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元嵩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道岳。元澄弟。孝文帝时历官左中郎将兼武卫将军。以勇猛称。从孝文帝战,败梁将陈显达,以功赐爵高平县侯。宣武帝时,累官至扬州刺史。正始二年,击败梁湘州刺史杨公则。后与妻穆氏、子世贤并为苍头李太伯等所害。谥刚。
全后魏文·卷十八
嵩,字道岳,澄弟。太和中为中大夫,迁员外常侍,转步兵校尉。免,以从平沔北功,除左中郎将,兼武卫将军。赐爵高平县侯。宣武即位,进兼侍中,出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徙平北将军、恒州刺史,转平东将军、徐州刺史,又转安南将军、扬州刺史。为苍头李太伯所害。赠车骑将军、领军,谥曰刚侯。
邓郁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 【介绍】: 南朝梁荆州建平人。少不仕,隐居衡山,断客三十余载,唯饮涧水服云母屑。曾为梁武帝合丹,帝不敢服。后无病而终。世称南岳邓先生。
卞华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济阴冤句人,字昭丘,或作昭岳。孤贫好学,治《周易》、《五经》。初为齐豫章王国侍郎。梁武帝天监初,任临川王参军事,转安成王功曹参军,兼《五经》博士,聚徒教授。博涉有机辩,说经析理,为当时之冠。江左以来,钟律绝学,无不精通。官至尚书仪曹郎,出为吴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4 【介绍】: 北魏神武尖山人,鲜卑族,字阿斗泥。贺拔胜弟。初为尔朱荣帐下都督。尔朱荣赴洛,岳为前驱。孝庄帝立,赐爵樊城县男。从破葛荣军,平元颢,擒万俟丑奴,执萧宝夤。累战功进爵为公,官泾州刺史。尔朱天光入洛,岳为雍州刺史。孝武帝即位,为关中大行台,与高欢对峙。后为高欢遣侯莫陈悦诱杀。部众归宇文泰。
萧子岳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5—498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云峤。齐武帝子。封临贺王。明帝诛武帝诸子,唯子岳及弟六人在后。明帝永泰初,帝疾甚,绝而复苏,遂诛子岳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 【介绍】: 南朝梁东海人,字润岳。博涉史传,兼有文笔。少事湘东王萧绎(元帝)为国常侍,早见擢任。及元帝立,累迁信州刺史。奉命征河东王誉,久不克,坐免官。寻复任,击破邵陵王于郢州,迁长史。与元帝长子萧方诸蒲酒为乐,不恤军政。为侯景军袭破,被杀。明《仪礼》,撰有《新仪》。
钟岏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颍川长社人,字长岳。钟嵘兄。官至府参军、建康令。有《良吏传》。
全梁文·卷五十五
岏字长岳,(一作长丘)颍川长社人,晋侍中雅七世孙,为府参军,有《良吏传》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南阳涅阳人。宗夬从弟。有名行,州里称之出于夬右。历官尚书库部郎、郢州治中、北中郎录事参军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2—555 【介绍】: 北齐宗室,字洪略。高欢从弟。欢起兵信都,除散骑常侍、镇东将军。累积战功,历冀、晋二州刺史、西南道大都督,有绥边之称。欢死,与慕容绍宗大破梁军于彭城,俘梁将萧渊明;败侯景于涡阳。又败西魏王思政,克颍川。高洋出抚晋阳,岳以本官兼尚书左仆射,入北齐,封清河郡王。以累积军功,威名诸王莫及,卒为文宣帝(高洋)所忌,被鸩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河东闻喜人,字如岳。裴之高弟。少好宾游,重气侠,不事产业。之高以狭被蔬食激励之。之横叹曰:“大丈夫富贵,必作百幅被。”遂于芍陂大营田墅,以致殷富。梁简文帝闻而美之,以为河东王常侍,迁直阁将军。元帝时,位廷尉卿、河东内史。随王僧辩破侯景,封豫宁侯。又破武陵王,除吴兴太守。乃作百幅被,以成其初志。后为徐州刺史。北齐军大至,兵尽矢穷,没于阵。卒年四十一。谥曰忠壮。
全梁文·卷五十六
之横字如岳,邃兄髦之第十三子。为河东王常侍直殿主帅,迁直阁将军。侯景乱,出为贞威将军。元帝承制,除散骑常侍廷尉卿,出为河东内史,迁持节平北将军、东徐州刺史、中护军,封豫宁侯。承圣中除吴兴太守。敬帝承制,除使持节镇北将军徐州刺史,拒萧渊明于东关,败死,赠侍中司空,谥曰忠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9—562 【介绍】: 南朝梁宗室,后梁国君,字理孙。梁武帝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幼好学,善属文,尤长佛理。梁武帝大通三年,封岳阳郡王,官东扬州刺史。萧统卒,梁武帝舍察兄弟而立简文,察常怀不平,遂蓄财募侠。大同元年,迁雍州刺史,境内称治。侯景乱后,察既与江陵构隙,恐不能自固,乃依附西魏。西魏恭帝元年,西魏将于谨等攻破江陵,杀死梁元帝。次年察在江陵称帝,改元大定,为西魏附庸,上疏称臣,是为后梁。既而阖城长幼,被虏入关,又失襄阳之地。察耻威略不振,终以忧愤发背而卒。在位八年,庙号中宗。有《悯时赋》、《金光明经义疏》等。
高劢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渤海蓨人,字敬德。高岳子。北齐宗室后裔。性刚直有干才。袭爵,累迁至尚书右仆射。北齐后主为北周所败,劢被俘,归北周。杨坚为相,器重之。入隋,上取陈五策。授行军总管。伐陈下江州,以功拜上开府,洮州刺史。所在有惠政,民人悦附,号称治理。后坐事免官,卒于家。
全隋文·卷二十
劢字敬德,渤海蓨人。齐天保中,袭父岳爵清河王,除青州刺史,历右武卫将军、领军大将军、祠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改封乐安王,转侍中、尚书右仆射。出为朔州行台仆射。齐亡入周,授开府仪同三司。大象中,检校扬州事。隋受禅,拜楚州刺史,转光州刺史,加上开府,迁洮州刺史。
元景山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2—586 【介绍】: 隋河南洛阳人,字宝岳。才略过人。北周时从击吐谷浑,又从平北齐,破宇文亮乱,累功位上大将军。入隋,拜上柱国。开皇二年伐陈为行军元帅,名显当时。后坐事免。卒于家。谥襄。
陈嶷 朝代:陈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吴兴长城人,字承岳。陈后主第二子。后主至德元年,立为南平王。任扬州刺史,迁都督、郢州刺史,未行而隋军至。入隋,卒于长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8—636 【介绍】: 隋唐时僧。河南洛阳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为僧粲弟子。隋时,召住大禅定道场。入唐,太宗贞观中,预宏文馆论义,发言如流,大为太子所赞赏,遂以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论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父皓仕隋临淄令有治声。隐士西门义以道自高。未尝于谒。忽求见归美焉。皓因出绍续绩等诸子。使品目之。义曰。府君六子。皆伟器也。然其三季。必非世俗所可縻絷。盖指净土寺旷法师。及岳等也。 禀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复究摄论于道尼师。惮烦因入太白山。投慧安师。研精其指。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五载。无食息暇。自尔无小凝滞矣。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三藏所录。并留南中。仍为赂遗啇贾。使必致之。果于广州显明寺得凯师笔迹。三藏口传。俱沙论本。并十八部论记。显明即凯师所住寺也。顿惬所怀。寻依安卒业于太白。安许之共给。绵历岁叙。无所匮乏。时虽凶歉。德绪益进。俄谢安出山。安留之又二载。隋大业八年。召住大禅定道场众时三百馀。皆以岳学无师授。未宜弘阐。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相与引重。而请焉。乃以三藏本疏。判通俱沙。或初犹未信。及举纲顿网。宏密叵测。而诤锋遽息。 。武德初。卧疾蓝谷感化寺岩有乳泉。岳手承之。可得二升而绝曰。吾无以感之耳。方默念诵。辄沸觱间一日可得一升。以资饮食。疾良差。二年以三藏疏本。文句繁多。刊削成部。合二十二卷。减疏本三分之二。以便观览。且著十八部论疏。行世。 贞观初西域波颇三藏至京师诏翻译。而岳亦有职。其间颇闻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此吾西国之极则者。今言其善。谬耳。间问以大义。则岳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今上尝延宗法师于宫集众。立三宗义。而岳问以八正通局贤圣。宗无对。道士刘进喜创开老子。岳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道士但瞪目而已。岳戏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众大笑。 六年八月。兄旷化。悲悼不自胜。或劝之裁抑。岳𢪛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八年秋。皇太子集诸硕德。于弘文馆论义。岳慷慨谈吐。特拔其类。太子顾曰。此法师为谁。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总持则隋之禅定。太子曰。于寺何职。答曰。未也。太子乃曰。皇帝为寡人造寺。正将以收召名德。张大教法。而上人如此。其无职可乎。即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屡辞。不许。徙住普光寺。九年弟明略来省。固留之。略善涅槃。住东洛天宫寺。十年二月疾。太子医馈相望。卒于所住寺。寿六十九。丧事取给太子家。令葬郊南杜城西隅。略既送葬归。疚痛缠结。十二年卒。寿六十七。
续高僧传·卷第十三 义解篇九
释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阳人也。家世儒学专门守业。九岁读诗易孝经。聪敏强识卓异伦伍。父皓仕隋为临淄令。治声远肃。有隐士西门义者。博物疏通肥遁岩谷。前后令召莫能致之。至是步自山阿来仪府舍。谓铃下吏曰。西门义故谒。遽为吾白。即以事闻。令素仰高风。骇其萃止。延席曰。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何能轻举。义曰。吾自弱岁隐沦。于兹暮齿。诚不欲干游人世。抱诚弃智。顷者吠声既静。则良政字民。五裤兴谣两岐成咏。有欣美化。故不以韬隐自私。敢叙斯事。令述其不逮。问其治术。对答若神。情兼明举。乃命诸子绍续绩旷岳略等。列于义前。令其顾指。义曰。府君六子。诚伟器也。自长而三。州县之职。保家自若也。已下之三。其志远其德高。业心神道求解言外。固非世局之所常谈也。旷年十七遂得出家。操行贞固志怀明约。善大论及僧祇。深镜空有。学徒百数。禅观著绩物务所高。即洛阳净土明旷法师是也。岳十五出家。依僧粲法师为弟子。少乐学问经论是欣。及具篇禁更宗律部。指途持犯性不议非。而体貌魁美风操高厉。容止俨然不妄交于道俗。后习成论杂心于志念智通二师。备穷根叶辞义斯尽。有九江道尼者。创弘摄论海内知名。以开皇十年至自杨都来化京辇。亲承真谛业寄传芳。岳因从受法。日登深解。以众聚事拥。惟其废习。将欲栖形太白服业伦贯。时太白寺慧安者。倜傥多知世数阔达。方丈一字方寸千文。医术有工经道偏练。日行四百相同夸父。世俗所谓长足安是也。岳友而亲之。便往投造告所怀曰。毗昙成实学知非好。摄大乘论诚乃清微。而传自尼公。听受又鲜。今从物化精益无从。中路徘徊伊何取适。昔天亲菩萨作俱舍论。真谛译之。初传此土。情寄于此耳。安曰。愿闻其志。岳曰。余前学群部。悉是古德所传。流味广周未尽于后。惟以俱舍无解。遂岂结于当来耶。安曰。志之不夺。斯业成矣。后住京师明觉寺。闭门静故寻检论文。自读其词仍洞其义。一习五载不出住房。惟除食息初无闲暇。遂得释然开发了通弘旨。至于外义伏文。非疏莫了。承三藏本义并录在南方。思见其言。载劳梦寝。乃重赂遗南道商旅。既凭顾是重。所在追求。果于广州显明寺。获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记。并是凯师笔迹。亲承真谛口传。显明即凯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戴仰怀。讽读沈思忘于寝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于即庆吊绝绪寻绎追功。口腹之累惟安供给。时谷食不丰菜色相顾。安庶事经营令无匮乏。绵历岁序厥志弥隆。内惭诸己。乃谢安曰。岳今至愚为累独学成讥。辄不量力欲悕非分。一不可也。食为民本名作实宾。苟求虚誉遂劳同志。二不可也。斯过弘矣。诚可退迹浮浮。更劳重累。则不可也。安曰。功业将成幸无异志。嘉会难再无思别虑。复延两载方始出山。乃以己所寻知。将开慧业。游诸讲肆清论莫穷。大业八年被召住大禅定道场。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时年三十有四。少齿登器莫匪先之。此时僧众三百馀人。令听风规互相推谢。岳以后至名重学不从师。虽欲播扬未之有许。时有同德沙门法常智首僧辩慧明等。并名称普闻众所知识。相为引重创为请主。岳撝谦藏器退辞师授。徒累清言终惭疏略。慧明等越席扬言曰。法师何辞耶。吾等情均水乳义结相成。掩德移机恐爽灵鉴。又人世飘寄时不再来幸不相累。岳顾诸意。正乃首登焉。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先学后进潜心异论。皆曰。斯文词旨宏密学爽师资。纵达一朝诚自诬耳。当伺其谈叙得丧斯及矣。岳自顾请主虚宗初无怯惮。举纲顿网大义斯通。虽诤论锋临而响应随遣。众咸不识其户牖。故无理顿联辞。由是名振学宗法筵继席。岁举贤良推师有寄。武德初年。从业蓝谷化感寺侧。岩垂乳水。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悬渧便绝。乃曰。吾无感也。故水辍流。遂以残水写渧下滢中。一心念诵。日取一升经六十日。患损方复。又至二年。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学人研究难用详览。遂以真谛为本。馀则错综成篇。十有馀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减于本疏三分之二。并使周统文旨字去意留。兼著十八部论疏。通行于世。以为口实。又初平郑国。有宗法师者。神辩英出时所异之。皇上延入内宫立三宗义。岳问以八正通局圣贤。后责才施无言以对。坐见其屈。乃告曰。京室学士谈衒寔希。三宗之大于何自指。及高祖之世。欲使李道东移被于鸟服。度人授法盛演老宗。会贞观中广延两教。时黄巾刘进喜创开老子。通诸论道。岳乃问以道生一二。徵据前后。遂杜默焉。岳曰。先生高视前彦。岂谓目击取通乎。坐众大笑而退。故岳之深解法相。传誉京国矣。至六年秋八月。岳兄旷公从化。悲痛缠怀。徒属慰曰。人皆有死。惟自裁抑。岳扪泪曰。同居火宅共溺爱流。生死未断何得不悲。闻者议之。以为善居道俗之间也。贞观初年。有梵僧波颇。在京传译。岳为众举。预其同例。颇闻善于俱舍。未始重之。谓人曰。此论本国学者之英华浮情。不敢措意。今言善者不有谬耶。因问以大义并诸异论。岳随其慧解应答如流。颇曰。智慧人智慧人。不言此慧吾与尔矣。自尔情敦道术。厚密加恒。八年秋。皇太子召诸硕德集弘文馆讲义。岳广开衢术。延对诸宾。酬接覆却神旨标被。太子顾曰。何法师。若此之辩也。左庶子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法门轨躅学观所宗。太子曰。皇帝为寡人造寺广召名德。而此上人犹未受请何耶。伦曰。虞舜存许由之节。夏禹顺伯成之志。彼乃俗流。犹从矫逸。况方外之士。弃名之人。臣辄从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任。允副虚襟。岳动容辞曰。皇帝深惟固本。归诚种觉。所以考兹福地建此仁祠。广召无诤之僧。用树无疆之业。贫道识量未弘德行无纪。今蒙知寺任诚所不安。愿垂含恕。敢违恩旨。屡辞不免。遂住普光。以贞观十年春二月搆疾弥留。诸治无效。春坊中使相望于路。遂卒于住寺。春秋六十九。皇太子令曰。普光寺上座。丧事所资取给家令。庶使丰厚无致匮约。仍赠帛及时服衣等。俄而有敕。复公给葬仪。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岳弟明略。身长七尺三寸。十九出家。志怀远悟容仪清肃。特善涅槃。学人从集有声京洛。住东洛天宫寺。贞观九入年朝奉慰。时四海令达总集帝京。惟岳及略。连支比曜。时共美之。及事缘将了。言归东夏。岳惘然曰。吾同气四人。并先即世。唯余与尔相顾犹影。自旷师没后。心常怏怏。恐藤鼠交侵欻然长逝。异生难会可不思耶。吾行年耄矣。其能久乎。集会又难。尔其且止。因斯便住。恰至明春岳便辞世。略之衔疚。痛钟缠结带疾还寺。以十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