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巴陵三转语
【佛学大辞典】
(名数)碧严十三则评唱曰:「巴陵深得云门脚跟下大事。(中略)出世后而法嗣于云门,先住岳州巴陵,更不作法嗣之书,只将三转语上云门如何是道,明眼人落井?如何是吹毛剑,珊瑚枝枝撑著月?如何是提婆宗,银碗里盛雪?云门云:他日老僧忌辰,只举此三转语即足报恩。自后果不作忌辰斋,依云门嘱只举此三转语。」
【佛学大辞典】
(公案)巴陵,谓岳州颢鉴禅师也。碧严第十三则评唱曰:「师,常缝坐具行脚,深得他云门脚跟下之大事,所以奇特。后出世为云门法嗣,先住岳州巴陵,不更作法嗣之书,只得三转语上云门。如何是道?明眼人落井。如何是吹毛剑?珊瑚枝枝撑著月。如何是提婆宗?银碗裹盛雪。云门云:他日老僧忌辰,只举此三转语报恩足矣。自后果不作忌辰之齐,依云门之嘱,只举此三转语。」
巴利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Pa%li^,南方佛教之圣典语,为古南天竺之一地方语。与北方佛教圣典语之梵语相比较,音调变化少,文法亦简易。不如彼之繁杂,极富通俗之语。后入锡崙而行,现今存在之小乘经原本,大抵以此语记之。南方佛教徒,以巴利语为古摩迦陀语。
巴吒
【佛学大辞典】
(人名)长者名。玄应音义二曰:「巴吒,案阿含经,此长者因国为名也。」梵Pata’。
巴连弗
【佛学大辞典】
(地名)城邑名。(参见:波吒釐)
波吒釐
【佛学大辞典】
(地名)Pa%t!aliputra,又作波吒釐子,波吒利弗,波吒罗,波吒梨耶,波罗利弗多罗,巴连弗。本为树名。遂以名城,摩竭陀国之帝都也。初云拘苏摩补罗城,后改名波吒釐子城,以此城为波吒釐树之神子而筑也。阿输迦王于是建都。西域记曰:「昔者人寿无量岁时,号拘苏摩补罗城(Kus/a%ga%rapura巴Kusumapura)(唐言香花宫城),王宫花多,故以名焉。逮人寿数千岁,更名波吒釐子城(旧曰巴连弗邑,讹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波吒釐,亦云波吒梨耶,旧言巴连弗,讹也。是一华树名,因此花树以目城。」智度论三曰:「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一小城,广长一由旬,名波罗利弗多罗。」宗轮论述记曰:「波吒釐子城者,波吒釐者,树名也。子者,树之儿也。城因树儿以立,故名波吒釐子。」慧琳音义十曰:「波吒罗国,亦波吒釐。」善见律一曰:「波吒利弗国阿育王。」
巴陵
【佛学大辞典】
(人名)岳州巴陵之颢鉴,云门之法嗣也。见传灯录二十二。
巴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作巴臂,巴者把也。碧严集普照序曰:「颂出衲僧向上巴鼻。」同种电钞曰:「宗门方语云:巴鼻之巴如鼻准之可弇摄也,犹可把之者独立,唐人常谈也。类书纂要十二云:没巴臂,作事无根据也。」韵府作把鼻。
没巴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巴者把,鼻者鼻准,无可把持之鼻准也。犹言不得要领。又鼻如鼻祖之鼻,初之义也;巴者助辞,巴鼻者事由之义也。宗门方语曰:「巴鼻之巴,如鼻准之可拿撮也。或曰,巴鼻初也,巴字语助。」类书纂要十二曰:「没巴鼻,作事无根据。」巴一作把,五灯会元曰:「大沩哲偈云:不瞥地蹉过,平生没把鼻。」
阿路巴
【佛学大辞典】
(杂名)Ru%pya,译曰银。见名义集二。
【三藏法数】
梵语阿路巴,华言银。大智度论云:银出烧石中,世名白金,亦有四义,与前金同,故名为宝。
宗喀巴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又名罗卜藏札克巴。西藏新志中曰:「宗喀巴生于甘肃省之西宁府,性慧敏。年十四,学于后藏札什伦布之西萨迦庙,已涉红教之流弊,忧吞刀吐火之幻术,不足为世益,誓洗其风。一日会众,自换黄色衣冠,告众曰:教主者,世世呼毕尔罕,以救人民。后得道于西藏之噶尔丹寺,此为黄教之始祖。其改正红教之特点有三:一易衣帽为黄色,二改正咒语,三假定呼毕尔罕之转生,以传衣钵。于是黄教勃兴。宗喀巴有二大弟子,一曰达赖喇嘛,一曰班禅喇嘛。此二弟子,皆重见性度生,斥声闻小乘及幻术下乘。佐宗喀巴有力。至明之中叶,黄教之势,远出红教之上。」又曰:「圣武记云:黄教之祖宗喀巴,以明永乐十五年生于西宁卫。得道于西藏之噶尔丹寺。成化十四年示寂。初明代诸法王,皆赐红绮禅衣,本印度袈裟旧式也。其后红教寺持密咒,流弊至以吞刀吐火炫俗,无异师巫,尽失戒定慧宗旨。宗喀巴幼而神异,精通佛法,号甲勒瓦。在大雪山修苦,初出家,学于萨迦庙之呼图克图,乃元代发思巴之后,为红教之祖。相传其受戒时染僧帽不成色,惟黄立成,因服黄色之服。」今黄教徒以为阿弥陀文殊等之化身云。
发思巴
【佛学大辞典】
(人名)或作八思巴,八思麻。华言圣童也。西藏新志中曰:「至元之初,有发思巴者出。礼其伯父萨思哇,学伽陀三千言。七岁能演其法,论辨纵横。复遍咨名宿,钩元索隐,尽通三藏。国人以为圣。呼之为发思巴。岁十五、闻元世祖之德,驰驿谒之王府。世祖深信之。宫闱并东宫皆受法戒。及世祖登极,赐发思巴玉印,使任中国之法王,统天下之教。时仅二十二也。至元七年,受诏制元之国字,称旨。即今之蒙古字。至此更升帝师大宝王。赐玉印。由此统领诸国之释教。至元二十一年,召至京师。礼遇极隆。如一佛出世之时。于是遂以红教为元之国教。」
无巴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巴者,把也。鼻,鼻准也。无巴鼻犹抟之不得。即得无所得之意也。德异坛经序曰:「尽得无巴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