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岂不(豈不)  拼音:qǐ bù
难道不、怎么不。表示反诘的语气。《诗经。卫风。竹竿》:「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高级汉语词典》:岂不可
怎么不可以
《国语辞典》:岂不是(岂不是)  拼音:qǐ bù shì
1.正是、正对。表示肯定的语气。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孩儿也,你说的岂不是。」
2.难道不是。表示反诘的语气。如:「你这样做,岂不是在呕气吗?」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著,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
《高级汉语词典》:岂不尔思
怎能不思念你
《國語辭典》:可不  拼音:kě bù
1.岂不。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三折:「嫂嫂呵,可不你知情!哥哥呵,可不你当刑!」《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我若同了这带脚的货去,前途被他喊破,可不人财两失。」
2.可不是。表示肯定或附和别人的意见。如:「可不!台北的交通真是拥挤啊!」
《國語辭典》:可不是  拼音:kě bù shì
1.答人之语,表附合赞同之意。《红楼梦》第三九回:「可不是,外头老实,心里有数儿。」《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可不是呢?我们生在这一群人的中间,总要盼望同胞发达才好。」
2.岂不。如:「你这种作为,可不是断了大家以后的生路。」
3.不是,却不是。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可不是我射不著,我那马眼生,他躲一躲,把我那箭擦过去了。」
《漢語大詞典》:得不
能不;岂不。史记·秦本纪“伐 南山 大梓” 司马贞 索隐引《录异传》:“ 秦 若使人被髮,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困耶?”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 志忠 晚乃谬计耳,其初立朝,得不为贤相乎?”《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 司马懿 所擒乎?”
分類:能不岂不
《國語辭典》:怕不待  拼音:pà bù dài
待,语助词。怕不待指难道不、岂不。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二折:「怕不待要请太医,看脉息,著什么做药钱调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也作「怕不大」、「怕不道」。
分類:岂不难道
《國語辭典》:得无(得無)  拼音:dé wú
能不、莫非。表测度语气的语气词。《论语。颜渊》:「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战国策。赵策四》:「曰:『日饮食得无衰乎?』曰:『恃鬻耳。』」
《国语辞典》:便不  拼音:biàn bù
岂不、那里不是。《董西厢》卷三:「侵晨等到合昏个,不曾汤个水米,便不饿损卑末?」
《漢語大詞典》:不乃
无乃,岂不。庄子·胠箧:“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南史·陈深传:“ 隋 军排閤入, 深 使宣令劳之曰:‘军旅在道,不乃劳也!’”
分類:岂不
《國語辭典》:道不得  拼音:dào bù dé
说不得、不可以说。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祝神祇,礼忏会,休只管央及俺菩提,道不得:『念彼观音力。』」也作「道不的」。
《國語辭典》:早难道(早難道)  拼音:zǎo nán dào
1.岂不闻、怎不知。常放在所引成语、俗谚前,表示肯定。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你道我因歌舞坏江山,你常好是占奸。早难道羽扇纶巾笑谈间,破强虏三十万。」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二折:「一个扯著衣服,一个更醉模糊,早难道满身花影倩人扶。」
2.说什么、哪里是。常放在所引成语、俗谚前,表示否定或反诘。元。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一折:「指望他玉堂金马做朝臣,原来这秀才每当正军。我想著儒人颠倒不如人,早难道文章好立身。」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早难道侯门深似海,两步那为一蓦。」
《国语辞典》:多少是好  拼音:duō shǎo shì hǎo
岂不正好。《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二出》:「如今瞒著我爹爹,叫左右请它来书院中,再整前欢,多少是好。」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一来去望妈儿,二来就题这门亲事,多少是好。」
《国语辞典》:莫难道(莫难道)  拼音:mò nán dào
1.岂不闻。置于所引成语俗谚之前,表示肯定。也作「早难道」。
2.说什么。表示否定的语气。《董西厢》卷七:「莫难道诗骨瘦岩岩,掂详了这厮趋跄,身分便活脱下钟馗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