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简介
倪星垣,字为章,号半农居士,直隶献县周官屯人。妻三,徐氏、王氏,另一不详,有一女。父炳伟(虎文),叔炳焕。上有二兄,大兄维垣(价周),二兄丰垣(注东)。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人。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与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经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七七
曾习经,字刚甫,号蛰庵,揭阳人。光绪庚寅进士。历官度支部右丞。有《蛰庵诗存》。
词学图录
曾习经(1867-1926) 字刚甫,号蛰庵。广东揭阳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授户部主事,擢员外郎。入民国不仕。早师从梁鼎芬。诗与梁鼎芬、罗惇曧、黄节并称"岭南四家"。词宗五代北宋。有《蛰庵诗》、《蛰庵词》。
蛰庵诗存·梁启超序
刚父之诗凡三变,早年近体宗玉溪,古体宗大谢,峻洁遒丽,芳馨悱恻,时作幽咽凄断之声,使读者醰醰如醉。中年以降,取径宛陵、摩垒后山,斫雕为朴,能皱能折,能瘦能涩。然而腴思中含,劲气潜注,异乎而非貌袭江西,以拧态向人者矣。及其晚岁,直凑渊微,妙契自然,神与境会,所得昂王入陶、柳圣处。生平于诗不苟作,作必极备锤炼,炼辞之功什二三,炼意之功什八九,洗伐糟粕,至于无复可洗伐,而犹若未餍,所存者则光晶炯炯,惊心动魄,一字而千金也。故为诗数十年,而手自写定者仅此。孟子曰:“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善读刚父诗者,盖可以想像其为人,抑得其为人,然后其所以为是者,乃益可见也。 刚父与物无竞,而律己最严。自出处大节,乃至一话一言之细,靡不以先民为之法程,从不肯藉口于俗人所即安者,降格焉以自恕。其于事,有所不为也。于其所当为者,及所可为者,则为不厌,且常精力弥满以赴之,以求其事之止于至善,不屑不洁,其天性也。顾未尝立厓岸焉,以翘异于众,而世俗之秽累,自不足以人之。其择友至严峻,非心所期许者,弗与亲者也。其所亲者,则挚爱久敬,如其处父母昆弟之间者,然壹以真性情相见。当其盛年,鞅掌度支,起曹郎,迄卿贰,历二纪馀,综理密微,一部之事皆办取,盖在清之季,谙悉食货掌故,能究极其利病症结者,舍刚父无第二人。及清鼎潜移,则于逊位诏书未下之前一日,毅然致其仕而去。盖稍一濡滞,忽已出于致无可致之地。烛先机以自洁,如彼其明决也。 鼎革之际,神奸张彀以弄一世才智之士。彼固夙知刚父,则百计思所以縻之。刚父不恶而严,巽词自免,而凛然示之以不可辱。 自刚父之在官也,俸入外既一介不取,常以所俭蓄者周恤姻族,急朋友之难,故去官则无复馀财以自活。刚父泊然安之,斥卖其所藏图籍、画书、陶瓦之属以易米,往往不得宿饱,而斗室高歌,不怨不尤,不歆不畔者十五年。呜呼!刚父之所蕴藉以发而为是者,其本原略如此。昔太史公之序屈子也,曰:“其志洁,故其称物色芳,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喻此志者,可以读刚父之诗矣。 刚父长余六岁,其举乡试于余为同年。余计偕京师,日与刚父游。时或就其所居之潮州馆共住,每瀹茗谈艺达夜分为常。春秋佳日,辄策蹇并辔出郊外,揽翠微、潭拓之胜,谓此乐非褦襶子所能晓叶。甲午丧师后,各忧伤憔悴。一夕,对月坐碧云寺门之石桥,语国事,相抱恸哭。既而余南归,刚父送以诗曰:“前路残春亦可惜,柳条藤蔓有莺啼”:又曰:“他年独自亲调马,愁见山花故故红。”念乱伤怀,恻然若不能为怀也。 余亡命十馀年而归,归后屡值世难,不数数相见,刚父虽谢客,顾以余伟未汨于世俗也,视之日益亲。 去岁六月,刚父六十生日,余造焉。甫就坐,则出一卷相属,曰:“手所写诗,子为我定之。”余新病初起,疗于海滨,将以归后卒读,而有所论列。归则刚父病已深,不复能相笑矣,余与叶玉虎暨二三故旧襄治其丧。玉虎:“此一卷者,刚父精神寓焉。且手泽也,宣景印以传后,子宜为序。”乃序如右。 刚父讳习经,亦号蛰庵居士,潮之揭阳人。光绪己丑巨人,庚寅进士。起家户部主事,历官至度支部左丞。卒时年六十。其卒后一年,岁在丁卯三月之望,新会梁启超序。
蛰庵诗存·叶恭绰序
余校刊亡友曾刚甫遗诗竟,为之叙曰: 余读刚甫诗,盖不胜友朋死生聚散之感也。始余光绪壬寅岁来京师入大学时,年方二十,颇不为当世贤豪所弃,引为忘年交,其时即识刚甫。厥后屡有江海及国外之行,第居京师时为多。今忽忽廿馀年,余鬓且斑,中经世局人事之变迁,荣棘盈胸,求如昔者朋侪聚首,琴尊跌宕之乐,盖渺如天上,而刚甫且以贫病死矣。顾念昔时游侣,如梁节庵、陈简持两丈,李亦元,丁雅叔,黄孝觉,罗瘿公先后逝;赵尧生归蜀,久不通问;杨昀谷则穷居京师,知交落落如辰星,一睽殆不可复合。而余流转人海,志业一无所就,求附于数公之末,以文学名世,殆亦无能为役。其怀抱之何若,盖可知也。亦元《雁影斋诗》久已付刊;节庵诗为余越园集刊,尚非其全;瘿公诗近经其弟敷庵编定,不日刊刻,简持遗著,则殆已散佚;叔雅所作,余闻在刚甫许,乃求之刚甫家,不可得;孝觉诗则益不可闻。文人医生心血所聚,区区数简册,求其不即湮没,盖尚如是之难也。 余往者病居瘿公所寓顺德会馆,孑身无仆从,卧榻上不能起,室中寂若僧寮。刚甫每日斜下值,则来馆中,冠四品冠,衣袍褂,蹀躞厨下,余烹药,情景宛在心目。而宣统庚戌,余以病南下,刚甫辄为诗送别,今集中“昆玉秋霜绝世姿”一首是也,日月易得,遂成隔世。思旧之怀,其何可任?刚甫于朋友风义至笃,叔雅、节庵、瘿公之逝,伤今悼往,一著之四篇。其为诗,回曲隐珍,芬芳雅逸。盖自《》《骚》、曹、陆、陶、谢、李、杜、王、韦、韩、孟、温、李,以迄宋、明、欧、梅、苏、黄、杨、姜、何李、钟、谭之徒,既夫释家偈句,儒宗语录,悉归融洗,而一出以温厚清远,盖庶几古人之所谓风人之言。倘论近三百年诗者,吾知必将有所举似也。刚甫手订自写为二册,绵惙中以援余,属为刊印。今得蒇事,庶不负死友之托。而简持、叔雅诸君名具在集中。溯念昔游,风流如昨,而前尘梦影,渺不可追。循诵兹编,益不禁思之连而无极也。 丁卯三月,番禺叶恭绰。 (《蛰庵诗存》电子版录入:姜盦 校对:陈梦渠)
柯鸿年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柯鸿年(1867~1929)字贞贤,号珍岑、晚号澹园居士,长乐柯百户村人。鸿年少时有殊才,读书致志,记性极佳,每览籍阅篇,都一一记明,诵以不讹。13岁应童子试,16岁入马江船政,被学校派学法国,学习或实习单位在“法学部律例大书院”,专攻万国公语、法语专业课程,六年后归国充船政政职。后因庚子中法条约中,芦汉铁路事情上闻于朝。被权贵看中企图收归。柯鸿年不从,遂招污蔑失职。后从商,闲暇时好与闽地同乡诗人相互做诗应和,并屡次应海外故人之招重游海外。最后一次病归,逝世。有《澹园遗稿》。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俞陛云(1868-1950) 字阶青。浙江德清人。俞樾孙。光绪二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有《小竹里馆吟草》、《乐静词》、《诗境浅说》、《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人物简介
1868.3.17-1950.10.12,字阶青,别号斐盦、乐静、乐静居士,晚号乐静老人、存影老人、娱堪老人,室名乐静堂、绚华室。浙江德清人,光绪十年(1884年)应县试考取秀才第一名。1885年9月赴浙江应乡试,俞陛云中举人第二名,称亚元。1894年彭夫人病故。1895年11月俞陛云的祖父为他续娶杭州名门之女许之仙为妻(即俞平伯之生母,也通诗文)。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中进士后参加殿试,与夏同龢、夏寿田同登戊戌科进士前三名,俞陛云以一甲三名赐探花及第,授编修。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命出任四川副主考。翌年由江苏巡府以俞陛云长经史,不独以科贸见长,保举应经济特科复试,名列一等。1912年(民国元年)任浙江省图书馆监督(馆长)。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编修清史,不久由此移居北京,与爱新觉罗·溥仪私交甚厚。1932年3月,接溥仪邀佐政伪满洲国书,撕信逐使,终生不与往来。1937年芦构桥事变后,他不愿出任敌伪工作,居京郊寓所,以卖字谋生,闭门以书、画自娱,保持民族气节。1950年10月12日卒于北京。俞陛云是清末闻名中外的经学大师俞樾之孙,现代著名文学家俞平伯之父。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廉泉(1868-1931) 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无锡人。在杭州与上海有别墅皆号"小万柳堂",远祖廉希宪为元右丞相,曾在北京钓鱼台构别墅,周植柳数百株,名之"万柳堂",此盖袭之,以怀先德也。杭州小万柳堂在花港观鱼处,亦名廉庄,后归蒋国榜,即今之蒋庄也。27岁中进士。 曾参与"公车上书",结识孙中山、徐锡麟、苏曼殊、吴稚晖等。 辛亥后隐居北京潭柘寺(又名岫云寺,廉号本此),殁即葬此。有名句"夕阳穿树补花红"。   吴芝瑛(1868-1934) 女,字紫英,号万柳夫人。桐城县高甸人。廉泉妻。生于桐城派文学家庭,父吴康之(号鞠隐),与吴汝纶为族兄弟,历任山东恽县等地知县,为官期间结识山东齐河县知县无锡人廉仲高,订儿女婚约。光绪十一年结婚,在无锡南门水獭桥居住十二年,后随丈夫移居北京。以诗书闻,瘦金书尤佳,慈禧称赏所书《楞严经》,特予召见,受两宫赏赐。光绪三十三年(1907)盟妹秋瑾被害于绍兴古轩亭口,吴方病,即约盟妹徐自华在杭州西泠桥畔买墓地,义葬秋瑾,并手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旬余撰《秋女士传》、《秋女士遗事》。归上海"小万柳堂"家中,供奉秋瑾遗像,改堂名"帆影楼"为"悲秋阁"。袁世凯称帝,愤然作万言书,有云:"公朝去,而吾民早安;公夕去,而吾民晚息;公不去,而吾民永无宁日。"
人物简介
廉泉,(1868.3-1931.10),字惠卿,号南湖,又号岫云、小万柳居士,无锡城内水獭桥人。5岁入学读书,16岁中秀才,19岁与安徽桐城吴芝瑛结婚。1894年中举人。精诗文,善书法,嗜书画、金石,并以其诗文书画交游于王公贵人之间。 民国20年,他独赴北平潭柘寺养病,并因信佛而入寺为僧。同年10月6日,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安葬于潭柘寺旁,终年63岁。 遗著有《南湖集》、《潭柘集》、《梦还集》、《梦还遗集》等。

人物简介

维基
吴士鉴(1868年—1934年) ,号絅斋,别署式溪居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吴士鉴为吴振棫曾孙,吴庆坻子。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中进士,殿试高居第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侍读。后曾任江西学政、资政院议员、清史馆纂修。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张丽俊(1868~1941),字升三,号南村,晚号水竹居主人,台中葫芦墩(今台中丰原市)人。少受学于廖华浸、张经赓、郑国琛、魏文华诸先生,二十三岁于田心子(今丰原)养閒轩拜谢颂臣为师。割台之际,丘逢甲募诚信十营义军,谢道隆北上协助,张丽俊留置于养閒轩代谢氏处理文书并课其子侄。日治后担任庄长、保正、保甲联合会会长、土地整理及林野调查委员、丰原街协议会员、水利会评议员、农会理事及葫芦墩兴产信用组合理事、丰原慈济宫修缮会总理等职。生平乐善好施,举凡修庙、造桥、铺路,无不捐赀参与。明治卅九年(1907)入盟栎社为社员,著有《升三诗草》,未梓,部份选入《栎社第一集》。遗有《赤山下湾树德堂张氏家谱》(1908年写本)、《水竹居主人日记》,共廿八册,始于1906年止于1937年,今已全部由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出版。〖参考施懿琳等《台中县文学发展史‧田野调查报告书》,丰原:台中县立文化中心,1993年。 〗今张氏诗歌取自《水竹居主人日记》所收录张丽俊之作,并参考《鸟松阁唱和集》、《台湾文艺丛志》、《栎社第一集。升三诗草》、《台湾诗荟》、《栎社课卷》、《栎社十周年大会击钵吟》、《南瀛佛教》、《林氏家传》、《诗报》等报刊诗集增补编校。(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杨味云(1868-1948),名寿楠,字味云,以字行。号苓泉居士,无锡人。光绪举人,官至民国财政部次长。后退出政坛,创办实业。有《云在山房类稿》。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邓缵先,字芑洲,自号毳庐居士。广东紫金县蓝塘镇布心村人,1880年入经馆,师从名宿蓝湘眉夫子。博学经史,15岁中秀才,1914年任首届紫金县议会议长。9月,应内务部第三届县知事试验,取列乙等,受北京中央政府派遣分赴新疆,不远万里来到新疆戍边安民。1933年因暴乱,在巴楚县以身殉国。著有《叶城县志》、《乌苏县志》、《叶迪纪程》、《毳庐诗草》和《毳庐续吟》。

人物简介

维基
金蓉镜(1855年—1929年),初名鼎元,字养寿,又字学范,号子篯,后更名蓉镜,字香严,号甸丞、殿丞,又号闇伯、潜庵,晚号香严居士、香严庵主、香严头陀、就李乡民、敬持老人,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清光绪戊子举人,十五年(1889)己丑进士,历任工部铅子库都水司主事,湖南郴州、靖州直隶州知州,永顺府知府,工部窑厂监督,军机处章京。民国后,曾任浙江通志局分纂,嘉兴县农会会长等。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十日,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因率学生迎接革命烈士陈天华、姚宏业灵枢安葬,又领导湘乡学界反对盐捐浮收,在长沙被捕,移解靖州。时金蓉镜任靖州知州,对禹之谟施用酷刑,被割舌,遭杀害。辛亥革命前夕,辞官回嘉兴。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七日,嘉兴光复,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时,企图活动担任分府民政长,被革命党人抵制。民国8年(1919)太湖水患,金蓉镜等人在嘉兴发起请愿修浚太湖。同年,又筹办嘉兴城区公共阅报处,进行社会教育。9年曾呈请北洋政府对嘉兴、嘉善、平湖、祟德、吴兴、德清6县实行减赋获准。善书画,师事沈曾植,所作山水,简略荒率,不求工致,有书卷气。诗有名,亦宗沈曾植,上承秀水诗派。富藏书,卒后遗嘱将图书1364部、6228册捐于高士词(辞官回乡后,创立高士祠于南湖畔,以祭枢嘉兴历代乡贤),后转归嘉兴图书馆。

人物简介

维基
叶景葵(1874年—1949年),字揆初,号卷盦,别称存晦居士,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寄籍上海。中国近代实业家,藏书家。民国财政、金融界人物。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16岁为生员。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京会试期间,受维新运动影响,思想转变,进入张元济创办之通艺学堂,学习英文、数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式癸卯科二甲第40名进士。授陕西候补知府。自愿赴长沙,入湖南巡抚赵尔巽幕下,掌理财政、商矿、教育文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随赵尔巽至沈阳,任财政总局会办,因功保升道员。两年后罢职,前往上海。宣统三年(1911年),任大清银行正监督。民国肇建,任汉冶萍公司经理,倡议国有。民国三年(1914年),浙江兴业银行改制独立,当选董事长,为中国公司董事长之始。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逝世,年76岁。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夏寿田(1870-1935) 字午诒,一作午彝,又字耕父,号武夷、直心居士。光绪二十四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辛亥后任袁世凯总统府顾问。
维基
夏寿田(1870年—1935年),字耕父,号午彝(又作午诒、武夷),又号直心居士,湖南桂阳人。清朝及中华民国政治人物、书画家、篆刻家。夏寿田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式戊戌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曾任刑部员外郎。宣统三年(1911年)授朝议大夫。民国元年(1912年),夏寿田出任湖北省民政长。后来任大总统府秘书。次年,任大总统府内史,兼国史馆顾问。还曾担任约法会议议员。获授三等文虎章。1915年(民国四年)12月,袁世凯称帝,制诏多由其草拟。工书法、篆刻。1916年(民国五年)6月,袁世凯称帝失败,病死,夏寿田被通缉,至1918年(民国七年)才赦免。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夏寿田逝世。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馨兰(1870~1924),字湘沅,又作湘远、湘畹,号六四居士,又号寿星。台南(辜妇妈街)人。少好吟咏,与赖文安、罗秀惠等人同受教于台南举人蔡国琳。光绪十三年(1887)取中生员,后于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及二十年甲午(1894)两度参与秋试,不第。乙未割台(1895)后,举家内渡祖籍同安。越两年局势稍定,始返台南设帐授徒。曾先后担任《全台日报》、《台南新报》记者,明治三十三年(1900)移居台北,担任《台湾日日新报》汉文部记者,曾以「劳劳生」笔名于该报撰写「意园诗话」专栏。林氏在诗坛颇为活跃,明治三十九年(1906)加入「南社」,明治四十二年(1909)与谢汝铨等人共组「瀛社」,大正四年(1915)与张纯甫、林述三、骆香林等人创设「研社」,后改为「星社」。大正六至十一年间(1917~1922)多次参与瀛桃竹联吟会、全台诗社联吟会等活动,并曾为「崇文社」诗文评议员。大正七年(1918)任教于台北市太平公学校,夜则设塾育才,多有裁成。大正十三年(1924)逝世。林氏诗工近体,对律齐整,句多感慨。门人蔡敦辉辑其遗诗为《湘沅吟草》,未及梓行,蔡氏遽逝,其稿遂多散佚。〖参考赖子清〈诗社特辑。星社〉,《台北文物》4卷4期,1956年2月;赖子清〈台南诗文社〉,《台南文化》新6期,1980年1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页287;许学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页579;吴毓琪《南社研究》,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9年。〗《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时报》、卢嘉兴〈日据时期为台湾倡设诗社的林湘沅〉等仍存其诗作四百馀首,兹据以辑录编校。(黄文车撰)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傅增湘(1872-1949) 字沅叔,所居名曰藏园,晚号藏园居士。四川江安人。近代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选庶吉士,光绪三十一年任直隶提学使,1917至1919年在北洋政府任教育总长,力主送徐悲鸿等留学,倡导开放式教育。1922年退职于京,致力于目录、版本、校勘之学,所藏近20万卷古籍中,手自校勘800种,撰题跋500余篇,校记若干种,过目珍本极多,有独到见解。有《藏园群书题记》、《藏园群书经眼录》、《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宋代蜀文辑存》等,达数百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