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19,分48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岁后
岁首
旧岁
岁尽
岁朝
岁朝
岁课
仍岁
歉岁
周岁
期岁
岁春
同岁
开岁
岁增
《骈字类编》:岁后(岁后)
《國語辭典》:岁首(歲首)  拼音:suì shǒu
一年的开始。《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唐。李颀〈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毌潜〉诗:「明朝东路把君手,腊日辞君期岁首。」
《國語辭典》:旧岁(舊歲)  拼音:jiù suì
过去的一年。如:「爆竹一声除旧岁。」《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我旧岁就说过的,君官必成,不必忧疑。」
《骈字类编》:岁尽(岁尽)
周礼小宰注见岁会下。后汉书荀悦传:宜于今者备置史馆,掌其典文,纪其行事,每于岁尽举之。尚书,以助赏罚,以弘法教与?蜀志后主传:延熙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祎至汉中。 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唐书让皇帝宪传:后申王等相继薨,唯宪在,帝亲待愈益厚,每生日,必幸其第为寿,往往留宿。居常无日不赐遗,尚食总监及四方所献酒酪异馔,皆分饷之。宪尝请岁尽录赐目付史官,必数百纸。
《國語辭典》:岁朝(歲朝)  拼音:suì zhāo
元旦。《后汉书。卷三九。周磐传》:「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明日正月初一日,是个岁朝。」
《漢語大詞典》:岁朝(歲朝)
谓古代诸侯每年见天子。《礼记·王制》“五年一朝” 汉 郑玄 注:“ 虞夏 之制,诸侯岁朝。”
《漢語大詞典》:岁课(歲課)
(1). 汉 时,每年从太学中选任官吏的考试。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2).一年的赋税。宋史·真宗纪三:“丁巳,定 江 淮 盐酒价,有司虑失岁课,帝曰:‘苟便於民,何顾岁入也。’” 清 黄景仁 《固关》诗:“关吏频年愁岁课,戍兵终日卧云光。”
(3).一年的劳绩。 唐 白居易 《花前叹》诗:“岁课年功头髮知,从霜成雪君看取。” 宋 林逋 《湖山小隐》诗之二:“岁课非无秫,家藏独有琴。”
《漢語大詞典》:仍岁(仍歲)
连年,多年。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旧 楚 萧条,仍岁多故。” 宋 秦观 《盗贼中》:“自古盗之所以兴,皆出於仍岁水旱,赋歛横出,徭役数发。” 清 戴名世 《诰封光禄大夫张公墓志铭》:“自辛酉以来, 淮 徐 之间仍岁饥饉。”
分類:连年多年
《國語辭典》:歉岁(歉歲)  拼音:qiàn suì
收穫不好的年分。《宋史。卷三四七。黄廉传》:「久饥初稔,累给并偿,是使民遇丰年而思歉岁也。」
分類:荒年
《國語辭典》:周岁(週歲)  拼音:zhōu suì
婴儿出生满一年。也作「周岁」。
《國語辭典》:期岁(期歲)  拼音:jī suì
一周岁。《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期岁而孤,叔父司空简穆公,早所器异。」《警世通言。卷二二。宋小官团圆破毡帽》:「期岁方过,此女害了痘疮,医药不效,十二朝身死。」亦用于指一年。《聊斋志异。卷一。叶生》:「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
《骈字类编》:岁春(岁春)
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疏:大开諌争之路。每岁孟春,遒人之官以木铎徇于道路,以号令臣下。使在官之众更相规阙。苏轼喜雨亭记: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张公亮齐州景灵岩记:每岁孟春迄首夏,四向千里。居民老幼,匍匐而来。散财施宝,惟恐不及。
《國語辭典》:同岁(同歲)  拼音:tóng suì
1.年龄相同。唐。白居易 自觉诗二首之一:「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2.同一年。《晋书。卷六六。刘弘传》:「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弘不疑之。」
3.同年被荐举的人。汉。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
《國語辭典》:开岁(開歲)  拼音:kāi suì
岁首、一年的起始。汉。冯衍显志赋〉:「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晋。陶渊明〈游斜川〉诗:「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
《骈字类编》:岁增(岁增)
后汉书和帝纪:论自中兴以后,逮于永元,虽颇有施张,而俱存不扰。是以齐民岁增,辟土世广。偏师出塞,则漠北地空。都护西指,则通译四万。唐书濮王泰传:今魏王新出閤,且当示以节俭,自可在后,月加岁增。又宜择师傅,教以谦俭,勉以文学,就成德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也。 宋史食货志:监司州郡苟能节用爱民,即有赢羡。若立之规绳,加以黜陟,所籴至万石者旌擢,其不收籴与扰民及不实者镌罚,庶几郡县趋事,蓄积岁增。又乾兴初,言者谓诸路酒课月比岁增,无有艺极非古者,禁群饮,教节用之义。遂诏乡村毋得增置酒场。元史文宗纪:云南景东甸蛮官阿只弄遣子罕旺来朝。献驯象,乞升甸为景东军民府,阿只弄知府事,罕旺为千户。常赋外,岁增输金五千两银七百两,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