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8,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桐帽
絮帽
绣帽
花帽
乌纱帽
毡帽
簪帽
高帽
戴帽
巾帽
衣帽
山帽
僧帽
小帽
帽子
《漢語大詞典》:桐帽
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幞头,相传始于 北周 ,用软帛垂脚,至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使顶高起成形, 唐 以后沿用之。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称老夫。” 宋 陆游 《游前山》诗:“平生一桐帽,自惜犯尘埃。”
分類:桐木幞头
《分类字锦》:絮帽(絮帽)
元好问 城隈细路入沙汀,絮帽冲风日再经。
分类:
《骈字类编》:绣帽(绣帽)
晋书五行志:魏明帝著绣帽,披缥衣袖,常以见直臣。杨阜谏曰:此礼何法服耶?帝默然。近服妖也。唐书李晟传见锦裘下。白居易柘枝词见香衫下。 章孝标柘枝诗见锦靴下。
《国语辞典》:花帽  拼音:huā mào
绣有花纹或饰品的帽子。宋。杨万里〈观迎神小儿社〉诗:「花帽铢来重,绡裳水样秋。」
《國語辭典》:乌纱帽(烏紗帽)  拼音:wū shā mào
以乌纱制成的帽子。原为便帽,明代始定为官帽,亦指官职。《明史。卷六七。舆服志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也称为「纱帽」、「乌纱」。
《國語辭典》:毡帽(氈帽)  拼音:zhān mào
毡制的帽子。《南史。卷七九。夷貊传下。西域传》:「土人剪发,著毡帽、小袖衣、为衫则开颈而缝前。」《儒林外史》第二回:「众人看周进时,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䌷旧直裰。」
分類:毡帽帽子
《骈字类编》:簪帽
南史王思远传见衣领下。
《漢語大詞典》:高帽
即高屋帽。隋书·礼仪志七:“案 宋 齐 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参见“ 高屋帽 ”。
《漢語大詞典》:高屋帽
顶部高起的帽子。 唐 陆龟蒙 《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 梁王 高屋好欹来”自注:“ 梁 朝有白纱高屋帽。” 宋 苏轼 《椰子冠》诗:“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髮不知。更著短簷高屋帽, 东坡 何事不违时。” 王文诰 辑注:“ 李廌 师友谈记:士大夫近年倣 东坡 桶高簷短帽,名曰子瞻样。”参见“ 高屋 ”。
分類:顶部帽子
《漢語大詞典》:戴帽
亦作“ 戴帽子 ”。
(1).把帽子戴在头上。引申为于一物之上加以他物。 宋 戴鼎臣 东原录:“ 海州 朐山 ,俗言 朐山 戴帽即雨,盖谓云出覆冒其上为雨候。”
(2).引申为在政治上或行为上给人定性。 刘亚舟 《男婚女嫁》第六章:“ 程玉柱 的爹爹叫 程济仁 ,是个戴帽富农。”《花城》1981年第3期:“摘帽子戴帽子!好好的一个日常生活用语,和‘衣服’‘袜子’一样的‘帽子’竟变成一个使人胆战心寒的声音,这是多么古怪的历史现象!”
《漢語大詞典》:巾帽
指头巾或帽子。 宋 苏轼 《江上值雪效欧阳体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诗:“高人著屐踏冷冽,飘拂巾帽真仙姿。” 宋 陈师道 《送赵承议》诗:“林湖更觉追随尽,巾帽犹堪语笑倾。” 清 方以智 通雅卷三六二:“常服之巾随人取名,巾帽为古之通称。”
分類:头巾帽子
《骈字类编》:衣帽
宋书礼志:诸织成衣帽、锦帐、纯金银器、云母从广一寸以上物者,皆为禁物。
又殷琰傅式宝骁勇绝众,因留守北门,乃率所领开门掩袭。勔入其营,勔逃避得免,式宝得勔衣帽而去。 北史:宋繇傅:繇曾孙游道,为司州中从事。时人语曰:游道猕猴面。构尝因游道会客,因戏之曰:贤从在门外,大好人,宜自迎接。为通名,称旅弟游山。游道出见之,乃猕猴而衣帽也。将与构绝,构谢之。 颜氏家训:沛国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云:向未著衣帽故也。
分类:衣帽
《骈字类编》:山帽
宋史注辇国传:谨遣专使等五十二人奉土物来贡,凡真珠、山帽各一,真珠二万二千一百两,象牙六十株,乳香六十斤。
《韵府拾遗 号韵》:僧帽
顾德辉诗:儒衣僧帽游人鞋。
《國語辭典》:小帽  拼音:xiǎo mào
1.便帽。相对于礼帽、官帽而言。《新五代史。卷六三。十国世家。前蜀世家》:「蜀人富而喜遨,当王氏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俛首即堕。」
2.瓜皮帽的通称。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九。冠服》:「豫章漫抄曰:『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筒。』」
《國語辭典》:帽子  拼音:mào zi
1.戴在头上,用以遮阳、避雨、保暖或装饰的用品。《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老和尚含著眼泪,自己除了帽子。」
2.加上不恰当、挖苦或罪嫌的词。比喻罪名或坏名誉。如:「高帽子」、「绿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