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干 → 乾干”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乾燥
1.犹干旱。《管子·度地》:“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纠列之时也。”《汉书·沟洫志》:“春夏乾燥少水时也,故使 河 流迟,贮淤而稍浅。”
2.失去水分;缺少水分。 汉 王充 《论衡·商虫》:“穀乾燥者,虫不生。”《法苑珠林》卷一一四:“脣舌乾燥,耳鼻焦闭,五臟内煎,津液外竭。”《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遇夫》:“丫头又忙掇过一碗汤来,説:‘饭乾燥,吃些汤罢!’”
3.枯燥,没有趣味。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八:“算学书上的文字,虽说干燥无味,但正确细密,实为他科书籍所不及。” 茅盾 《夜读偶记·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大雅》和《颂》的文学语言那就是庙堂中的语言,即后世所谓‘雅言’,装模作样,官气十足,干燥无味。”
4.干涩,不甜润。 巴金 《家》九:“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徐迟 《财神和观音》:“那一笑干燥得象荒漠上的鹰叫。”
5.喻困难;拮据。《朱子语类》卷七二:“是尽乾燥处困之极,事无可为者。”《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看看家中金银搬完,屯盐卖完,手中乾燥,央人四处借债。”
6.干净。 明 沈鲸《双珠记·纩衣寄诗》:“东宫的尿瓶倾洗得乾浄,公主的夜桶收拾得乾燥。”
2.失去水分;缺少水分。 汉 王充 《论衡·商虫》:“穀乾燥者,虫不生。”《法苑珠林》卷一一四:“脣舌乾燥,耳鼻焦闭,五臟内煎,津液外竭。”《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遇夫》:“丫头又忙掇过一碗汤来,説:‘饭乾燥,吃些汤罢!’”
3.枯燥,没有趣味。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八:“算学书上的文字,虽说干燥无味,但正确细密,实为他科书籍所不及。” 茅盾 《夜读偶记·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大雅》和《颂》的文学语言那就是庙堂中的语言,即后世所谓‘雅言’,装模作样,官气十足,干燥无味。”
4.干涩,不甜润。 巴金 《家》九:“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徐迟 《财神和观音》:“那一笑干燥得象荒漠上的鹰叫。”
5.喻困难;拮据。《朱子语类》卷七二:“是尽乾燥处困之极,事无可为者。”《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看看家中金银搬完,屯盐卖完,手中乾燥,央人四处借债。”
6.干净。 明 沈鲸《双珠记·纩衣寄诗》:“东宫的尿瓶倾洗得乾浄,公主的夜桶收拾得乾燥。”
《國語辭典》:捣衣(搗衣) 拼音:dǎo yī
1.用杵捶打生丝以去蜡,使生丝柔白而富有弹性,而能裁成衣物。也作「捣练」、「捣衣」。
2.以杵捶击衣物使乾净。北周。庾信 〈夜听捣衣〉诗:「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老残游记》第三回:「走著看著,见河岸南面有几个大长方池子,许多妇女坐在池边石上捣衣。」也作「捣衣」。
3.乐曲名。琴曲。相传为唐代潘庭坚所作。古代秋凉时,家家妇女为亲人赶冬衣而捣衣,故乐曲以表现妇女对远方亲人思念的情感为主。也称为〈捣衣曲〉、〈秋杵弄〉、〈秋水弄〉、〈秋院捣衣〉。
2.以杵捶击衣物使乾净。北周。庾信 〈夜听捣衣〉诗:「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老残游记》第三回:「走著看著,见河岸南面有几个大长方池子,许多妇女坐在池边石上捣衣。」也作「捣衣」。
3.乐曲名。琴曲。相传为唐代潘庭坚所作。古代秋凉时,家家妇女为亲人赶冬衣而捣衣,故乐曲以表现妇女对远方亲人思念的情感为主。也称为〈捣衣曲〉、〈秋杵弄〉、〈秋水弄〉、〈秋院捣衣〉。
《國語辭典》:捣衣(擣衣) 拼音:dǎo yī
1.用杵捶打生丝以去蜡,使生丝柔白而富有弹性,而能织成衣物。也作「捣衣」。
2.捶击衣物使乾净。《乐府诗集。卷四五。清商曲辞二。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也作「捣衣」。
2.捶击衣物使乾净。《乐府诗集。卷四五。清商曲辞二。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也作「捣衣」。
《國語辭典》:伶俐 拼音:líng lì
1.聪明机灵,反应敏捷。《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文若虚是伶俐的人,看见来势,已自瞧科在眼里,晓得是个好主顾了。」《红楼梦》第五四回:「惟有那第十个媳妇聪明伶俐,心巧嘴乖,公婆最疼。」
2.口齿犀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卫朝奉见他人物整齐,说话伶俐,收纳了,拨一间房与他歇落。」《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汤镇台见他说话伶俐,便留他在书房里吃饭,叫两个公子陪他。」
3.乾脆俐落。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鲁云)你去了倒是一场伶俐。(黄文云)将军有埋伏里!」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除了后患,岂不伶俐。」
2.口齿犀利。《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卫朝奉见他人物整齐,说话伶俐,收纳了,拨一间房与他歇落。」《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汤镇台见他说话伶俐,便留他在书房里吃饭,叫两个公子陪他。」
3.乾脆俐落。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鲁云)你去了倒是一场伶俐。(黄文云)将军有埋伏里!」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除了后患,岂不伶俐。」
《漢語大詞典》:倾竭(傾竭)
倒尽。指消耗干净或全部拿出。《三国志·吴志·华覈传》:“数兴军旅,倾竭府藏,兵劳民困,无时获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晋 人所谓‘见 何次道 ,令人欲倾家酿’,犹云欲倾竭家貲以酿酒饮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