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8
典故
1
词典
2
分类词汇
15
分类词汇
山词
山谣
山讴
草屋
农歌
杂歌
黎歌
对口
排歌
三脚采茶戏
客家山歌戏
爬山调
相褒戏
的笃班
山吟泽唱
《漢語大詞典》:
山词(山詞)
犹山歌。 唐
陆龟蒙
《樵人十咏·樵子》
:“薪和野花束,步带山词唱。”
分類:
山歌
《漢語大詞典》:
山谣(山謡)
山歌。 唐
陆龟蒙
《和茶具十咏·茶焙》
:“山謡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説焙前人,时时炙花脯。” 清
厉鹗
《三月十三日游法华山》
诗:“采摘泫晨露,山謡颇相应。”
分類:
山歌
《漢語大詞典》:
山讴(山謳)
山歌。 宋
楼钥
《李文绶和所赠老融诗复次韵为谢》
:“我诗无律如山謳,形秽岂堪珠玉映。”
分類:
山歌
《国语辞典》:
草屋
拼音:
cǎo wū
草房、草舍。《北史。卷三一。高允传》:「是日,幸允第,唯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唐。王维〈送友人归山歌〉二首之一:「悦石上兮流泉,与松间兮草屋。」
分类:
草屋
草房
草舍
友人
山歌
二首
《國語辭典》:
农歌(農歌)
拼音:
nóng gē
一种起源于农民从事农务时哼唱的歌谣。内容常是歌颂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和农民的刻苦性格。一经口耳相传,成为民谣后,则不限于农人、农村间传唱。如:「农民们一边收穫,一边唱著农歌。」《冷眼观》第二五回:「那一天,独自一个人扶了拐杖,立在门外閒眺,满眼说不尽秧针绣毯,榆荚穿钱,牧唱农歌,一片丰登气象。」
分類:
山歌
《漢語大詞典》:
杂歌(雜歌)
(1).指古诗中的歌或行。
《
文选
》
有杂歌一目。 元 辛文房
《
唐才子传·李颀
》
:“工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元理最长,多为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
(2). 苗 族指山歌。 陈靖 黎白
《深山苗歌》
:“来,随便陪她唱唱杂歌吧!”原注:“杂歌也就是一般的山歌,可以随便自如地唱,不受排歌的格律和对方的限制。”
分類:
山歌
歌
一目
《漢語大詞典》:
黎歌
黎 族人所唱的山歌。 宋
苏轼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
:“蛮唱与 黎 歌,餘音犹杳杳。”
分類:
族人
山歌
《國語辭典》:
对口(對口)
拼音:
duì kǒu
1.嘴与嘴相对。形容讲话时靠得很近。汉。王充《论衡。解除》:「胡越之人,耳口相类,心意相似,对口交耳而谈,尚不相解。」
2.口角、争执。《平妖传》第五回:「婆子道:『你两个休对口,到天明我自有个计较。』」
3.一种曲艺表演方式。指两个人互相答对或演唱。如:「对口相声」、「对口快板」。
4.指双方在工作内容和性质能相一致。如:「工作对口」。
分類:
符合
中医
相声
在内
争执
接吻
容和
和性
合适
山歌
性质
脑后
对语
双方
方都
表演
一致
《漢語大詞典》:
排歌
(1).曲牌名。见 明 邵璨
《香囊记·投宿》
、 明 周履靖
《锦笺记·友聚》
等。
(2).山歌的一种。 陈靖 黎白
《深山苗歌》
:“‘排歌,好难对哟!’ 何强 笑着回答。”原注:“﹝排歌﹞第一句词儿要一样,别的三句可以跟当时情景变化,先唱的人的第一句老不变,跟唱的人就一直跟下去,跟不上算输。”
分類:
山歌
曲牌名
《国语辞典》:
三脚采茶戏(三脚采茶戏)
拼音:
sān jiǎo cǎi chá xì
流行于客家人的剧种。由山歌发展而来。最初以一丑、二旦的对唱表演为主,内容简单,插科打诨,多为即兴表演。台湾光复后,受大陆戏剧影响,内容增加了历史故事及客族的民间传说,戏剧规模也扩大。
分类:
流行
剧种
山歌
而来
《国语辞典》:
客家山歌戏(客家山歌戏)
拼音:
kè jiā shān gē xì
流行于广东兴宁、梅县一带客家人居住地区的山歌。后吸取广东汉剧音乐和梅县民间音乐,再配合剧情,可以在舞台上表演。
分类:
流行
梅县
居住
住地
地区
山歌
《国语辞典》:
爬山调(爬山调)
拼音:
pá shān diào
一种山歌。大约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分为前山调、后山调。前山调因受蒙古长调影响,旋律显得辽阔悠长,后山调则较高亢奔放。前者一般流行于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一带;后者则流行于中部乌兰察布盟山区武川县一带。爬山调歌词多是即兴编作,常以笛子、扬琴、三弦、二胡等乐器伴奏,句子多呈上下句结构,用徵、商、宫、羽调式配合。
分类:
种山
山歌
大约
流行
西部
地区
《国语辞典》:
相褒戏(相褒戏)
拼音:
xiāng bāo xì
一种台湾地方戏。原由客家山歌发展出来,后来部分亦用闽南语表演。剧情简单,专重对唱,属于即兴性的小戏。
分类:
地方戏
原由
客家
山歌
展出
《漢語大詞典》:
的笃班(的篤班)
清 末在 浙江 嵊县 一带的山歌小调基础上,吸收绍剧等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后来进入 上海 ,称为绍兴文戏,1942年起改称越剧。 许杰
《的笃戏》
一:“县党部书记长的夫人 张太太 ,决定要看的笃班去。”
分類:
浙江
嵊县
山歌
小调
基础
《漢語大詞典》:
山吟泽唱(山吟澤唱)
山歌民谣。 明
吴承恩
《〈留思录〉序》
:“夫兔人葛妇,不班於黼芾;山吟泽唱,无谐於律吕。”
分類:
山歌
民谣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