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5,分45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葱岭
白塔
秦望
金庭
云谷
梅岭
仲山
点苍
琅邪
黑山
灵峰
大防
邓尉
岐山
方山
《国语辞典》:葱岭(葱岭)  拼音:cōng lǐng
山名。即帕米尔高原。有亚洲的屋脊之称。最高峰伊斯梅尔索莫尼峰,在塔吉克境内,高七千四百九十五公尺。
《漢語大詞典》:白塔
(1).亦作“ 白墖 ”。白色的佛塔。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求那跋摩:“是时天景澄朗,道俗哀叹,仍於其处起立白塔。” 宋 苏轼 《赴岭表过金陵蒋山泉老召食阻雨不及往》诗:“独望 钟山 叫 宝公 ,云间白塔似孤鹤。” 金 元好问 《戊戌十月山阳雨夜》诗之二:“出门望白墖,但觉襟袖润。” 秦牧 《艺海拾贝·鲁班的妙手》:“ 北京 的白塔,破裂了也只有他下凡了才能修补。”
(2).古地名。 唐 韩愈 《刘公墓志铭》:“ 环 之会下 濮州 ,战 白塔 ,救 寧 陵 襄邑 ,击 李希烈 陈州 城下,公常在军间。”
(3).山名。《清文献通考·兵三》:“詔会议寻议定於 白塔山 及九门各设礮五座,竪旗杆五,遇有警急,声礮为号;杆上昼则悬旗,夜则点灯, 白塔 鸣礮则九门皆应之。”
《漢語大詞典》:秦望
山名。 秦望山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相传 秦始皇 东巡时曾登上此山以望 南海 ,故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兴福·昙翼:“﹝ 曇翼 ﹞履访山水,至 秦望 西北,见五岫駢峰,有耆闍之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又有 秦望山 ,在州城正南。为众峯之杰,陟境便见。史记云: 秦始皇 登之以望 南海 。” 唐 李白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 东海 横 秦望 , 西陵 遶 越臺 。” 王琦 注:“ 施宿 《会稽志》:‘ 秦望山 ,在 会稽县 东南四十里,旧经云众岭最高者。’” 宋 辛弃疾 《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词:“ 秦望山 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漢語大詞典》:金庭
(1).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庐州郡 巢县 (今 安徽省 巢湖市 ),别名 紫微山 。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2).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越州郡 剡县 (今 浙江省 嵊县 ),周围三百里,名曰 金庭崇妙天 。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3).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会稽 东海 际之 桐柏山 中。 晋 陶弘景 真诰·稽神枢四:“ 金庭 有不死之乡,在 桐柏 之中。” 南朝 梁 沈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铭》:“启基 桐柏 ,厥号 金庭 。”
(4).传说中天上神仙所居之处。 唐 陈子昂 《题李三书斋》诗:“愿与金庭会,将待玉书徵。” 宋 沈遘 《五言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玉堂敞金庭,碧林列瑶圃。”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天门中断接危梁,玉馆金庭迹渺茫。”
《國語辭典》:云谷(雲谷)  拼音:yún gǔ
1.山名。位于福建省建阳县西北,接崇安县,与西山对峙。本名芦峰山,宋乾道中,朱熹更名云谷,筑草堂于此。
2.地名。位于福建省建宁县南,核桃峰左麓。宋待制俞丰建云谷书院,读书于此,风景清幽,为建宁县胜地。
3.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别号。参见「朱熹」条。
《國語辭典》:梅岭(梅嶺)  拼音:méi lǐng
山名:(1)在江西省宁都县东北。因多梅树,故称为「梅岭」。也称为「修岭」。(2)大庾岭的别名。参见「大庾岭」条。因多梅,故又名梅岭。(3)在江西省新建县西的西山。相传为汉梅福修道之处,上有梅仙坛。(4)在江西省莲花县。(5)在福建省闽侯县北。(6)在福建省崇安县东南。(7)在福建省诏安县东南的海滨。(8)在浙江省寿昌县西南。也称为「梅峰」。
《漢語大詞典》:仲山
(1).指 仲山甫 。 周宣王 时著名的大臣。见诗·大雅·烝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吕望 铭功於 昆吾 , 仲山 鏤绩於庸器,计功之义也。” 唐 张九龄 《祭张燕公文》:“故能羽翼 圣后 ,丹青元化,陈 皋陶 之謨谋,尽 仲山 之夙夜。”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上:“ 丁晋公 之南迁也,行过 潭州 ,自作《斋僧疏》云:‘补 仲山 之袞,虽曲尽於巧心;和 傅説 之羹,实难调於众口。’”
(2).山名。在 陕西省 泾阳县 西北。传说 汉高祖 兄 刘仲 葬其地。 唐 唐彦谦 有《仲山》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二·西安府上·泾阳县》:“ 中山 …… 汉 元鼎 初,获寳鼎於 汾阴 ,荐之 甘泉 ,鼎至 中山 ,氤氲有黄气盖焉,俗譌为 仲山 ,云 汉高祖 兄 仲 居此。”
《漢語大詞典》:点苍
山名。在 云南省 大理市 西北、 洱海 及 漾濞江 间。元史·地理志四:“有 点苍山 在 大理 城西,周广四百里。” 清 赵翼 《瓯北诗抄·龙尾关》:“ 点苍 千仞高, 洱海 万顷沛。”
《國語辭典》:琅邪  拼音:láng yé
郡名:(1)秦置,在今山东省诸城县。(2)南朝齐置,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也作「琅琊」、「琅琊」。
《国语辞典》:黑山  拼音:hēi shān
山名。蒙古语为阿巴汉喀喇山。
《漢語大詞典》:灵峰(靈峯)
(1).神仙或修道者居处的山峰。 唐 孟郊 《寻裴处士》诗:“寒草不藏径,灵峯知有人。”云笈七籤卷一○四:“﹝真人﹞遂隐遁 华山 ,盘桓灵峯,逍遥幽岫,静念神仙。” 明 屠隆 《昙花记·仙伯降凡》:“灵峯高嵯峨,贝闕中天起。”
(2).指神话中的仙山。 明 高启 《海石为张记室赋》诗:“ 媧皇 去后几桑田,鰲背灵峯一拳小。”
(3).山名。在 广东省 治西北。 宋 苏轼 《题灵峰寺壁》诗:“ 灵峯山 上 宝陀寺 ,白髮 东坡 又到来。” 王文诰 辑注引 查慎行 曰:“《广州志》:‘ 灵峰山 ,一名 灵洲山 ,在城西六十五里, 鬱水 出其下。《唐志》谓 南海 名山 灵洲 ,名川 鬱水 ,以此。其上有 宝陀院 、 妙高臺 ,以院中有 宝陀佛 ,故名焉。’”
(4).山名。在 浙江省 乐清县 雁荡山 。山下有 灵峰寺 。 宋 王十朋 《度雁山》诗:“ 灵峯 观石室,杖屨穿巑岏。”
(5).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边。 郭沫若 《瓶》诗之十六:“请把我运到你 西湖 边上,或者是葬在 灵峰 ,或者是 放鹤亭 旁。”
(6).山名。在 福建省 崇安县 武夷 九曲尽处。 宋 朱熹 《过武夷作》诗:“弄舟缘碧涧,栖集 灵峯 阿。”
《漢語大詞典》:大防
(1).大堤。周礼·考工记·匠人:“凡为防,广与崇方,其閷参分去一,大防外閷。”尔雅·释丘:“坟,大防。” 郭璞 注:“谓堤。”新唐书·李适之传:“ 玄宗 患 穀 洛 岁暴耗徭力,詔 适之 以禁钱作三大防,曰 上阳 、 积翠 、 月陂 ,自是水不能患。”
(2).谓重要的、原则性的界限。 宋 欧阳修 《辨左氏》:“夫礼之为物也,圣人之所以饰人之情,而闲其邪僻之具也。其文为制度,皆因民以为节,而为之大防而已。”明史·范辂传:“臣以为尊无二上,凡不称臣者,皆不宜具朝服,以严大防。” 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
(3).山名。即 大房山 。参见“ 大房 ”。
《國語辭典》:大房  拼音:dà fáng
1.家族的长房。《儒林外史》第四四回:「都是太夫人的地葬得不好,只发大房,不发二房。」
2.较大的房子。《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渐渐大房改换小房,赁得两三间房子。」
3.古祭器,玉饰的俎。《诗经。鲁颂。閟宫》:「笾豆大房,万舞洋洋。」
《漢語大詞典》:邓尉(鄧尉)
山名。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西南。 汉 有 邓尉 曾隐居于此,故名。以产梅著称。 清 赵翼 《树海歌》:“ 邓尉 香雪 黄山 云,犹以海名巧相借。” 清 龚自珍 《病梅馆记》:“ 江寧 之 龙蟠 , 苏州 之 邓尉 , 杭州 之 西谿 ,皆产梅。”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爰於公暇先访名刹 寒山寺 ,近而 虎邱 、 山塘 、 石湖 、 黄天荡 诸名区,远而 灵巖 採香径 、 天平 白云泉 、 司徒庙 古柏、 邓尉 梅花,一一均揽其胜。”
《國語辭典》:岐山  拼音:qí shān
山名:(1)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东北。(2)位于山西省吕梁市辖孝义市西。
《漢語大詞典》:方山
(1).山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东南。传说为 秦始皇 凿断 金陵山 以疏 淮水 处,其地四方而峭绝,故名。 清 侯方域 《定鼎说》:“﹝ 秦 ﹞鉴观 秣陵 ,厥有王气,令朱衣三千之众,凿立 方山 ,疏迤水道。”
(2).指方山冠。 章炳麟 《杂感》诗之二:“谁教两犬竞呀呀,貂尾方山总一家。恨少 舞阳 屠狗侣,扫除羣吠在 潼 华 。”此借指 汉 族文职官僚。参见“ 方山冠 ”。
《漢語大詞典》:方山冠
古冠名。 汉 代祭宗庙时乐舞人所戴之冠。 汉 蔡邕 独断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 汉 祀宗庙,《大予》《八佾乐》《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从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后汉书·舆服志下:“方山冠似进贤。”资治通鉴·汉昭帝元平元年:“王尝见大白犬,颈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无尾,以问 龚遂 。” 胡三省 注:“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乐舞人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