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干 → 乾干”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冒烟(冒煙)  拼音:mào yān
1.烟向上升起。如:「那幢房子在冒烟,好像失火的样子。」
2.顶著烟。《三国演义》第三回:「且说张让、段圭拥少帝及陈留王,冒烟突火,连夜奔走至北邙山。」
3.形容很生气。如:「每次一提起那件糗事,他就气得冒烟。」
《漢語大詞典》:乾旱
谓雨量不足,气候干燥。 唐 杜甫 《柴门》诗:“东城乾旱天,其气如焚柴。”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我想这男儿受困遭磨难,恰便似蛟龙未济逢乾旱。” 陶铸 《松树的风格》:“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國語辭典》:枯燥  拼音:kū zào
1.乾燥。宋。陆游 跋火井碑:「予昔在征西幕府,尝得小校言火山军地枯燥,不可耕。」
2.单调、无兴趣。如:「不够生动的演讲总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國語辭典》:龟裂(龜裂)  拼音:jūn liè
1.皮肤因太冷或乾燥而生裂痕。
2.裂缝。如:「天气乾旱日久,稻田都龟裂了。」
《漢語大詞典》:枯风(枯風)
干燥的风。 唐 孟郊 《秋怀》诗之九:“冷露多瘁索,枯风饶吹嘘。”
分類:干燥
《漢語大詞典》:白薤
植物名。新鲜鳞茎可食,干燥鳞茎(薤白)可入药。 宋 梅尧臣 《田家》诗:“灯前饭何有?白薤露中肥。”
《國語辭典》:胶结(膠結)  拼音:jiāo jié
1.如胶凝结。形容事物难以分解。晋。干宝〈晋纪总论〉:「理节则不乱,胶结则不迁。」明。方孝孺〈深虑论五〉:「天下之民胶结而不可解,有不齐者,从而以法令之,则令之易服,而治之不难。」
2.黏性物质乾燥后硬化而黏结在一起。
《國語辭典》:绿茶(綠茶)  拼音:lǜ chá
将茶树嫩叶采摘后,立即加高温烘焙以抑制叶子里的氧化酵素活动,防止茶叶酦酵,再经揉捻、乾燥制造而成的不酦酵茶。
《國語辭典》:阿魏  拼音:ē wèi
植物名。伞形科阿魏属,多年生草本,全株具强烈葱蒜臭味。原产中国大陆新疆、西藏至伊朗及北印度。叶三至四回羽状全裂,小裂片长椭圆形至线形,背面密被柔毛。复伞形花序,伞辐五至二十五枝,花瓣黄色。其乳液乾燥成块后,可入药,极臭,能祛痰驱风。也称为「形虞」。
《漢語大詞典》:燥刚(燥剛)
(1).干燥刚劲。尔雅·释地“ 汉 南曰 荆州 ” 邢昺 疏引 汉 李巡 曰:“ 汉 南,其气燥刚,禀性彊梁,故曰 荆 。” 宋 李觏 《袁州学记》:“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
(2).指燥烈干热的药。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燥刚以发舒,酸苦以涌洩;杵臼无停鸣,鐺鼎不暇涤。”
《漢語大詞典》:高垲(高塏)
(1).高而干燥。宋书·志序:“且 关 洛 高塏,地少川源,是故 镐 、 酆 、 潦 、 潏 ,咸入礼典。”
(2).指高而干燥之地。 金 麻九畴 《堂溪城南感寓》诗:“断岸崩崖带草长,茂林高塏晚生凉。”
分類:干燥
《國語辭典》:皲裂(皸裂)  拼音:jūn liè
皮肤表面角质层裂开的现象,多因寒冷、乾燥、刺激而形成。
《國語辭典》:红茶(紅茶)  拼音:hóng chá
一种发酵过的茶,沏出的茶色红艳,具有特别的香气和滋味。台湾及华中、华南等地都有生产。因其制造过程费时繁复,故有些地区称为「工夫茶」。
《漢語大詞典》:焦乾
1.极其干燥。 汉 焦赣 《易林·泰之困》:“振急絶理,常阳不雨。物病焦乾,华实无有。” 向春 《煤城怒火》第三三章:“晒得焦干的玉米棒、高粱穗捆得好好的。”
2.喻拮据。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我这几日不曾见他,就弄我手里都焦乾了。”
分類:拮据干燥
《漢語大詞典》:焦燥
(1).干枯,干燥。南史·齐东昏侯纪:“剗取细草,来植阶庭,烈日之中,至使焦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栗:“日出晒,令栗肉焦燥。”
(2).同“ 焦躁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出:“几番焦燥,命直不好,埋寃知是几宵。”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姑娘也焦燥起来,教庄家往东村寻取儿子,并无踪跡。”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她懊恼着,并且焦燥地眯起眼睛向四外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