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不祥
(1).三种不吉祥的事。指国之三不祥。《晏子春秋·谏下十》:“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汉 王充 论衡·四讳:“﹝ 鲁哀公 ﹞復问曰:‘何谓三不祥?’对曰:‘不行礼义,一不祥也;嗜欲无止,二不祥也;不听规諫,三不祥也。’”
(2).三种不吉祥的事。指己身之三不祥。荀子·非相:“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漢語大詞典》:针史(針史)
唐 末至 宋 盛行针刺之俗,市井无赖有在己身刺生平经历等者,号为“针史”。 宋 陶谷 清异录·针史:“自 唐 末,无赖男子以札刺相高,或铺《輞川图》一本,或窃 白乐天 罗隐 二人诗百首;至有以平生所歷郡县饮酒蒱博之事,所交妇人姓名齿行第坊巷形貌之详,一一标表者,时人号为针史。”
《國語辭典》:枉己正人  拼音:wǎng jǐ zhèng rén
枉,弯曲。枉己正人指己身行为不正,却要去纠正别人。语本《孟子。万章上》:「吾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
《国语辞典》:旁系血亲(旁系血亲)  拼音:páng xì xiě qīn
法律上称除直系亲属外与己身出于同源之血亲。如兄弟姊妹、伯叔甥侄等为「旁系血亲」。
《国语辞典》:舍身报国(舍身报国)  拼音:shě shēn bào guó
舍弃己身报效国家。《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
《国语辞典》:舍身求法(舍身求法)  拼音:shě shēn qiú fǎ
本指佛教徒牺牲己身求取佛法。后泛指为追求真理,不惜付出性命。
《国语辞典》:晏公老儿下西洋(晏公老儿下西洋)  拼音:yàn gōng lǎo ér xià xī yáng
(歇后语)己身难保。意谓处境危险,自顾不暇。《醒世姻缘传》第一一回:「你这些欺心的奴才们!晏公老儿下西洋,己身难保,还敢替别人告饶!」
《国语辞典》:折节下交(折节下交)  拼音:zhé jié xià jiāo
降低自己身分,去结交名气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缘》:「伯虎会试至京,文名益著,公卿皆折节下交,以识面为荣。」
《国语辞典》:责躬省过(责躬省过)  拼音:zé gōng xǐng guò
凡事责求己身,反省过失。《孔丛子。卷七。连丛子下》:「是年夏,河南四县,雨雹如棬杯,大者如斗,杀禽畜雉兔,折树木,秋苗尽,于是天子责躬省过。」
《国语辞典》:正身率下  拼音:zhèng shēn shuài xià
端正己身,以做为部属的楷模、表率。汉。荀悦《前汉纪。卷一二。武帝纪三》:「仲舒正身率下,所居而治。」南朝宋。刘义康〈上表逊位〉:「任总内外,位兼台辅,不能正身率下,以肃庶僚。」
《国语辞典》:正身明法  拼音:zhèng shēn míng fǎ
端正己身,严明法纪。《晋书。卷六。元帝纪》:「二千石令长当祗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
《国语辞典》:正身清心  拼音:zhèng shēn qīng xīn
端正己身,修养心性。《明史。卷一八一。丘浚传》:「愿陛下体上天之仁爱,念祖宗之艰难,正身清心以立本而应务,谨好尚不惑于异端。」
《国语辞典》:意识历程(意识历程)  拼音:yì shì lì chéng
个体与环境互动时,对己身与外在自觉的历程。
《国语辞典》:二亲等(二亲等)  拼音:èr qīn děng
法律上指己身与祖父母、兄弟、姊妹、孙、孙女间的亲属关系。
《国语辞典》:变迹埋名(变迹埋名)  拼音:biàn jī mái míng
改变行踪,隐藏姓名,让人不知自己身分。明。梅鼎祚《玉合记》第一○出:「想起那浮生易往,先路难期,练色徵声,都归欲界。轻财任使,也属微尘。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