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配天
(1).与天相比并。《书·君奭》:“故 殷 礼陟配天,多歷年所。” 蔡沉 集传:“故 殷 先王终以德配天,而享国长久也。”《礼记·中庸》:“高明配天。” 孔颖达 疏:“言圣人功业高明,配偶於天,与天同功,能覆物也。” 宋 苏轼 《兴龙节功德疏文》之一:“伏愿皇帝陛下,配天而治,如日之中,安乐延年。”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横则齐家、治国、平天下,纵则赞化育、参天地、配天。”
(2).古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诗·大雅·生民序》:“《生民》,尊祖也, 后稷 生於 姜嫄 , 文 武 之功,起於 后稷 ,故推以配天焉。”《汉书·郊祀志下》:“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缘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是以 周公 郊祀 后稷 以配天。”《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是故以 微子 而代 紂 则 成汤 配天矣。” 胡三省 注:“ 郑玄 义曰:物之大者莫若於天;推父比天,与之相配,行孝之大,莫大於此,所谓‘严父莫大於配天’也。又 孔氏 曰:《礼记》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俱为其本,可以相配,故王者皆以祖配天。”
(3).谓受天命为天子。《庄子·天地》:“ 啮缺 可以配天乎?” 郭象 注:“谓为天子。”
(4).谓如天之长久。 明 张居正 《轩皇问道治世长生颂》:“康龄不老,度岁百千,子孙万叶,配天永延。”
(2).古帝王祭天时以先祖配祭。《诗·大雅·生民序》:“《生民》,尊祖也, 后稷 生於 姜嫄 , 文 武 之功,起於 后稷 ,故推以配天焉。”《汉书·郊祀志下》:“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缘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是以 周公 郊祀 后稷 以配天。”《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是故以 微子 而代 紂 则 成汤 配天矣。” 胡三省 注:“ 郑玄 义曰:物之大者莫若於天;推父比天,与之相配,行孝之大,莫大於此,所谓‘严父莫大於配天’也。又 孔氏 曰:《礼记》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俱为其本,可以相配,故王者皆以祖配天。”
(3).谓受天命为天子。《庄子·天地》:“ 啮缺 可以配天乎?” 郭象 注:“谓为天子。”
(4).谓如天之长久。 明 张居正 《轩皇问道治世长生颂》:“康龄不老,度岁百千,子孙万叶,配天永延。”
《漢語大詞典》:作书(作書)
(1).谓作典册。《国语·楚语上》:“ 武丁 於是作书,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
(2).指撰写献与天子的书或策。 唐 韩愈 《赠族侄》诗:“作书献云闕,辞家逐秋蓬。”
(3).创制文字。《韩非子·五蠹》:“古者 苍頡 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 苍頡 固以知之矣。”
(4).写信。《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枯鱼过河泣》:“作书与魴鱮,相教慎出入。”《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唐 李善 注:“太祖遣 徐劭 孙郁 至 吴 ,将军 石苞 令 孙楚 作书与 孙皓 。 劭 至 吴 ,不敢为通。”
(5).谓写作。《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曹公 闻 权 以土地业 备 ,方作书,落笔於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夏侯太初 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
(6).练字;写字。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余教童子作书,每日只学十字,点画体势,须使毫髮毕肖。”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作书忌俗字,人皆知之,不知亦忌古字。”
(2).指撰写献与天子的书或策。 唐 韩愈 《赠族侄》诗:“作书献云闕,辞家逐秋蓬。”
(3).创制文字。《韩非子·五蠹》:“古者 苍頡 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 苍頡 固以知之矣。”
(4).写信。《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枯鱼过河泣》:“作书与魴鱮,相教慎出入。”《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 唐 李善 注:“太祖遣 徐劭 孙郁 至 吴 ,将军 石苞 令 孙楚 作书与 孙皓 。 劭 至 吴 ,不敢为通。”
(5).谓写作。《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曹公 闻 权 以土地业 备 ,方作书,落笔於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 夏侯太初 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变,书亦如故。”
(6).练字;写字。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余教童子作书,每日只学十字,点画体势,须使毫髮毕肖。” 清 冯班 《钝吟杂录·日记》:“作书忌俗字,人皆知之,不知亦忌古字。”
《漢語大詞典》:圣王(聖王)
(1).古指德才超群达于至境之帝王。《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於神。”《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杨朱 、 墨翟 之言盈天下。”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彼封建者,更古圣王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鲁迅 《花边文学·知了世界》:“ 中国 的学者们,多以为各种智识,一定出于圣贤,或者至少是学者之口;连火和草药的发明应用,也和民众无缘,全由古圣王一手包办: 燧人氏 , 神农氏 。”
(2).为对皇帝的谀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 唐文皇 以药酒赐 房玄龄 妇,我太祖为 徐中山 易夫人,即此知妇人妒者,必不容於圣王之世。”
(2).为对皇帝的谀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 唐文皇 以药酒赐 房玄龄 妇,我太祖为 徐中山 易夫人,即此知妇人妒者,必不容於圣王之世。”
《漢語大詞典》:玉节(玉節)
(1).玉制的符节。古代天子、王侯的使者持以为凭。《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公羊传·哀公六年》:“﹝ 齐 陈乞 遣 阳生 ﹞与之玉节而走之。” 何休 注:“节,信也。析玉与阳 生 ,留其半,为后当迎之合以为信,防称矫也。” 隋 江总 《洛阳道》诗之一:“玉节迎司隶,锦车归濯龙。”
(2).指持节赴任的官员。 宋 杨万里 《送吉州赵山父移广东提刑》诗:“ 岭 上梅花莫迟发,先遣北枝迎玉节。” 清 唐孙华 《送赵二闻之官济宁》诗:“玉节幨帷 济水 东,少年练达许谁同。”
(3).古代一种用以调节乐声的乐器。 北周 庾信 《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玉节调笙管,金船代酒巵。” 倪璠 注:“《汉书音义》曰:‘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古以玉作,不但竹也。’……节,竹约也,以玉为之,故云玉节矣。”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初夏见寄次韵》:“洪崖领玉节,坐使虚音生。”
(4).手杖的美称。 唐 胡曾 《咏史·高阳池》:“何事 山公 持玉节,等閒深入醉乡来。”
(5).笋的美称。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早春雪中作吴体见寄》:“竹根乍烧玉节快,酒面新泼金膏寒。” 明 杨慎 《和方思道毛坞之什》:“冉冉孤生竹,迟此方苞月。玉节本璘珣,孚尹亦旁达。”
(6).藕的美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果蓏·藕》:“ 陶弼 诗:‘万顷金沙里,谁将玉节栽。’”
(7).形容高尚的节操。 宋 张孝祥 《西江月·重九》词:“故人玉节有光华,高会仍逢戏马。”
(8).形容声音如鸣佩玉,铿锵而有节奏。 唐 张说 《皇帝行太和之乐一章》:“玉节四夏,金鏘五钟。” 唐 陆龟蒙 《寒夜联句》:“高唱戞金奏,朗咏鏗玉节。”
(2).指持节赴任的官员。 宋 杨万里 《送吉州赵山父移广东提刑》诗:“ 岭 上梅花莫迟发,先遣北枝迎玉节。” 清 唐孙华 《送赵二闻之官济宁》诗:“玉节幨帷 济水 东,少年练达许谁同。”
(3).古代一种用以调节乐声的乐器。 北周 庾信 《北园新斋成应赵王教》诗:“玉节调笙管,金船代酒巵。” 倪璠 注:“《汉书音义》曰:‘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古以玉作,不但竹也。’……节,竹约也,以玉为之,故云玉节矣。”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初夏见寄次韵》:“洪崖领玉节,坐使虚音生。”
(4).手杖的美称。 唐 胡曾 《咏史·高阳池》:“何事 山公 持玉节,等閒深入醉乡来。”
(5).笋的美称。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早春雪中作吴体见寄》:“竹根乍烧玉节快,酒面新泼金膏寒。” 明 杨慎 《和方思道毛坞之什》:“冉冉孤生竹,迟此方苞月。玉节本璘珣,孚尹亦旁达。”
(6).藕的美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果蓏·藕》:“ 陶弼 诗:‘万顷金沙里,谁将玉节栽。’”
(7).形容高尚的节操。 宋 张孝祥 《西江月·重九》词:“故人玉节有光华,高会仍逢戏马。”
(8).形容声音如鸣佩玉,铿锵而有节奏。 唐 张说 《皇帝行太和之乐一章》:“玉节四夏,金鏘五钟。” 唐 陆龟蒙 《寒夜联句》:“高唱戞金奏,朗咏鏗玉节。”
《漢語大詞典》:圣训(聖訓)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汉 蔡邕 《释诲》:“且用之则行,圣训也;舍之则藏,至顺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 章老先生 ,你背圣训了,怎么説一个似可去。” 清 陈梦雷 《抒哀赋》:“委吉凶以任运兮,永圣训以自强。”参见“ 圣教 ”。
(2).帝王的训谕、诏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麟 恐伏而对曰:‘诚如圣训,然臣自行列,蒙陛下拔擢,使掌卫兵於殿庭之间,此岂臣当以私恩结下,为身计耶?’” 元 耶律楚材 《和平阳王仲祥韵》:“洪恩浹四海,圣训宜书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谆谆数千言,详载圣训。”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后专指对 穆罕默德 言行的传述--“ 穆罕默德 言行录”。在 中国 ,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2).帝王的训谕、诏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麟 恐伏而对曰:‘诚如圣训,然臣自行列,蒙陛下拔擢,使掌卫兵於殿庭之间,此岂臣当以私恩结下,为身计耶?’” 元 耶律楚材 《和平阳王仲祥韵》:“洪恩浹四海,圣训宜书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谆谆数千言,详载圣训。”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后专指对 穆罕默德 言行的传述--“ 穆罕默德 言行录”。在 中国 ,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漢語大詞典》:圣教(聖教)
(1).旧称 尧 、 舜 、 文 、 武 、 周公 、 孔子 的教导。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孔 门弟子七十之徒,皆任卿相之用,被服圣教,文才雕琢,知能十倍,教训之功而渐渍之力也。”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新唐书·柳浑传》:“﹝ 柳浑 ﹞早孤,方十餘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 浑 曰:‘去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经学理学》:“ 东吴 之 惠氏 、 东浙 之 万氏 ,经学皆宗 汉 ,而未尝悖圣教也。” 梁启超 《致伍秩庸星使书》:“今 中国 之人,号称奉圣教,而农工商贾,终身未登夫子庙堂,不知圣教为何物。”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芻,依毘奈耶訶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唐 卢士衡 《寄天台道友》诗:“且住人閒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
(2).宗教信徒对各自宗教的尊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时诸大圣莫不悲感,即召集诸苾芻,依毘奈耶訶责制止,削除谬法,宣明圣教。” 唐 卢士衡 《寄天台道友》诗:“且住人閒行圣教,莫思天路便登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