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巴金森氏症  拼音:bā jīn sēn shì zhèng
病名。因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化而引起的疾病,由英人巴金松(Parkinson)发现。主要特徵为弯腰曲背、行动缓慢、面部呆板、言语含糊不清及双手震颤。也称为「柏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症」、「颤瘫」、「震颤麻痹」。
《国语辞典》:巴枯宁主义(巴枯宁主义)  拼音:bā kū níng zhǔ yì
西元一八六四年初俄国革命家巴枯宁(Mikhail Aleksandrovich Bakunin)提出,主张完全废除国家,以个人、团体、宗教、民族间完全自律的合作,建立一切人类关系,并且反对任何组织、纪律和权威。也称为「无政府主义」。
《国语辞典》:巴拉拉卡琴  拼音:bā lā lā kǎ qín
乐器名,拨弦乐器。balalaika的中译名,琴背扁平、琴腹三角形,长杆、三根弦。流行于俄罗斯民间,用于民谣及舞蹈伴奏,亦可独奏。也称为「三角琴」。
《国语辞典》:巴朗孜阔木(巴朗孜阔木)  拼音:bā lǎng zī kuò mù
乐器名,弹拨乐器。流行于新疆塔吉克族。琴身多用杏木制成,上半部细长,与琴颈相连,上面开有几个圆形小音孔,也有将音孔拼成各式图案的,琴箱的下半部为圆形,上蒙兽皮,琴头部分为半圆形,向后弯曲,两侧分别设有三个弦轴,琴颈无品,并在左侧设有一高音弦轴,共七条弦。全长约九十二公分,音色低厚而柔和。经改良后,为十根弦,多用于歌舞伴奏。
《国语辞典》:巴黎歌剧院(巴黎歌剧院)  拼音:bā lí gē jù yuàn
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歌剧院。现称为巴黎国家歌剧院(Opéra National de Paris)。为法语Opéra de Paris的意译。由加尼叶(Charles Garnier)设计,西元一八六二年开始兴建,一八七五年启用,早期称加尼叶歌剧院(Opéra Garnier),现通称巴黎歌剧院,新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拥有一千九百七十九个座位,被认为是新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之一。
《国语辞典》: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  拼音:bā luò kè fēng gé
欧洲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流行的反古典主义艺术新风格。打破文艺复兴以来均衡、细致的风格,采取曲线、不对称的构图设计,强调力与动作的表现。其壮丽、奔放的风味,正反应当时欧洲君主炫耀奢华的心态。在建筑上,多采用椭圆形空间及具多彩的装饰和雕刻品,以义大利建筑家贝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为其代表。美术、雕塑则重视光线的戏剧效果和人物的动感,代表人物有鲁本斯、林布兰。巴洛克音乐在音乐史上,是指十八世纪中叶的欧洲音乐,重视即兴创作与听众一体的混同效果,具繁富的细节和对比。当时为教会及贵族演奏的小型室内乐团,开后来大型管弦乐的先河,而西洋歌剧也在此时稍具雏形,代表音乐家有韩德尔、巴哈等。
《国语辞典》:巴哈马群岛(巴哈马群岛)  拼音:bā hā mǎ qún dǎo
Bahama Islands
群岛名。位于中美洲古巴岛之北,弗罗里达州东南的海域。由东南向西北延伸,长一千二百二十公里,宽四十六公里,由二十馀个大小岛屿组成,属亚热带气候。土壤贫瘠,海盐和水产很丰富。
《国语辞典》:巴曼得海峡(巴曼得海峡)  拼音:bā màn dé hǎi xiá
Babel-Mandeb Straits
海峡名。位于亚洲阿拉伯半岛与非洲索马利兰之间,为出入红海的要冲,近海处多暗礁,形势奇险。
《国语辞典》:巴拿马地峡(巴拿马地峡)  拼音:bā ná mǎ dì xiá
Isthmus of Panama
地名。从哥斯大黎加边界至哥伦比亚边界,呈东西走向的陆地。连接南、北美洲,分隔加勒比海和巴拿马湾。筑有巴拿马运河,战略地位重要。
《国语辞典》:巴士底监狱(巴士底监狱)  拼音:bā shì dǐ jiān yù
法国巴黎历史建筑物。西元一三七○年由法王查理五世下令建造。本为保卫巴黎而建,因极为坚固,十七世纪起作为国家监狱。一七八九年路易十六在位时,因无法应付财政和民生两方面困难,使人民极为愤怒,遂攻陷巴士底监狱,掀开革命序幕。其后革命政府下令将它拆毁。一九八九年,法国庆祝革命两百周年,在原址兴建一座现代化歌剧院,以为纪念。
《国语辞典》:巴士噶语言(巴士噶语言)  拼音:bā shì gé yǔ yán
一种电脑程式语言。以易于作结构化程式设计及语法明确易懂著称。西元一九七一年由瑞士苏黎世技术大学尼古拉。维尔特(Niklaus Wirth)教授发表,并以十七世纪法国伟大数学家布莱斯。巴斯卡(Blaise Pascal)命名。适用于科学及商务上的及时作业,尤其适合小型及微电脑系统。
《国语辞典》:巴斯德菌症  拼音:bā sī dé jùn zhèng
一种动物疾病。由巴斯德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内脏的出血性炎症或肺炎为特徵。
《国语辞典》:巴斯特纳克(巴斯特纳克)  拼音:bā sī tè nà kè
Boris Pasternak
人名。(西元1890~1960)独立国协作家。生于莫斯科,父母为犹太人。原习音乐,后留学德国修哲学,西元一九二○年以诗闻名于苏联文坛。诗以富音乐性见称,韵味无穷,但因无法接受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转而翻译莎士比亚、歌德的作品。著有诗集《云中孪生子》,散文《卢浮的童年》及小说《齐瓦哥医生》等。一九五八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思想和政治原因未能领奖。
《国语辞典》:巴特农神殿(巴特农神殿)  拼音:bā tè nóng shén diàn
希腊雅典卫城上的一座维多利亚式建筑物,为古希腊神话中守护神雅典娜的神殿。建于西元前五世纪中叶,由雕刻家菲迪亚斯监督,建筑师伊克蒂诺斯与卡利克拉特承建。
《国语辞典》:巴图鲁坎肩(巴图鲁坎肩)  拼音:bā tú lǔ kǎn jiān
巴图鲁,勇敢、勇士,译自满洲语。巴图鲁坎肩指一种很多钮扣的背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又束好带子,穿上一件巴图鲁坎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