」条。清。袁枚 谒岳王墓诗:「天意小朝廷已定,那容公作郭汾阳。」
《國語辭典》:弭兵  拼音:mǐ bīng
平息战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人曰弭兵,而我弗许。」明。钱嶪〈悯黎咏〉诗六首之六:「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饥。」
《国语辞典》:息争(息争)  拼音:xí zhēng
平息纷争。如:「这件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好不容易终于息争了!」
《漢語大詞典》:休和
(1).安定和平。左传·襄公九年:“若能休和,远人将至。” 汉 蔡邕 《协和婚赋》:“唯休和之盛代,男女得乎年齿。”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用能免羣生於汤火,纳百姓於休和。” 张铣 注:“休和,谓祸乱已平,兵戈不用,故致之使休息和平也。”旧唐书·玄宗纪上:“致君亲於 尧 舜 ,济黔首於休和。”
(2).犹言平息了事。 宋 司马光 《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札子》:“有百姓杀人,私用钱物休和。”《元典章·吏部三·投下》:“管人户 朱全祜 駈男 朱得兴 奸诱 班四 駈妇 腊梅 ,在逃促获,受钱私下休和。” 元 尚仲明 《三夺槊》第二折:“不如告休和,伏低弱,留得性命,落得躯殻。”
《漢語大詞典》:和宁
使和睦安宁。
分類:和睦安宁
《漢語大詞典》:静波
(1).使波浪平息。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於是 屏翳 收风, 川后 静波。”
(2).风平浪静,水不扬波。 晋 陆机 《应嘉赋》:“意邈澄霄,神夷静波。” 晋 张华 《武帝哀策文》:“江海静波, 岷岳 无尘。”云笈七籤卷二二:“山海静波,诸天肃清。”
《國語辭典》:息讼(息訟)  拼音:xí sòng
同意和解,停止诉讼。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公不谋声训,而楚夏移情,故能使解剑拜仇,归田息讼。」《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姚乙心理也只要家里息讼要紧,细思月娥说话尽可行得。」
《國語辭典》:弭乱(弭亂)  拼音:mǐ luàn
平息战乱。《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备传》:「心存国家,念在弭乱。」《文明小史》第四四回:「大帅议论极是,真是弭乱的良方,外交的上策。」
《國語辭典》:和解  拼音:hé jiě
1.双方停止争执,归于和平。《三国演义》第七回:「见在磐河厮杀,宜假天子之诏,差人往和解之。」
2.法律上谓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以终止争执或防止争执发生之契约。
《國語辭典》:调息(調息)  拼音:tiáo xí
1.调养休息。《西游记》第二回:「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子前午后,自己调息。」《红楼梦》第一○回:「等待调息一夜,明日务必到府。」
2.调节呼吸。如:「打坐前必先有片刻的调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