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8—946 【介绍】: 五代后晋禅僧。长安金城人,俗姓王。初掌书奏于神策军。年二十七,诣终南丰德寺出家。昭宗天复间南游,参乐普元安,得契心要。北还,居终南云居山。复游峨眉,过兴元,连帅王公礼重留之。终归长安,住永安禅院。卒谥净悟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长安金城王氏子。父朗唐威州刺史。母李氏梦。佛像金色晃耀。因而有娠。及生岐嶷。稍长读书。能文辞。为神策军掌书奏。中尉器重之。年才二十又七。诣终南山丰德寺。礼广度禅师。去饰受具。而家人莫之知也。天复中。南谒乐普。器之。容入室。仍典园务。有僧辞乐普。普问云。四面是山。阇梨向什么处去。其僧不能答。苦求静代答。静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那碍野云飞。且嘱其僧曰。如和尚问。慎不可道是某甲语也。后僧既以此语答乐普。普诘之曰。此非汝语。果谁语邪。僧具以静对。至晚乐普上堂云。园中有五百人善知识。汝等勿轻视也。 寻辞乐普北还故山。结庐而止。复游峨眉。兴元连师王公礼重。旋归乡里。住永安禅院。僧问云。知有底人。道不得时如何。答知者个什么。云不可无也。答恁么只合道得。云道即不无。争柰语偏。答水冻鱼难跃。山寒花发迟。问云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答异境灵松。睹者皆羡。云见后如何。答叶落已枝摧。风来不得韵。开运丙午。冬鸣虔稚。集僧嘱累。归方丈。东向右胁而化。寿八十九。僧腊六十。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得舍利数千粒。汉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塔于长安义阳乡。静平居多异。洗沐往往舍利殒坠。必自收閟。不以示人。且戒弟子。勿外传。尝禅寂。群鹤驯狎庭际。若听法状。静恐有见者。每使人驱去之。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善静。俗姓王氏。长安金城人也。父朗唐威州刺史。母李氏。因梦圣容照烂金色。遂尔娠焉。及生岐嶷殆乎知学博通群言。因掌书奏于神策军。中尉器重之。忽厌浮幻。潜诣终南丰德寺礼广度禅师。时年二十七也。洎乎削染受具。天复中南游乐普。见元安禅裔乃融心要。北还化徒于故里。结庐于终南云居山。道俗归之如市。又起游峨嵋。礼普贤银色世界回兴元。连帅王公礼重留之。后还故乡已黍离矣。留守王公营永安禅院以居之。以开运丙午岁冬。鸣椎集僧嘱累还方丈。东向右胁而化。俗寿八十九。僧腊六十。黑白之众若丧严亲。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获舍利数千粒。汉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迁塔于长安义阳乡。石塔岿然。初静率多先觉往游𤏡道。避昭宗之蒙尘。又生平洗沐舍利陨落皆收秘不许弟子示人。又尝禅寂次。窗外无何有白鹤驯狎于庭。若有听法之意。静令人驱斥之。凡此殊徵有而不有。晋昌军府主郭公归信焉。营构禅院命以居之。翰林学士鱼崇谅为塔铭述德焉。次杭州龙华寺释灵照。本高丽国人也。重译而来学其祖法。入乎闽越得心于雪峰。苦志参陪以节俭勤于众务。号照布纳焉。千众畏服。而言语似涉岛夷。性介特以恬淡自持。初住齐云山。次居越州鉴清院。尝秖对副使皮光业。语不相投。被举摈徙龙兴焉。及湖州太守钱公造报慈院请住。禅徒翕然。吴会间僧舍三衣披五纳者不可胜计。忠献王钱氏造龙华寺。迎取金华梁傅翕大士灵骨道具寘于此寺。树塔命照住持焉。终于此寺。迁塔大慈山之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0—947 【介绍】: 五代时高丽国人。唐末游闽越,依雪峰义存得禅法。时称照布衲。初住婺州齐云山,世称齐云和尚。次居越州镜清院,徙居龙兴寺。后住杭州报慈院。吴越王钱弘佐请住龙华寺,赐号真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0—947 高丽国(今朝鲜北部)人。唐末游闽越之间,从雪峰义存得禅法。时称为照布衲。初住婺州齐云山,世称齐云和尚。次住越州镜清院,徙居龙兴寺。后住杭州报慈院。吴越王钱弘佐请住龙华寺,赐号真觉大师。《祖堂集》卷一一、《宋高僧传》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高丽人。入中国。得心法于雪峰。不惮寒暑。服勤众务。丛林畏敬之。称照布纳始住婺之齐云山。次迁越之镜清院。又迁杭之报慈寺。照在齐云时。上堂。良久。忽举手视其众曰。乞取些子。乞取些子。僧问。灵山会。上法法相传。未审齐云将何分付。答不可为汝荒却齐云也。 在镜清时。僧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未审什么人传。得。答千圣也疑我。问莫便是传否。答晋帝斩嵇康。 在报慈时。僧问菩提树下。度众生。如何是菩提树。答大似苦练树。问为什么似苦练树。答素非良马。何劳鞭影。后吴越忠献王。迎金华傅翕大士灵骨道具。于元帅府供养。仍造龙华寺。树塔以寘之。命付住持。终迁塔大慈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诏人。大长和国布燮(官名,相当宰相)。前蜀王衍乾德中,奉使前蜀。至成都,不欲朝拜,乃削发为僧,自号为“大长和国左街崇圣寺赐紫沙门银钵”。娴熟汉诗文,善谈论,能歌咏,使前蜀僧俗酬酢失宜。归国后,遇鸩而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诏大长和国布燮(官名,相当宰相)。前蜀后主乾德中,奉使前蜀。至成都,不欲朝拜,遂削发为僧,号曰“大长和国左街崇圣寺赐紫沙门银钵”。善谈论,能歌咏,娴熟汉诗文,使前蜀僧俗酬酢失宜。归国后,遇鸩而卒。《鉴诫录》卷六载其事迹,并存诗5首。《全唐诗》仅存2首,署布燮,另段义宗名下存断句3联。《鉴诫录》皆存其全诗,《全唐诗外编》据之补足。
全唐诗补逸
段义宗,南方长和国布燮(官称,相当于宰相)。前蜀乾德中入蜀使,因不欲朝拜,遂秃削为僧。补诗三首。(按《全唐诗》佚句卷收段义宗佚句六句,不见全篇,注只云「外夷」人,其实皆吾中华当时所谓南土藩臣耳,亦兄弟民族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布衣某,失其姓名。与陈蒙同时(《宋诗纪事》卷九六引《蓉塘诗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处州人,字太素。尝官于建阳。好相地之术,弃职浪游,自号布衣子,世称“赖布衣”。有《催官篇》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南康军建昌人,字公南。李常弟。博学有俊才,与常齐名,时号“二李”。早卒。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有布衲者。将住台之天宁。辞师以行。师谓之曰。至人应世妙契圆常。广真炤而不与物忤。发灵机而顿起事外。高低普应。动静自全。对之不知其所来。随之罔测其所往。观师所云。则布衲之为人。概可见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真一子,自称南岳布衣,与章察有交(《沅湘耆旧集》前编卷三一)。
夏乾锡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池州人。夏鹏子。樊知古曾师事之,及知古守池,荐于朝,为制冠裳。不得已拜命,然竟不出。自称清溪布衣
徐布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六六四
徐布,神宗朝赐同学究出身,尝建言「为散敛之法以便贫民而抑兼并」,中书进呈,寝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二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河南人,字应之。登进士第。补安肃军判官,上疏请饬边备,真宗识其名。累官枢密副使,无所建树。罢知河阳,改蔡州。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谥恭惠。
全宋诗
任布,字应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补安肃军判官。真宗天禧四年(一○二○)以屯田员外郎知越州事。五年,移建州(《嘉泰会稽志》卷二)。官至枢密副使,以工部侍郎罢知河阳、蔡州。仁宗皇祐间,诏陪祀明堂,称疾不赴。卒。《宋史》卷二八八有传。
全宋文·卷三二七
任布(?——一○五二),字应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进士及第,历幕职、州县官,选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入权三司盐铁判官,后知宿、越、建等州。天圣初,为白波发运使,判三司开拆司,出为梓州路转运使,召为三司度支副使,知荆南、真定府,徙滑州,改天雄军。宝元中,迁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改龙图阁直学士,知许州、澶州、真定府。庆历元年除枢密副使,次年罢,以工部侍郎知河阳,改蔡州,授太子少保致仕。皇祐四年卒,谥恭惠。见《宋史》卷二八八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6—1107 【介绍】: 宋建昌军南丰人,字子宣。曾巩弟。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神宗熙宁中,为集贤校理,判司农寺,与吕惠卿共创青苗、助役、保甲、农田水利之法。历知制诰、翰林学士兼三司使。因论判官吕嘉问以市易法搜刮,忤王安石,黜知饶州。哲宗时累拜知枢密院事,赞章惇“绍述”甚力。徽宗立,拜右仆射,独当国政,渐进“绍述”之说。后与蔡京不相容,罢知润州,累责授舒州司户。卒谥文肃。
全宋诗
曾布(一○三六~一一○七),字子宣,南丰(今属江西)人,巩弟。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与兄同登进士第,调宣州司户参军,怀仁令。神宗熙宁初,以集贤校理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兼三司使。以忤王安石出知饶、潭、广三州。元丰中历知桂、秦、陈、蔡、庆诸州。末年复翰林学士。哲宗元祐初,出知太原、真定、河阳、青、瀛等州府。绍圣初召为翰林学士承旨,知枢密院。徽宗立,以右仆射独当国。崇宁元年(一一○二)受蔡京所挤,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润州,累贬廉州司户。后徙舒州,提举崇福宫。大观元年卒于润州,年七十二。谥文肃。《宋史》卷四七一入《奸臣传》。今录诗十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四
曾布(一○三六——一一○七),字子宣,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巩第。与巩同登嘉祐二年进士。神宗时,任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与吕惠卿共创青苗、助役、保甲、农田之法,进翰林学士,兼三司使。熙宁七年,因斥吕嘉问以市易法搜括之虐,忤王安石。吕惠卿为相,以其沮新法,于熙宁八年黜知饶州,徙潭州。其后历知广、桂、秦等州。哲宗时,任同知枢密院。徽宗立,任为右仆射,独当国政。复与蔡京不相容,屡被放逐。大观元年卒于润州,年七十二。后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曰文肃。《宋史》卷四七一《奸臣传》一有传。
曾布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靖康元年(1126)任镇江府知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楚州山阳人,字宣仲,号射泽老农。登进士。高宗绍兴九年授处州录事参军,官至武学博士。以连贵姻坐累,被废终身。后居绍兴,专意于绘事。工画山水及林石,学苏轼几登堂。
全宋诗
廉布(一○九二~?),字宣仲,号射泽老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徽宗宣和初进士,为画学博士(《剡录》卷七)。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为处州录事参军(《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修朝宗石碶记》)。因张邦昌婿故,不得任用。后居绍兴。工山水,尤工枯木竹石。有《清尊录》传世。事见《投辖录》(参见《宋史》卷三七○《吕祉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三)、《画继》卷三、《图绘宝鉴》卷四。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二三○
廉布(一○九二——?),字宣仲,自号射泽老农,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少年登进士第,张邦昌以女妻之,宣和间为太学博士。绍兴九年以左从政郎授处州录事参军,十八年为左从事郎,以张邦昌故,坐废终身。后居绍兴,专意于绘事,善山水枯木丛竹,取法东坡,几于升堂。著有《清尊录》一卷(存)。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一五七,《渭南文集》卷一四《容斋燕集诗序》,《画继》卷三,《图绘宝鉴》卷四。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元(一○九四~一一四六),俗姓张,永嘉(今浙江温州)楠溪人。年十八依灵山希拱为僧,又谒圆悟于钟阜。后住台州护国寺,称此庵景元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昭觉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此据《嘉泰普灯录》卷一五,《南宋元明僧宝传》作绍兴二十七年),年五十三。《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八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4—1146 【介绍】: 宋僧。温州永嘉人,俗姓张,号此庵。年十八出家。初习天台教,寻弃去,谒圆悟于钟山,力参得悟,留充侍者,圆悟称为聱头元侍者。因常以布袋自随,人称元布袋。后居天台护国寺。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景元号此庵。温州永嘉张氏子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和尚圆具戒。习台教三䆊。弃去谒圆悟勤禅师于钟阜。闻僧读死心和尚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坫出。自尔铲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元欲致开法南明。物色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荼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 系曰。大慧既云峰悦之再来。可谓具大根器者。尚受湛堂痛拶不入。至三十馀方触圆悟钳锤。始得大悟。今元公年方二十一。听傍僧读死心语便乃彻證。其根器之利过于大慧概可知也。出世初住南明终居护国。丛林称为元布袋。以其有圣者之风。耳简堂机出于其门。说法拈椎词雄气伟机锋圆捷。益见元公之垣墙者矣。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景元。永嘉楠溪张氏子。依灵山院希拱。年十八。剃度为大僧。习天台教。通其说。弃之游方。参蒋山圜悟禅师。一日闻傍僧举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两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谛味久之。因起行次。豁然有悟。即以告圜悟。圜悟喜之。繇是容为侍者。阅十四年。咨参决择。洞然无间。而机锋卓绝。众以聱头目之。圜悟将归蜀。遽问曰。向后有人问。你作么生道。师抚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祇对。圜悟大笑。已而袖木锦僧伽黎授之而别。绍兴初。归隐旧邦。括仓守龙学耿延禧命出世仁寿。迁连云。晚住真如。徙护国。衲子拥随。法席日盛。师说法超格。量绝蹊径。问。学人上来请师相见。师曰。劄问如何是相见底事。师曰。你眼在左边右边。进曰。恁么则万机休罢正眼顷开。师曰。杲日当天。盲人摸地。问。相见与未相见时如何。师云。一时穿却。问。忽遇上上人来。又作么生。师云。列向三椽下。问。还许学人承当也无。师云。兵随印转。问。如何是临济宗。师云。杀人活人不眨眼。曰。如何是云门宗。师云。顶门三眼耀乾坤。曰如何是沩仰宗。师云。推不向前。约不向后。曰。如何是法眼宗。师云。箭锋相拄不相饶曰。如何是曹洞宗。师云。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曰。向上还有路也无。师云。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师云。黑漫漫地。问。高揖释迦。不拜弥勒时如何。师云。三十棒且待。别时僧礼拜。师乃云。释迦弥勒尚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是则是护国。则不然坐立俨然。顶天履地。十二时中。𡎺著磕著。复是阿谁。还知么著力。今生须了却。莫教累劫受沉沦。题如是轩颂曰。拈却瞿昙闲露布。掀翻诸祖葛藤窠。只将如是当轩挂。铁额铜头不奈何。示禅者颂曰。棒头取證犹劳力。喝下承当未足奇。拨转顶门宗正眼。须教佛祖浪头低。十六年正月九日。被微病而逝。塔于本山。寿五十有三。腊三十有五师资度丰硕。如世所𦘕布袋和尚者。故人以之为称深得圜悟机用而力行之。天下方想。闻其风彩。不幸早世。议者惜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景元。号此庵。永嘉楠溪张氏子。年十八。依灵希拱圆具。后习台教。弃谒圆悟于钟阜。因僧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师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既而执侍。机辨逸发。圆悟操蜀音。目为聱头侍者。遂自题肖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圆悟归蜀。师还浙东。铲彩埋光。不求闻达。括苍守耿公延禧。尝问道于圆悟。因阅其语录至像赞。得师之为人。乃致开法南明山。遣使物色。至台之报恩。获于众寮。迫其受命。方丈古公。乃灵源高弟。闻其提唱。亦深骇异。住南明几二年。厌迎送。一日示众。举感铁面颂毕。师曰。是则是忒杀露风骨。吾有颂曰休休休。夕阳西去水东流。唯有仰高云势远。抟风九万过南州。将化。召应庵华与诀示训。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刘阮洞前。年五十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此庵禅师者。东瓯人也。出张氏。名景元。元以妙年谒圆悟勤公于钟阜。公即许元入侍。时悟公左右皆显名宿德。元与之抗。或议其少丛林。公不顾。然元不离公榻下。洞彻玄旨。机发触众。有诉于公。公笑曰。我家聱头侍者。汝姑避之耳。自是众惮其锋。靖康改元。圆悟归蜀。元辞还淅。悟公曰。向去有人问。你作么生。元拊傍僧背。曰和尚问你。何不抵对。公大笑曰。我有些子禅。被元聱头一布袋盛将去也。丛林又共称为元布袋云。圆悟乃题小像而付元曰。平生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刁刀。奋金刚锤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元既受嘱。铲彩埋光。不求闻达。耿龙学守括苍。因阅圆悟录。得元之为人。时南明虚席。遂遣使物色之。至台之报恩。获于众中。迫授南明之命。众尚咿唔。无信可意。有僧问曰。逢人则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元曰。八十翁翁嚼生铁。进云。逢人则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报恩方丈古禅师。乃灵源高弟。深骇异之。即推崇元。勉应其命。元受请日。古公先引座。举白云见杨歧。歧举茶陵悟道公案。请元批判。元乃升座曰。诸禅德。杨岐大笑。眼观东南。意在西北。白云悟去。听事不真。唤钟作瓮。检点将来。和杨岐老汉。都在架子上。将错就错。若是新南明则不然。我有明珠一颗。切忌当头错过。虽然觌面相呈。也须一槌打破。举拂子云。还会么。棋逢敌手难藏拙。诗到重吟始见工。于是海众闻风。奔集南明。南明开堂日。僧问。昔年三平道场。重兴是日。圆悟高提祖印。始自师传。如何是临济宗。元曰。杀人活人不眨眼。目前抽顾鉴。领略者还稀。如何是云门宗。元曰。顶门三眼耀乾坤。未举先知。未言先见。如何是沩仰宗。元曰。推不向前。约不退后。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如何是法眼宗。元曰。箭锋相值不相饶。建化何妨行鸟道。回途复妙显家风。如何是曹洞宗。元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僧曰。向上还有路也无。曰有。曰如何是向上路。元曰。黑漫漫地。僧便喝。元曰。贪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又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么物。元曰。无孔铁锤。曰天人群生髅。皆承此恩力也。元曰。莫妄想。又问。三世诸佛说不尽底。请师速道。元曰。眨上眉毛。乃曰。威音王已前。者队汉错七错八。威音王已后。者队汉落二落三。而今者队汉坐立俨然。且道是错七错八落二落三。还定当得出么。举拂子云吽吽。又曰。野干鸣。师子吼。张得眼。开得口。动南星。蹉北斗。大家还知落处么。金刚阶下蹲。神龟火里走。又历应仰山连云诸刹。晚迁天台护国寺。寺久废。元乐而新之。绍兴丁丑。辄请西堂应庵禅师首众。以后事嘱之。俄顷握右拳蜕去。年五十有三。坐三十五夏。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无少损。塔于寺东刘阮洞前。松窗居士钱端礼闻讣。乃喟然曰。吾师何独行也。适平田简堂禅师。并瑞岩国清二主人至。礼与详叙达旦。遂书语别之。置笔顾曰。先师握拳而去。礼坐去好卧去好。简堂哂曰。一去便了。理甚坐卧。礼合爪曰。法兄当为祖道自爱。正坐敛目而逝。简堂。名行机。后住国清。或庵住焦山。而元公之道大弘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景元,字此庵,姓张氏,永嘉人也。年十八,依灵山希拱圆具戒,习台教三,弃去。谒圆悟勤于钟阜,间读死心小参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元闻而疑,即趋佛殿,以手托开门扉,豁然大彻,机辩逸发,圆悟目为聱头元侍者。悟《自赞像》,付之曰:“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脱郤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自尔沈彩埋光,不求闻达。后为括苍太守耿延禧慕仰元,欲致开法南明,得元于台之报恩,迫其受命。僧问:“三圣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曰:“八十翁翁嚼生铁。”僧又问:“兴化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又作么生?”曰:“须弥顶上浪翻空。”元后示疾,请西堂应庵华付嘱院事,训徒如常时,俄握拳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舌右拳不坏,塔于寺东北刘阮洞前,世寿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