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7,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下一页
灵鹫山
鹦鹉救山火
七重金山
五台山
须弥诸山
须弥山
刀山剑树
如入宝山空手回
既到灵山,岂可不朝我佛
三观──南山三观
调达推山得罪
我慢高山
老山
病山
佛类词典(续上)
灵山会上灵鹫山
鹦鹉救山火
七重金山
五台山
须弥诸山
须弥山
刀山剑树
如入宝山空手回
既到灵山,岂可不朝我佛
三观──南山三观
调达推山得罪
我慢高山
老山
病山
灵山会上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灵鹫山释迦如来说法华经之会坐。
【佛学常见辞汇】
在灵鹫山释迦佛说法华经的法会上。
(术语)谓灵鹫山释迦如来说法华经之会坐。
【佛学常见辞汇】
在灵鹫山释迦佛说法华经的法会上。
灵鹫山
【佛学大辞典】
(地名)旧称耆阇崛(巴Gijjhaku%t!a),新称姞栗陀罗矩吒Gr!dhraku%t!a,译曰灵鹫,鹫头,新译鹫峰,鹫台。又称灵山,灵岳,鹫岳。山形似鹫,名又以山上鹫鸟多,故名。摩竭陀国之正中名上茅城,五山周围如城郭,是为摩竭陀国之旧都。自此东北四五里,有王舍城,毗婆娑罗王之新都也,自此东北十里,灵鹫山在焉,即五山中之最高者,在上茅城之旧都东北十四五里(西域记九释迦方志下),中土往往沿用其名。如福建福清县北之鹫峰。浙江杭州之飞来峰。亦名灵鹫。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灵山。(参见:灵山)
(地名)旧称耆阇崛(巴Gijjhaku%t!a),新称姞栗陀罗矩吒Gr!dhraku%t!a,译曰灵鹫,鹫头,新译鹫峰,鹫台。又称灵山,灵岳,鹫岳。山形似鹫,名又以山上鹫鸟多,故名。摩竭陀国之正中名上茅城,五山周围如城郭,是为摩竭陀国之旧都。自此东北四五里,有王舍城,毗婆娑罗王之新都也,自此东北十里,灵鹫山在焉,即五山中之最高者,在上茅城之旧都东北十四五里(西域记九释迦方志下),中土往往沿用其名。如福建福清县北之鹫峰。浙江杭州之飞来峰。亦名灵鹫。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灵山。(参见:灵山)
鹦鹉救山火
【佛学大辞典】
(传说)山火烧林,鹦鹉思林恩,取水洒林。天帝见而感之,降雨止火。见僧伽罗刹经,经律异相十一,义楚二十三。
(传说)山火烧林,鹦鹉思林恩,取水洒林。天帝见而感之,降雨止火。见僧伽罗刹经,经律异相十一,义楚二十三。
七重金山
【佛学常见辞汇】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五台山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清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县,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又名清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县,相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须弥诸山
【佛学常见辞汇】
指须弥山及其外围的八个山。器世界的最下层为风轮(大气层),其上为水轮(大海洋),再上为金轮(大地)。在金轮上有九个山八个海,互相间隔围绕,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外围的八个山就是持双、持轴、檐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铁围。
指须弥山及其外围的八个山。器世界的最下层为风轮(大气层),其上为水轮(大海洋),再上为金轮(大地)。在金轮上有九个山八个海,互相间隔围绕,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外围的八个山就是持双、持轴、檐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铁围。
须弥山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的四方。
华译妙高山,因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相比,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的四方。
刀山剑树
【俗语佛源】
险恶的情景,谓之「刀山剑树」。《宋史·刘鋹传》载:酷史「作烧煮剥剔、刀山剑树之刑,或令罪人斗虎抵象」。又如京剧《乌龙院》:「纵然是刀山剑树,俺刘唐何惧!」刀山剑树本是佛家所说的地狱中的惨苦境象之一。经中说:「淫为秽恶,死入恶道,刀山剑树,火车炉炭。」(《菩萨处胎经·行定不定品》)谓造邪淫、杀生等恶业的罪人,死受极苦的「报应」,直入阿鼻地狱。那里有一处,山上以刀为树,树上以剑为叶,密密麻麻。罪人穿行刀山剑树间,忍受剖腹剜心、割截肢解的剧苦。此说源于佛家的因果报应之说。也作「剑树刀山」。《五灯会元·灌州罗汉和尚》:「曰:『如何是法?』师曰:『剑树刀山』。」 (李明权)
险恶的情景,谓之「刀山剑树」。《宋史·刘鋹传》载:酷史「作烧煮剥剔、刀山剑树之刑,或令罪人斗虎抵象」。又如京剧《乌龙院》:「纵然是刀山剑树,俺刘唐何惧!」刀山剑树本是佛家所说的地狱中的惨苦境象之一。经中说:「淫为秽恶,死入恶道,刀山剑树,火车炉炭。」(《菩萨处胎经·行定不定品》)谓造邪淫、杀生等恶业的罪人,死受极苦的「报应」,直入阿鼻地狱。那里有一处,山上以刀为树,树上以剑为叶,密密麻麻。罪人穿行刀山剑树间,忍受剖腹剜心、割截肢解的剧苦。此说源于佛家的因果报应之说。也作「剑树刀山」。《五灯会元·灌州罗汉和尚》:「曰:『如何是法?』师曰:『剑树刀山』。」 (李明权)
如入宝山空手回
【俗语佛源】
比喻在良好的机遇、条件下却一无所获。语本《心地观经·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此中「宝山」,比喻佛法宝藏;「信手」比喻对佛法的信仰之力。有手,才能入山探宝而回,同样,有信力,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谛。佛法的实践以「信」为前提,分信、解、行、證四个阶段。好比入山取宝,必须用手。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正是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郭沫若《苏联纪行·前记》「我真有点『如入宝山空手回』的样子。」也简作「宝山空回」、「宝山空手回」。《艺风堂友朋书札·恽祖翼二》:「凡开嘉兴泖河,筑绍兴石塘,积谷筹赈、有益于民之事,亦次第办竣,尚非宝山空回矣。」宋·张方平《送僧南游雪窦》诗云:「便从古道扬眉去,莫到宝山空手回。」(禹振声)
比喻在良好的机遇、条件下却一无所获。语本《心地观经·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此中「宝山」,比喻佛法宝藏;「信手」比喻对佛法的信仰之力。有手,才能入山探宝而回,同样,有信力,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谛。佛法的实践以「信」为前提,分信、解、行、證四个阶段。好比入山取宝,必须用手。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正是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郭沫若《苏联纪行·前记》「我真有点『如入宝山空手回』的样子。」也简作「宝山空回」、「宝山空手回」。《艺风堂友朋书札·恽祖翼二》:「凡开嘉兴泖河,筑绍兴石塘,积谷筹赈、有益于民之事,亦次第办竣,尚非宝山空回矣。」宋·张方平《送僧南游雪窦》诗云:「便从古道扬眉去,莫到宝山空手回。」(禹振声)
三观──南山三观
【三藏法数】
(出止观辅行)
南山三观者,即终南山宣律师之所立也。
〔一、性空观〕,性即性分也,谓声闻、缘觉小乘之人,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观。(因缘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所生一切诸法者,即根尘相对所起诸心法也。)
〔二、相空观〕,相即相状也。谓藏、通二教菩萨,观因缘一切所生诸法,其相本空;但众生情执,妄见种种差别之相。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相空观。
〔三、唯识观〕,识即心识也。谓别、圆二教大乘菩萨,皆了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理深妙,唯意缘知,故名唯识观。
(出止观辅行)
南山三观者,即终南山宣律师之所立也。
〔一、性空观〕,性即性分也,谓声闻、缘觉小乘之人,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性空观。(因缘者,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也。所生一切诸法者,即根尘相对所起诸心法也。)
〔二、相空观〕,相即相状也。谓藏、通二教菩萨,观因缘一切所生诸法,其相本空;但众生情执,妄见种种差别之相。常以此理照察自心,故名相空观。
〔三、唯识观〕,识即心识也。谓别、圆二教大乘菩萨,皆了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理深妙,唯意缘知,故名唯识观。
调达推山得罪
【三藏法数】
梵语调达,华言天热。谓其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护佛故,以金刚杵反却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血,而得罪报。
梵语调达,华言天热。谓其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护佛故,以金刚杵反却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血,而得罪报。
我慢高山
【三藏法数】
谓外道之人,多起邪见,我慢贡高,如山峻耸,虽闻正法,非惟不信,复有谤法之过,招其恶报,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谓外道之人,多起邪见,我慢贡高,如山峻耸,虽闻正法,非惟不信,复有谤法之过,招其恶报,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老山
【三藏法数】
谓人之老迈,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则彼少年端美之相,悉皆变坏。如彼大山来时,摧损于物,不可免者。故经言:老山能坏一切壮年盛色也。
谓人之老迈,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则彼少年端美之相,悉皆变坏。如彼大山来时,摧损于物,不可免者。故经言:老山能坏一切壮年盛色也。
病山
【三藏法数】
谓人之四大不调,或寒或热,生种种病,能使身力疲败,精神减损。如彼大山来时,损一切物,莫可避者。故经言:病山能坏一切强健也。
谓人之四大不调,或寒或热,生种种病,能使身力疲败,精神减损。如彼大山来时,损一切物,莫可避者。故经言:病山能坏一切强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