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五帝君
《周礼注疏》卷十九〈春官宗伯·小宗伯〉~290~
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汉·郑玄注:「兆为坛之营域。五帝:苍曰灵威仰,大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黄帝亦于南郊。」
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类亦如之。汉·郑玄注:「兆为坛之营域。五帝:苍曰灵威仰,大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黄曰含枢纽,黄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黑曰汁光纪,颛顼食焉。黄帝亦于南郊。」
《古微书》卷九
《春秋文耀钩》:「春起青受制,其名灵威仰;夏起赤受制,其名赤熛怒;秋起白受制,其名白招拒;冬起黑受制,其名汁光纪;季夏六月火受制,其名含枢纽。」
《春秋文耀钩》:「春起青受制,其名灵威仰;夏起赤受制,其名赤熛怒;秋起白受制,其名白招拒;冬起黑受制,其名汁光纪;季夏六月火受制,其名含枢纽。」
例句
长养三清境,追随五帝君。 李商隐 寓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玄武。相传为净乐国王太子。生而神灵。及长,志除邪魔。遇紫虚玄君授以道秘,遂越东海。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湖北武当山修炼。居四十二年功成。道教奉之为本教神。本号玄武,宋真宗大中祥符间,因避讳改为真武,尊号为“镇天真武灵应祐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三《云麓漫钞》卷九)
《漢語大詞典》:文昌帝君
《國語辭典》:关圣帝君(關聖帝君) 拼音:guān shèng dì jūn
三国时关羽。参见「关羽」条。
《漢語大詞典》:青华帝君(青華帝君)
即 东极青华大帝 ,道教称 太乙救苦天尊 。《宋史·方技传下·林灵素》:“ 神霄玉清王 者,上帝之长子……其弟号 青华帝君 者,主东方,摄领之。”亦省称“ 青华 ”、“ 青华君 ”。《太平广记》卷四一引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刘无名》:“功满三千,然后黑籍落名, 青华 定籙。” 宋 陆游 《步虚》之一:“半醉骑一鹤,去謁 青华君 。”《宋史·方技传下·林灵素》:“浸浸造为 青华 正昼临坛、及火龙神剑夜降内宫之事。”
《漢語大詞典》:东华(東華)
《國語辭典》:东王公(東王公) 拼音:dōng wáng gōng
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东华帝君。领导男仙,常与领导女仙的西王母并称。见汉。东方朔《神异经。东荒经》。也称为「木公」、「东王父」。
《漢語大詞典》:七圣(七聖)
(1).指传说中的 黄帝 、 方明 、 昌寓 、 张若 、 謵朋 、 昆阍 、 滑稽 七人。《庄子·徐无鬼》:“ 黄帝 将见 大隗 乎 具茨 之山, 方明 为御, 昌寓 驂乘, 张若 、 謵朋 前马, 昆閽 、 滑稽 后车,至於 襄城 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北周 庾信 《至老子庙应诏》诗:“路有三千别,途经七圣迷。”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七圣心迷运方厄,五丁力尽路犹窄。”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迴谿互证前路失,恍惚七圣迷 崆峒 。”
(2).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文王 、 武王 、 周公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虽歷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 周公 。”
(3).指 唐 代的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宪宗 、 穆宗 、 敬宗 七位君主。 唐 杜牧 《原十六卫》:“七圣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谓 肃 、 代 、 德 、 顺 、 宪 、 穆 、 敬 。”
(4).道家指 高圣玉帝君 等七位上仙。《云笈七籤》卷八:“七圣者, 高圣玉帝君 、 高圣太上大道君 、 上圣紫清太素三元君 、 上圣白玉龟臺九灵太真西王母 、 上圣中央黄老君 、 上圣榑桑太帝君 、 后圣金闕帝君 也。” 南唐 张绍 《冲佑观》诗:“七圣斯严,三君如在。”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唐 王维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诗:“三贤异七圣,青眼慕青莲。”
(2).指 尧 、 舜 、 禹 、 汤 、 文王 、 武王 、 周公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虽歷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 周公 。”
(3).指 唐 代的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顺宗 、 宪宗 、 穆宗 、 敬宗 七位君主。 唐 杜牧 《原十六卫》:“七圣旰食,求欲除之且不能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七圣,谓 肃 、 代 、 德 、 顺 、 宪 、 穆 、 敬 。”
(4).道家指 高圣玉帝君 等七位上仙。《云笈七籤》卷八:“七圣者, 高圣玉帝君 、 高圣太上大道君 、 上圣紫清太素三元君 、 上圣白玉龟臺九灵太真西王母 、 上圣中央黄老君 、 上圣榑桑太帝君 、 后圣金闕帝君 也。” 南唐 张绍 《冲佑观》诗:“七圣斯严,三君如在。”
(5).佛教以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身证、慧解脱、俱解脱七品修行阶次为七圣。乃见道后的修行阶次。见《俱舍论·分别贤圣品》。 唐 王维 《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诗:“三贤异七圣,青眼慕青莲。”
《漢語大詞典》:青要
(1).亦作“ 青腰 ”、“ 青葽 ”。玉女名。传说中的仙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玉女而与之归” 张守节 正义引 北魏 张揖 曰:“玉女, 青要 、 乘弋 等也。”喻指美人。 元 张雨 《元日雪霁早朝大明宫和辛良史省郎二十二韵》:“勾陈分綵队,步輦簇 青腰 。”
(2).亦作“ 青腰 ”、“ 青葽 ”。传说中主降霜雪的女神。亦用以借指秋季。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吴郡僧智书》:“比青葽已戒,白露方漙。” 吴兆宜 笺引《淮南子》 高诱 注:“青女, 青腰 玉女,主霜雪也。” 唐 张易之 《秋日宴石淙序》:“于时青要戒序,朱明谢时。” 宋 王安石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之二:“神女 青腰 宝髻鵶,独藏云气委飞车。夜光往往多联璧,白小纷纷每散花。”参见“ 青女 ”。
(3).道教 紫清帝君 的别号。《云笈七籤》卷九:“ 青要 者, 紫清帝君 之别号也。”
(2).亦作“ 青腰 ”、“ 青葽 ”。传说中主降霜雪的女神。亦用以借指秋季。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吴郡僧智书》:“比青葽已戒,白露方漙。” 吴兆宜 笺引《淮南子》 高诱 注:“青女, 青腰 玉女,主霜雪也。” 唐 张易之 《秋日宴石淙序》:“于时青要戒序,朱明谢时。” 宋 王安石 《读眉山集次韵雪诗》之二:“神女 青腰 宝髻鵶,独藏云气委飞车。夜光往往多联璧,白小纷纷每散花。”参见“ 青女 ”。
(3).道教 紫清帝君 的别号。《云笈七籤》卷九:“ 青要 者, 紫清帝君 之别号也。”
《漢語大詞典》:十三科
(1). 宋 元 明 时中医分科。 宋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风、眼、疮肿兼折疡、产、口齿兼咽喉、针兼灸、金镞兼书禁十三科; 元 代分大方脉、小方脉、杂医、风、产、眼、口齿、咽喉、正骨、金疮肿、针灸、祝由、禁十三科; 明 代则分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十三科。参阅《元史·选举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医科》、《明史·职官志三》。
(2). 元 明 时画有十三科,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画家十三科》。
(3). 元 明 时裱褙字画有十三科。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世人但知医有十三科,画有十三科,殊不知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织造綾锦绢帛,一、染练上件,一、抄造纸札,一、染製上件颜色,一、餬料麦麪,一、餬药矾蜡,一、界尺裁版桿帖,一、轴头,一、餬刷,一、铰练,一、絛,一、经带,一、裁刀。数内闕其一,则不能成全画矣。”
(2). 元 明 时画有十三科,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画家十三科》。
(3). 元 明 时裱褙字画有十三科。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世人但知医有十三科,画有十三科,殊不知裱背亦有十三科。一、织造綾锦绢帛,一、染练上件,一、抄造纸札,一、染製上件颜色,一、餬料麦麪,一、餬药矾蜡,一、界尺裁版桿帖,一、轴头,一、餬刷,一、铰练,一、絛,一、经带,一、裁刀。数内闕其一,则不能成全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