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5,分45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五松
厓山
巴丘
支硎
嶓冢
灵洲
蓬婆
吾山
琼山
九阳
谢山
离堆
蕺山
底柱
良常
《漢語大詞典》:五松
(1). 秦始皇 登 泰山 ,避雨松树下,因封为五大夫松。后人误以为是五株松树,故称五松。 唐 李白 《奉钱二翁寻桃花源序》:“虽五松受职,草木有知,而万象乖度,礼刑将弛。” 金 元好问 《送仲梁出山》诗:“五松平头白日静,千山万山如乱云。”《秦并六国平话》卷下:“ 始皇 等待雾开,见五松遮盖车驾。 秦始皇 遂封为五大夫。”详“ 五大夫 ”。
(2).山名。在今 安徽 铜陵县 东南。 唐 诗人 李白 曾筑室居此。 唐 李白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诗:“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躋攀,徵古絶遗老,因名 五松山 。” 明 嘉靖 《铜陵县志·地理志》:“ 五松山 ,在县南四里,山旧有松,一本五枝,故名。 唐 李白 筑室于上,为 五松书院 。”
《國語辭典》:五大夫  拼音:wǔ dà fū
1.授赏有功者的爵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战国策。楚策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汉。晁错论贵粟疏〉:「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
2.秦始皇封泰山后,返京途中遇大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因而封此松为五大夫。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借指松树。也称为「大夫松」。
3.越王句践的五大夫。为舌庸、苦成、大夫种、范蠡、皋如。
4.战国时魏的五大夫。为吴起、西门豹、北门可、乐羊、李克。
《國語辭典》:厓山  拼音:yá shān
地名。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中,南宋迫于元军,陆秀夫负帝炳投海于此。也作「崖门山」、「崖山」。
《国语辞典》:巴丘  拼音:bā qiū
1.县名。三国时吴置,至隋时废置,旧城在今江西省峡江县北。
2.山名。在湖南岳阳县湘水右岸。也称为「巴陵山」。
《漢語大詞典》:支硎
山名。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西。又名 报恩山 、 南峰山 。硎,平整的石头。山有平石,故名。 晋 高僧 支遁 隐居于此,因以 支硎 为号,山亦因 支遁 得名。 明 文徵明 《二月廿六日游天池诸山》诗:“西北羣山列翠屏, 天池 宛转带 支硎 。”参阅 宋 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山》、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苏州府》
《國語辭典》:嶓冢  拼音:bō zhǒng
山名:(1)在陕西省宁羌县北,东汉水的发源地。也称为「嶓山」。(2)在甘肃省天水县西南,西汉水的发源地。也称为「兑山」。
《漢語大詞典》:灵洲(靈洲)
(1).对水中沙洲的美称。 三国 魏 嵇康 《四言诗》之二:“朝翔素瀨,夕栖灵洲。”
(2).山名。在 广东 南海 。 隋 江总 《别南海宾化侯》诗:“ 石关 通 越井 ,蒲涧邇 灵洲 。”新唐书·地理志七上:“ 广州 南海郡 ……县十三。 南海 ……有 灵洲山 ,在 鬱水 中。”
《漢語大詞典》:蓬婆
山名。在今 四川省 茂县 西南。 唐 杜甫 《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已收 滴博 云间戍,欲夺 蓬婆 雪外城。”旧唐书·吐蕃传上:“﹝ 王昱 ﹞顿兵於 蓬婆岭 下,运 剑南道 资粮以守之。” 宋 陆游 《初到荣州》诗:“岂惟惯见 蓬婆 雪,直恐遂泛星河槎。”
分類:山名四川
《漢語大詞典》:吾山
山名。即鱼山。在今 山东 东阿县 。《史记·河渠书》:“殫为 河 兮地不得寧,功无已时兮 吾山 平。”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东郡 东阿 有 鱼山 ,或者是乎?”水经注·济水:“ 马颊水 又东北流逕 鱼山 南。山即 吾山 也, 汉武帝 《瓠子歌》所谓‘ 吾山 平’者也。” 王国维 《鬼方昆吾玁狁考》:“古鱼、吾同音。史记·河渠书:‘功无已时兮 吾山 平。’ 吾山 亦即 鱼山 也。”
《漢語大詞典》:琼山(瓊山)
(1).山名。指 昆仑山 。传说山上产大禾。文选·张协〈七命〉:“ 大梁 之黍, 琼山 之禾。” 李善 注:“ 琼山 禾,即 崑崙之山 木禾。山海经曰:‘ 崑崙 之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南朝 梁 庾肩吾 《谢东宫赉米启》:“ 滍水 鸣蝉,香闻十里, 琼山 合颖,租归十县。”
(2).山名。在 海南省 琼山县 南。清史稿·地理志十九:“ 琼山 (县)南 琼山 ,县以是名。”
(3).比喻雪覆之山。《群音类选·泰和记·谢东山雪朝试儿女》:“琼山隐隐,银涛滚滚,霎时间封尽青黄。”
《漢語大詞典》:九阳(九陽)
(1).天地的边沿。《楚辞·远游》:“朝濯髮於 汤谷 兮,夕晞余身兮九阳。” 王逸 注:“九阳,谓天地之涯。” 晋 嵇康 《琴赋》:“夕纳景于 虞渊 兮,旦晞干於九阳。” 唐 李白 《明堂赋》:“于是横八荒,漂九阳。”
(2).古代传说的日出处。《楚辞·王逸〈九思·遭厄〉》:“躡天衢兮长驱,踵九阳兮戏荡。”原注;“九阳,日出处也。”
(3).太阳。《后汉书·仲长统传》:“沆瀣当餐,九阳代烛。” 李贤 注:“九阳,谓日也。” 明 刘基 《淮南王》诗:“虹蜺繽纷夹綵斿,上窥九阳下六幽。”
(4).道家以纯阳为九阳。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振天专以广扫,鼓九阳之洪炉。” 晋 陆机 《列仙赋》:“呼翕九阳,抱一含元,引新吐故,云饮露飡。”
(5).山名。
《漢語大詞典》:谢山(謝山)
山名。在 江西省 万载县 北七十里。《袁州府志·山川》:“山因 刘宋 康乐公 谢灵运 得名。或云 谢仲初 脩真之所。” 清 方文 《呈觉浪大师》诗之三:“ 谢山 栖未隐,飞锡去江滩。”
《漢語大詞典》:离堆(離堆)
(1).亦作“ 离碓 ”。古地名。在 四川省 都江堰市 境内 都江堰 。史记·河渠书:“ 蜀 守 冰 凿 离碓 ,辟 沫水 之害,穿二江 成都 之中。” 裴駰 集解引 晋灼 曰:“﹝碓﹞古‘堆’字也。” 宋 范成大 《怀古亭》诗题注:“ 怀古亭 在 永康 离堆 之上。 离堆 分 岷江 水,一派溉 彭 蜀 ,而支流道 郫县 以入於 府江 。”
(2).山名。在今 四川省 南部县 东南。 唐 颜真卿 《鲜于氏离堆记》:“ 閬州 之东百餘里,有县曰 新政 。 新政 之南数千步,有山曰 离堆 。斗入 嘉陵江 ,直上数百尺,形势缩矗,欹壁峻肃,上峥嶸而下逥洑,不与众山相属,是之谓 离堆 。”
《国语辞典》:蕺山  拼音:jí shān
山名。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卧龙山东北。以出产蕺菜而得名。晋王羲之宅居于此,后舍宅为戒珠寺,故也称为「戒珠山」。
《漢語大詞典》:底柱
山名。在 三门峡 黄河 急流中,其形如柱,故名。现已炸毁。底,也写作“砥”。墨子·兼爱中:“洒为 底柱 ,凿为 龙门 。” 汉 张衡 《东京赋》:“ 底柱 輟流。” 金 周昂 《底柱图》诗:“ 河 来天上石不移,安得此心如 底柱 !”
《漢語大詞典》:良常
山名。在今 江苏省 句容县 。原为 句曲山 的一部分。 秦始皇 三十一年登 句曲山 北陲,会群官,叹曰:“巡狩之乐,莫过于山海。自今已往,良为常也。”于是改称 句曲山 北陲为 良常山 。见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十一。 唐 陆龟蒙 《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之三:“ 良常 应不动移文,金醴从酸亦自醺。” 清 赵翼 《寄怀杜阁》诗:“深壑透 宛委 ,浮嵐接 良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