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绍】: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擢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吕科登第,授左拾遗,迁左补阙。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称贤相。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谗,罢相,出为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文名,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称。有《曲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为著名贤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二十八年病卒。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全粤诗·卷七
张九龄(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元年(七〇七)进士,始授校书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调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以才鉴为宰相张说所亲重,进中书舍人。玄宗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罢官,改九龄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养母,请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岭南按察兼选补使。以拟奏章称旨,诏擢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二十一年冬,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次年,迁中书令,知院事。为李林甫所忌,又以谏阻进用张守圭、牛仙客而遭潜构,罢为尚书右丞相,寻再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见徐浩撰碑铭。《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有传。
唐诗汇评
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因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始兴县伯。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建中元年加赠司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占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子古之平调曲也。自馀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
唐音癸签
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诗观澜集》
曲江长律,鸣鸾佩琼,万象咳吐,与明皇诗赓歌倡答,如律吕之相应,可谓一德一心。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洛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四库全书总目》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文艺传》载徐坚之言,谓代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
石洲诗话
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
昭昧詹言
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各有当耳。不能观其会通而偏提一端,即为病痛,知味者鲜,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华山人诗说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4 【介绍】: 唐琅邪临沂人,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颜师古五世从孙。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又擢制科。累擢武部员外郎。为杨国忠所挤,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叛,约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等起兵抵抗,响应者众,共推为盟主,兵至二十万。肃宗立,为河北招讨使。诸郡复陷,间道奔凤翔,累除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以直不容,屡贬官。历迁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卢杞恶之,会李希烈叛,命往劝谕,遂为希烈缢死。谥文忠。工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创为“颜体”。有集及《韵海镜源》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84 字清臣,排行十三,京兆(今陕西长安)人。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及第,天宝元年(742)中文词秀逸科,历仕秘书省校书郎、醴泉尉、监察御史。八载迁殿中侍御史,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乱起,起义兵抵抗。肃宗至德元载(756)拜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同、蒲、饶、升州刺史。代宗广德二年(764)迁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大历三年(768)出为抚州刺史。八年至十二年移刺湖州,召集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十二年召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782)改太子太师,充淮宁军宣慰使。兴元元年(784)为李希烈所害,谥文忠。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令狐峘《颜真卿墓志铭》、殷亮《颜鲁公行状》。宋留元刚有《颜鲁公年谱》。工诗善文,又为杰出书法家,著述甚富,多佚。今传《颜鲁公集》15卷,为留元刚所辑。《全唐诗》存诗1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联句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734),登进士第,又登拔萃科及文词秀逸科,调醴泉尉,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宰相杨国忠恶之,出为平原大守。起兵抗安史叛军,诏拜户部侍郎。肃宗即位,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使。至德二载(757)为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军国事知无不言,为宰相所忌,出为冯翊太守,累贬至蓬州长史。代宗立,除尚书左丞,寻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鲁国公。与元载不合,贬峡州别驾,迁抚、湖二州刺史。德宗立,改大子少师。时李希烈叛,受命往劝谕,被拘,不屈被害。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世称“颜体”。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又《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各十卷,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十五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人。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历仕玄、肃、代诸朝,封鲁国公。李希烈陷汝州,卢杞奏遣真卿往谕,拘胁累岁,不屈而死。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六
真卿字清臣。琅琊临沂人。开元中举进士。又擢制科。累官武部员外郎。出为平原太守。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加户部侍郎。肃宗幸灵武。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代宗朝封鲁郡公。为刑部尚书。加改太子太师。卢恶之。奏使谕李希烈。希烈胁之。不屈。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赠司徒。谥曰文忠。

作品评论

《唐诗品》
鲁公情欣所遇,悉综古调,颇尚格气,不事弥文。虽有一二近体,不过游戏之作,非所以系幽悰也。今集中所载不及百篇,大都守吴兴时,与皎僧、陆处士之流结思岩林,相忘外道者也,然旷世之情,优入三昧,殊非守平原时色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9或791 【介绍】: 唐河间人,一说宣城人,河间为其郡望,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 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见《元和姓纂》卷五、《极玄集》卷下),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李季兰条),似均指其郡望。早岁居洛阳。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极玄集》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误)。释褐长洲尉。肃宗至德三载(758)摄海盐令。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复勘后得量移。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入京。大历初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后擢鄂岳转运留后。为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初迁随州刺史。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据随州,长卿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贞元六年(790)前后。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等处,颇多缺误。今人傅璇琮主编之《唐才子传校笺》考辨较备。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见何世璂《然镫记闻》)其集称《刘随州集》,一作10卷,一作11卷。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刘长卿(?—790左右),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河北献县),寓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天宝中,登进士第。至德中,江东选补使崔涣选授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陷狱,贬南巴尉。广德中,为监察御史。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德宗初年,擢随州刺史,建中末去任,约卒于贞元五至七年间。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自许“五言长城”。有《刘长卿集》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五卷。
词学图录
刘长卿(?-约789) 字文房。河间人。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诗工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有《刘随州诗集》,词存《谪仙怨》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
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德宗朝为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终随州刺史。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
云溪友议
刘长卿郎中,皆谓“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刘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每题诗,不言其姓,但“长卿”而已,以海内合知之乎?士林或之讥也。
瀛奎律髓
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麓堂诗话
《刘长卿集》凄婉清切,尽羁人怨士之思,盖其情性固然,非但以迁谪故,譬之琴有商调,自成一格。
《批点唐音》
刘公雅畅清夷,中唐独步。表曰“五言长城”,允矣无愧。
《批点唐诗正声》
刘长卿七、五言稍觉不协,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诸公在前,故难为继耳。唐诸公七言古诗当以李、杜为祖,故诸诗难看。
《艺苑卮言》
钱,刘并称故耳,钱似不及刘。钱意扬,刘意沉;钱调轻,刘调重。如“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仗外峰”,是钱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过巧,下句宽而不称。刘结语“匹马翩翩春草绿,昭陵西去猎平原”,何等风调!“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自是壮语。
唐诗归
钟云:中、晚之异于初、盛、以其俊耳,刘文房犹从朴入。然盛唐俊处皆朴,中、晚人朴处皆俊。文房气有极厚者,语有极真者。真到极快透处,便不免妨其厚。
《全唐风雅》
黄绍夫云:刘文房登第于开元,正当玄宗盛时,与钱、郎颉颃。诗格调清峭而词气深厚,“五言长城”语不虚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误矣。
《诗源辨体》
钱、刘五言古,平韵者多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刘句多偶丽,故平韵亦间杂律体,然才实胜钱。七言古,刘似冲淡而格实卑,调又不纯;钱格若稍胜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畅,盖欲铺叙而不能耳。
《诗源辨体》
五,七言律、刘体尽流畅,语半清空,而句意多相类。
《诗源辨体》
中唐五、七言绝,钱、刘而下皆与律诗相类,化机自在,而气象风格亦衰矣。
《骚坛秘语》
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诗善鸣集》
文房在盛、晚转关之时,最得中和之气。
《唐诗归折衷》
中唐诸家各有独至处,即各有偏蔽处,人皆知避之。至于文房,则几无瑕可指矣。嫌其有意炼饰,引人入平稳一路。学者法此,一望雷同,黯然无色,有害于诗教不浅也。故于文房诗,当赏其沉淡,去其平夷。
《二刘诗叙》
文房与钱郎中齐名,时称“钱刘”。然刘诗温而钱微燥,刘诗纯而钱微驳。故善读随州,则不第可该郎、钱,并可以洞视韦、柳之清深,旁通贾、孟之孤秀。
诗筏
刘长卿诗能以苍秀接盛唐之绪,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其命意造句,似欲揽少陵、摩诘二家之长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处。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独成其为文房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随州绝句,真不减盛唐。次则莫妙于排律。排律惟初盛为工,元和以还,牵凑冗复,深可厌也,惟随州真能接武前贤。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有古调,有新声。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律,始收敛气力,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虽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不佻不纤,随州始有作态之意,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
《唐诗成法》
唐七律,随州词藻清洁,抑扬反覆,有味外之味,最耐人吟诵。但结句多弱,又多同,昔人谓才小,未必,但法律不精严耳。
《唐诗笺要》
文房诸律,如玉馔时花,有口目者共赏。
《唐诗观澜集》
文房五言,格韵高妙,绝处不减摩诘。
《唐诗别裁》
中唐诗渐秀渐平,近体句意日新,而古体顿减浑厚之气矣。权德舆推文房为“五言长城”,亦谓其近体也。
《唐诗别裁》
中唐诗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不完,体格卑而声调亦降矣。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
《小澥草堂杂论诗》
刘文房五言长律,博厚深醇,不减少陵;求杜得刘,不为失求。
《大历诗略》
文房古体概乏气骨,就中歌行情调极佳,然无复崔颢、王昌龄古致矣。
《大历诗略》
文房固“五言长城”,七律亦最高,不矜才,不使气,右丞、东川以下,无此韵调也。
《大历诗略》
文房诗为大历前茅,清夷闲旷,饶有怨思。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随州五言骨韵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
石洲诗话
随州七律,渐入坦迤矣。坦迤则一往易尽,此所以启中,晚之滥觞也。
昭昧詹言
刘文房七律宗派,李东川色相华美,所以李辅辋川为一派,而文房又所以辅东川者也。大历十子以文房为最。……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馀味不尽之妙矣。较宋人入议论、涉瑰趣、以文以语录为诗者,有灵蠢仙凡之别。
养一斋诗话
随州古近体清妙,可与王、孟埒。若“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直摩少陵之垒,又不止请妙而已。
《艺概·诗概》
刘文房诗,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清瞻闲雅,蹈乎大方。其篇章亦尽有法度,所以能断截晚唐家数。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柳浑、薛道衡。驰思波润,流音玉亮,尤工五律,当时号为“五字长城”。“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以雅淡宣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以雄浑取概。暮帆夏口,寒雨巴邛,楚国苍山,幽州白日。“空江人语”,动石濑之吟;“川日寒蝉”,托江湖之想。皆振采苍凝,体物弥工者也。《石梁湖》、《洞庭》、《京口》诸作,方之小谢,异曲同工矣。
《诗学渊源》
长卿诗务质实,尚情性,尤善使事。格高气劲,自然沉着。古诗句法,犹袭齐梁,而无秾纤之敝;近体五、七言,无杜老之峻峭,过白傅之高雅;其绝句则于江宁、太白之外,独树一帜者也。
《诗境浅说》
盛唐之诗人怀古,多沉雄之作。至随州而秀雅生姿,殆风会所趋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47 【介绍】: 唐安定鹑觚人,字思黯。德宗贞元进士。宪宗元和三年,因对策条指失政,为李吉甫所斥,久不得叙用。至穆宗时累官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敬宗时,官武昌军节度使。文宗大和四年还朝,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与李宗闵相结,排斥李德裕等,史称“牛李党争”。后出为淮南、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即位,李德裕为相,僧孺被贬居散地。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谥文简。有《玄怪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0—848 字思黯,排行二,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15岁至长安习业。德宗贞元十九年(803)韦执谊命刘禹锡、柳宗元至樊乡造访,由是知名。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宪宗元和三年(80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因条指失政,为宰相李吉甫所忌,授伊阙尉。后牛僧孺与李宗闵朋党相结,排斥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史称“牛李党争”。穆宗长庆元年(821)拜户部侍郎,次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敬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封奇章郡公,后历武昌节度使、太子少师等职。武宗会昌四年(844)贬循州长史,卒于洛阳,谥文贞。生平见杜牧《牛僧孺墓志铭》及《旧唐书》、《新唐书》本传。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全唐诗》存诗4首,残句9。《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1首,残句2。
唐诗汇评
牛僧孺(780-848),字思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贞元二十一年登进士第,元和三年(808)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对策第一,授伊阙尉。以对策直言时政,久不调。后除河南尉,迁监察御史,历礼部、考功员外郎、库部郎中知制诰、御史中丞、户部侍郎。长庆三年拜相。宝历初,出为武昌军节度使。大和四年,复相;六年,出镇淮南。开成二年,为东都留守,征拜左仆射,复出镇襄州,累进司徒。会昌中,李德裕用事,罢为太子少师,复留守东都。三贬为循州长史。宣宗即位,量移衡、汝二州长史,复迁太子少师。卒。僧孺与令狐楚、李宗闵交厚,史称“牛党”,与李德裕党交恶,史称“牛李党争”。著有《玄怪录》(一作《幽怪录》)十卷,今存炙本。《全唐诗》存诗四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牛僧孺(779~847) 唐代官员、学者。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或作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贞元二十一年(805)进士。累官户部侍郎、武昌军(今湖北武昌)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东都留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户部尚书,穆宗至武宗时曾四次出任宰相。是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曾撰《玄怪录》传奇十卷,鲁迅论曰:“造传奇之文,荟萃于一集者,唐代多有,而煊赫者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牛僧孺在湖北任职六年,颇有政声。曾耗时五年改建鄂州城垣,使黄鹤楼成为了独立的景观建筑。蛇山上有“奇章亭”,即为纪念卒后被追封为奇章郡公的牛僧孺而建。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二
僧孺字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宏之裔。第进士。元和初登贤良方正制科。长庆三年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敬宗立。加中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封奇章郡公。罢为武昌节度使。文宗立。复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加门下侍郎。出为淮南节度使。召拜左仆射。武宗朝进太子太傅。贬循州长史。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年六十九。赠太尉。谥曰文简。

作品评论

唐摭言
奇章公始举进士,致琴书于灞浐间,先以所业谒韩文公、皇甫员外……二公披卷,卷首有《说乐》一章,未阅其词,遽曰:“斯高文,且以拍板为什么?”对曰:“谓之乐句。”二公相顾大喜曰:“斯高文必矣!”……复诲之曰;“某日可游青龙寺,薄暮而归。”二公其口联镳至彼,因署其门曰:“韩愈、皇甫湜同谒几官前辈,不遇。”翌日,辇毂名士,咸往观焉,奇章之名由是赫然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4—1069 【介绍】: 宋扬州人,字次公。以荫为秘书省校书郎。通判河南府,平定驻军之叛。知和州,审狱明察。历任益州等路提点刑狱、盐铁判官、转运使等。知庆州,凿井,修道,方便行旅。神宗熙宁元年,河北地震,缮补崩毁城郭仓庾,有功。长于政事,时称能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49 【介绍】: 宋绵州盐泉人,字子美,号沧浪翁。苏舜元弟。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少有大志,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其与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杰多从之游。初以父荫补官,累迁大理评事。庆历中,范仲淹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岳父杜衍与仲淹主新政,多遭谗陷,舜钦坐售故纸钱召妓乐会宾客除名。流寓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以自适。工诗文,其体豪放,时发愤于歌诗中。又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为时人所传。后为湖州长史卒。有《苏学士集
全宋诗
苏舜钦(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自曾祖起移家开封(今属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进士(《隆平集》卷六),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入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时杜衍、富弼、范仲淹执政,主持“庆历新政”。苏舜钦为杜衍婿,因进奏院祠神,以出售废纸公钱宴会,为人所劾,以监守自盗罪削职为民,闲居苏州。后复为湖州长史,庆历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年四十一。有《苏学士文集》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苏舜钦诗,以沈文倬点校《苏舜钦集》为底本。沈氏点校本以清康熙中宋荦校定徐惇复刊印本为底本,曾参校清黄丕烈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黄本)、陈乃乾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陈本)、清光绪中李星根等重编校刊十卷本(简称李本)、黄丕烈过录顾广圻校记(简称顾校)、陈乃乾过录钱泰吉校记(简称钱校)等。此次据《全宋诗》体例,对底本校语作若干删节、调整,并据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学士集》(简称四库本)予以补正。辑录所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词学图录
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苏易简孙。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庆历革新,见嫉于守旧党,罢职闲居苏州。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有词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八七四
苏舜钦(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舜元弟。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景祐元年举进士中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丁父忧,居丧于长安。服除,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庆历四年,以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以岳父杜衍与仲淹、富弼主新政,为人倾陷,坐用鬻故纸公钱召 妓乐会宾客被劾除名。寓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诗文。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诗文豪健,善草书。有集十六卷。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陆长倩,字才仲,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六)。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以朝请郎知台州,四年替(《嘉定赤城志》卷九)。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李长民,字元叔,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举博学宏词科。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除秘书省正字。绍兴三年(一一三三)以守监察御史出知处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五、七○)。历知泗州、建昌军(同上书卷一三五、一五○)。二十六年,由知郢州迁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同上书卷一七四)。事见《南宋馆阁录》卷八。今录诗十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九
李长民,字元叔,扬州(治今江苏扬州)人,李定孙、正民弟。宣和元年应博学宏词科试,除宗学博士,官秘书省正字。绍兴间历知漳州、建昌军,迁两浙抚谕使。二十年知郢州。著有《汴都赋》一卷。见《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三五、选举一二之九,《南宋馆阁录》卷八,《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吉州吉水人,字伯大,一字诗之,号东山。杨万里子。以荫入仕。宁宗嘉定四年守湖州,有治绩。擢经略广东,迁福建安抚使,以忤权贵去职。理宗绍定元年起判江西宪台,寻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九。谥文惠。
全宋诗
杨长孺,原名寿仁,字伯子,号东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万里子。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以荫补永州零陵簿。宁宗嘉定间知湖州,寻改赣州(明嘉靖《赣州府志》卷八)。九年(一二一六),迁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一六)。十三年,改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清道光《福建通志》卷九一)。理宗端平中以忤权贵致仕。卒年八十。有《东山集》,已佚。事见《诚斋集》卷二八《大儿长孺赴零陵簿示以杂言》注,清光绪《吉水县志》卷三四有传。今录诗十九首。
全宋文·卷六七六四
杨长孺,字伯子,晚号东山潜夫,又号农圃老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万里子。绍熙中,以荫补永州零陵县主簿。历宗正寺主簿、通判道州。嘉定中历知湖州、赣州、广州,改福建安抚使、知福州。忤权贵,劾去,以直华文阁奉祠。绍定中,加敷文阁直学士致仕。卒年七十九,谥文惠。著有《东山文集》、《知止》、《休官》等集。长孺在官以清廉称,弹压豪贵,牧养小民,政声赫然。尝言:「士大夫清廉,便是七分人矣。」湖州、广州民立祠祀之。见《宋史翼》卷二二,光绪《吉安府志》卷二七,《南宋制抚年表》卷下及本书所收长孺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