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宗照,字莲峰,晋宁段氏子也。生有异性,天资绝伦。年十八,礼云峰薙染。每以七日断绝思想参究。一日闻伐木丁丁,瞿然朗悟。杖锡操方,遍览名山,历抵巨匠。初谒空庵,许为法器。后叩中峰,乃邀證印。了达宗源,发明祖义。元至正间还滇,间游晋宁东山,喜其深秀,谓似曹溪风景,乃建盘龙寺。山旧有龙池,建寺后,龙乃他徙。黑井有毒龙,兴水暴溢,每坏盐灶,损民居。照为书咒沈水,其害遂息。又宁州有虎噬人,照为噀水咒符,驱虎速去。次日,居人果见虎去,一方无患。自是两地感德,纳贡耕牛,为寺引盐,岁以为常。以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望日,沐浴书偈,趺坐而逝。身体温柔,七日如生,有彩云覆庵,虹气贯天者三日。门人立塔于寺后。照以八月望日寂,至今居民每至中秋,咸致敬礼,香花缤纷,林峦若市。明季更谥曰“大慧禅师”。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郑道传,朝鲜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儒学家、改革家,在朝鲜王朝开国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字宗之,号三峰,本贯奉化,生于高丽荣州。自幼博览群书,入仕高丽王朝以后力主改革,作为新兴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而与守旧的世家大族对立。后投靠大将李成桂(后来的朝鲜太祖),并辅佐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朝鲜王朝,封奉化伯。郑道传主张实行科田法,加强中央集权,大力崇儒排佛,对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并主导规划新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晚年卷入王位之争,终于在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戊寅靖社)中被李成桂五子李芳远(后来的朝鲜太宗)所杀。遗著《三峰集》。后世韩国史家称其为“王朝的设计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人,字廷宾,元末隐居,自号莒峰耕隐子。通经史百家,善属文。洪武初以经明行修辟本府儒学训导。后以荐召对,称旨,擢陕西布政司右参政,以廉勤称。卒官,年四十九。有《壶山文会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五
观字莒峰,莆田人。洪武初,以荐官陕西右参政。有《辍耕吟稿》。 (郑王臣《兰陔诗话》:莒峰应召至京,朝谒,太祖顾问曰:「彼长而皙者何人?」莒峰出对,试以《王猛扪虱论》称旨,授陕西右参政。在官以清介闻。朱竹诧云洪、永间有四陈观,独不及莒峰,偶失考耳。莒峰少预壶山文会,诗有唐人风致。)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九一
梁永旭,号曜峰。东莞人。明成祖永乐间诸生。事见民国张其淦编《东莞诗录》卷六。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明显,明初江苏常州天宁寺僧。字雪心,号破窗和尚,俗姓陈,隽李(今浙江省嘉兴市)人。一作俗名吴峰,海宁董山(今浙江省海宁县)人。幼年出家于歙县(今安徽省黄山市)定光院,中年后,离寺养母,不详所终。钱谦益论明显“所为诗,往往不忘玄境”。王寅极推崇明显之诗,说是“古来诗僧,亦未有此”。

人物简介

维基
罗坤泰(14世纪—15世纪),号静峰,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桃林乡人。罗坤泰文学优长、熟练治体,是永乐十五年(1417年)举人,次年(1418年)联捷进士,获授庶吉士,曾在元宵节观灯会上赋诗让明成祖喜悦,得赐鹑袍。之后他因事外迁广德知州,期间公平正直,不受贿赂,又兴建学校、奖励生徒,去除弊政,平息民讼,州内称平,任内去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88—1470 【介绍】: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仲昭。夏炳弟。永乐十三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直内阁。诗文书画皆佳。
维基
夏昶(1388年—1470年),字仲昭,号玉峰、自在居士,南直隶昆山县(今属江苏省昆山市)人。明朝画家,官员。《明史》有传。夏昶早年过继于舅父,故姓朱。永乐十二年(1414年)甲午乡试中举,与王永和同年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未科进士,选入庶吉士,归宗,复夏姓,明成祖赐名为昶。正统年间官至太常寺少卿。夏昶与上元县的张益齐名,同年考中进士,同善作赋、画竹,夏昶后来认为自己的辞赋,不如张益,于是终身不再作赋;张益也认为自己所画的竹子不如夏昶,也终身不画竹子。天顺元年(1457年)致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成。字鹫峰。别号雪轩。居蓟北之云州。出家受具戒。结三人为友。云游至山东之青州。居士窑中。刻苦究参。胁不沾席者。三逾寒暑。一日忽见一老人自外而来。仪貌甚古。谓师曰。汝三人。苦学如此。他日必作法门梁栋。言已忽不见。繇是愈厉精苦。久之。闻济南秋江洁公。大弘曹洞宗旨。遂往见之。洁问何处来。师曰。青州。曰。带得青州布衫来否。师曰。呈似和尚了也。曰。如何是布衫下事。师曰。千年桃核里。元是旧时仁。洁肯之曰。是汝本有之事。善自护持。他曰弘吾道。惜吾不及见矣。后出世住莱州大泽山。每说法。听者千馀人。洪武壬戌。诏。天下设僧司。拣名德以居之。师首膺其选。授青州都纲。高皇帝闻其贤。召为僧录司右讲经。命考试天下僧人。称旨。赐金襕衣。命住持天界。恳辞。上不允。赐诗留之。及太宗文皇帝嗣位。命师宣谕日本陛辞。赐金钵锡杖等物。既至。宣示朝廷恩威。阐扬佛祖宗旨。自其国王而下。莫不俯伏向化。明年师还。而国人入贡。称谢者即至上大悦。升师左善世。复率天下僧于钟山。修设大会。师承旨说法。听者数万人。是日有瑞应。上闻之悦。御制感应诗三章。赐师。累赐金帛。作大毗卢阁于寺后。皇上北狩。数师入觐。赐赉甚厚。仁宗在春宫时。有忌师之宠者。搆词间之。及御极。遂谪师海南。宣宗嗣位。首遣官召师还京。且敕礼部左善世。到须别见。师至。入见便殿。慰劳甚至赐䌽段若干疋。钞万缗。仍命掌僧录司事。无何入疏。乞归南京天界之西庵以终老。上从之。赐白金楮币。及[镰-兼+(畏-田+廿)]金佛。敕兵部给驿舟。命中官护送。逾三岁。辛亥十二月八日。微疾端坐而逝。阇维。得坚固子无算于灰烬中。上遣官谕祭赐塔所。师身长七尺。广颡丰颐。脩然出人之表。历事四朝。五十馀年。三坐道场。四会说法。有语录。行于世。
高峰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高峰(1395年—?),直隶大名府滑县人,民籍。进士出身。顺天府乡试中举。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会试第九十八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六十一名。
赵恢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赵恢(1397年—1457年),字汝弘,号文峰,福州连江县郊江南铺人。明朝翰林。赵恢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父名道应,母郑氏。赵恢四岁时父母逝世,继母陈氏待之冷淡,其姑母奉祖母阮氏之命,将其领回家中养育。赵恢24岁中乡举。宣德八年(1433年)赴京会试,进士及第,为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任翰林院编修。正统元年(1436年)升侍读,充经筵讲官。景泰四年(1453年),主管南闱乡试。不久,进右春坊庶子兼侍读,纂修国史。赵恢曾归里探亲,并建家庙附祀姑母于别室,一时传为美谈。天顺元年(1457年)病卒,享年60岁,墓在新安里南宫垄。
陈嶷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凤阳府蒙城人,字九峰。宣德中举贤良方正,授刑部照磨,屡决疑狱。擢御史,巡按浙江,官至陕西按察副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4—1449 【介绍】: 明江西庐陵人,字本崇,号竹峰。正统七年进士。授行人。十四年从英宗北征,料事势甚危,临行与妻子诀别,属翰林刘俨铭其墓。后果死于土木之役。
维基
罗如墉(1404年—1449年),字本崇,江西庐陵人。明朝官员。江西乡试第二十名。正统七年(1442年)壬戌科会试第一百十六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三名。授行人司行人。正统十三年(1448年),跟从明英宗北征,临行前诀别妻子,发誓以死报国,并叮嘱翰林院翰林刘俨写好他的墓志铭。刘俨惊恐拒绝,罗如墉则笑道:「行当验耳。」果然,次年,明军遭遇土木之变,罗如墉死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08—1488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原溥,号九峰,一号瀛州遗叟。正统四年进士。授检讨。教内书馆,修《寰宇通志》。天顺六年使安南,册封其王黎灏。成化中累官南京吏部尚书,致仕卒。谥文通。有《使交录》、《秘阁书目》。
维基
钱溥(1408年—1488年),字原溥,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应天府乡试第七十二名。正统四年(1439年)己未科会试第四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二名,授翰林院检讨,迁左赞善。天顺六年(1462年),出使安南,封黎灏为王,返朝,任广东顺德县知县。成化年间,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工书法,兼楷、行、草,以小楷著称。谥文通。著有《刘公遗爱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朱纯(1417—1493),字克粹,号肖斋,自号龟峰识字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博雅有儒行,太守戴琥深敬礼焉,钦授翰林院简讨召修。正统元年官兵科给事中,后刑科给事中。曾与罗颀、张浩等结“鉴湖吟社”,著有《淘铅集》、《驴背集》、《自怡集》、《农余杂言》等。
槜李诗系·卷四十
绍兴人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四
纯字克粹,绍兴山阴人。有《淘铅》、《驴背》、《自怡》等集。 (姜南《醉经堂铺糟编》:山阴朱克粹《咏游丝》一律云:「紫陌遥看一缕微,笼烟曳日转依依。不缘蛛网萦钿合,肯逐鸾梭上锦玑。香逐落花低趁蝶,暖随柔絮欲沾衣。无由系得东君驾,空向春风上下飞。」咏物之作,不减前人韵格也。 田按:克粹与罗顽,张皓辈结鉴湖诗社。)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德聚,字宝峰。姓赵氏,家世金陵,祖谪戍玉田,遂为玉田人。将生之夜,母梦黄光弥户,已心异之。童时,有老衲见而相之曰:“此儿骨相不凡,将为法门大器,未可以尘俗限也。”甫五龄,尝于空中见楼阁隐隐之状。年及就傅,父母舍之盘山少林寺,从随公出家。随公者,聚母舅也。宣德戊申,闻僧录右街大云兴公,邃于道,宣庙宠渥极盛,玺书褒奖,名重天下,往师之。讲求宗旨,夙夜孜孜,服劳不懈。正统丁巳,荷簦吴下,受具而还。庚申,内监刘顺以私宅请为梵刹,英庙赐名“法华”,命德聚主之。即以修举为己任,殿堂廊庑,次第完具。天顺壬午,重来盘山,慨然叹曰:“吾少时于此往还,曾几何时,已五十馀年矣。感化为魏晋古刹,毁于兵燹,久不能复,吾徒碌碌,无益于教,虽老奚为?”乃捐己资,以图兴建,勤叩三年,众缘鸠集,崇台广宇,丹白炫然,像饰庄严,咸臻精妙。事闻于朝,赐名“广济”,以同门白岩森禅师主之。成化己丑,复还少林,爱其峰峦幽秀,溪涧萦回。因倾囊橐,饬其颓敝,式廓规制,东作观音堂,西作明月堂,中作方丈,左右僧舍,更傍龙池作竹坞蔬圃,以为息老地。其徒文扩求柯,潜为之记,勒诸石,文具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