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八七五
王元春,字景育,邵州邵阳(今湖南邵阳)人。庆元二年进士。曾任零陵县令。嘉定末历左司谏,知太平州。罢,寓居湖州。宝庆元年,湖州潘丙等谋立济王闳,元春告变有功,朝廷改湖州为安吉州,以元春知州事。宝庆三年,以起居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定元年,迁中书舍人,升兼同修国史。累官吏部侍郎。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五五、职官七五之三四,《南宋馆阁续录》卷九,《宋史》卷四一、二四六、四六二,雍正《湖广通志》卷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安钱塘人,字宗之,一字彦木,号芸居,又号陈道人,或称陈解元。约孝宗淳熙年间至理宗淳祐末年在世。开书肆于临安睦亲坊,其所刊称“临安陈道人家开雕”。乃所谓行都坊本,又谓书棚本。世所传宋善本,多其所刻。能诗。理宗宝庆、绍定间,与士夫抗颜列席,名满朝野。江湖诗人皆与之善。宝庆初刊行《江湖集》,以所收诗忤权相史弥远被流放,《江湖集》被毁板,诏禁作诗。弥远卒,禁解,续刻《江湖集》前集、后集、续集及《中兴江湖集》等,南宋“江湖诗派”以此得名。有《芸居乙稿》。
全宋诗
陈起,字宗之,号陈道人,亦号芸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开书肆于钱塘睦亲坊,与江湖诗人善,编刊有《江湖集》。理宗宝庆初,史弥远当政,视集中诗有谤讪,因起大狱,劈《江湖集》版,起亦流配,且诏禁士大夫作诗。史死后方得赦,重操旧业。今存《芸居乙稿》一卷。事见《梅涧诗话》、《瀛奎律髓》卷二○、四二。 陈起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集》本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2—? 【介绍】: 宋南康都昌人,字可迁,号深居。冯椅子。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尝干办淮东转运司。宝祐四年,召为宗学谕。时左谏议大夫丁大全专恣用事,三学诸生伏阙上书,均被贬逐。诏立石三学以为禁戒,去非独不肯书名碑下。未几,以言罢归。卒年八十余。有《易象通义》、《洪范补传》。
全宋诗
冯去非,字可迁,号深居,都昌(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进士,为淮东转运司干办(明隆庆《仪真县志》卷四),以忤使者意罢。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召为宗学谕。丁大全为左谏议大夫,三学诸生叩阍言不可,被劾入狱,去非亦为调护。大全入相,罢归。卒年八十馀(《桐江集》卷四《跋冯深居诗》)。《宋史》卷四二五有传。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七六八九
冯去非,字可迁,号深居,都昌(今江西都昌)人,椅子。淳祐元年进士。干办淮东转运司,谒告去官。宝祐四年,召为宗学谕,时丁大全擅权,去非不与苟合,罢归。年八十馀卒。见《宋史》卷四二五本传,《桐江集》卷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2—1273 【介绍】: 宋隆兴丰城人,初名子柔,字仲立,号矩山。理宗宝庆二年进士。积官刑部侍郎兼给事中。充太子詹事,辅导东宫。景定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因反对公田法,忤贾似道,罢归。卒谥文惠。有《矩山存稿》。
全宋诗
徐经孙(一一九二~一二七三),初名子柔,字仲立,号矩山,丰城(今属江西)人。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授浏阳主簿,迁知永兴县。淳祐六年(一二四六),知临武县(《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八)。后通判潭州。宝祐元年(一二五三),知吉州(《平塘集》卷三悼诗题署)。迁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召为秘书监兼太子谕德,累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度宗咸淳九年卒,谥文惠。有集(刘克庄《给事徐侍郎先集序》),已佚。明万历四十二年裔孙徐鉴收集遗文编刻《宋学士徐文惠公存稿》五卷。事见本集末附熊朋来《宋翰林学士徐公墓表》,《宋史》卷四一○有传。 徐经孙诗,以明万历徐鉴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矩山存稿》(简称四库本),编为一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六九○
徐经孙(一一九二——一二七三),初名子柔,字仲立,号矩山,隆兴府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宝庆二年进士,授浏阳主簿,辟永兴令,知临武县,通判潭州。为监察御史。进直宝章阁、福建提点刑狱,号称平允。召为秘书监兼太子谕德。历宗正少卿、起居舍人、起居郎,迁刑部侍郎兼给事中,升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公田议起,经孙极论非便,忤丞相贾似道。拜翰林学士、知制诰,未踰月罢。閒居十年,咸淳九年六月卒,年八十二。见熊朋来《宋翰林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惠徐公墓表》(《宋学士徐文惠公存稿》附录),《宋史》卷四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4—1245 【介绍】: 宋信州上饶人,字仁伯、子祥,号梅野。从陈文蔚学,又师事真德秀。理宗绍定五年进士第一。迁校书郎。历官至崇政殿说书、将作监。在朝悉心直言,不避权势。论罢丞相史嵩之遭父丧起复。后官至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在朝以暴疾卒。谥忠悯。有《梅野集》。
全宋诗
徐元杰(一一九四?~一二四五),字仁伯,号梅野,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人。早从朱熹门人陈文蔚学,后师事真德秀。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调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召为秘书省正字,累迁著作佐郎兼兵部郎官。淳祐元年(一二四一),知南剑州。丁母忧去官,服除,授侍左郎官,迁将作监。三年,丞相史嵩之服父丧未满,有诏起复,元杰适轮对,力沮成命,迁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五年,中毒暴卒(《全宋词》小传),传为嵩之下毒。官至工部侍郎,谥忠悯。有文集二十五卷,景定三年(一二六二)由其子直谅刊于兴化,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梅野集》十二卷。事见本集卷首赵汝腾序、卷末徐直谅跋,《宋史》卷四二四有传。 徐元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七四四
徐元杰(一一九四——一二四五),字仁伯,一字子祥,号梅野(亦写作「梅野」),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人。初师陈文蔚,后师真德秀。绍定五年进士第一。嘉熙二年,官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历知饶州、安吉州,淳祐元年知南剑州。后授侍左郎官,兼崇政殿说书。累迁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拜工部侍郎。淳祐五年六月以暴疾卒,年五十二,谥忠悯。著有《梅野集》。见《宋史》卷四二四本传,《徐忠悯公传》(《梅野集》卷首),《送徐元杰子祥序》(《真文忠公集》卷二八),《宋元学案补遗》卷八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5—1246 【介绍】: 宋绛州人,徙随州枣阳,字璞玉,号无庵居士。孟宗政子。随父击败金兵于枣阳,以功补进勇副尉。父死,统其所属忠顺军,累官京西兵马钤辖。理宗绍定六年,与蒙古军合围金哀宗于蔡州,次年灭金。后屡击蒙古军,收复襄阳、信阳、樊城等地。拜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进封汉东郡侯,任京湖安抚制置使。坐镇荆襄,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卒于江陵治所。谥忠襄。精于《》,亦通佛学。有《警心易赞》。
全宋诗
孟珙(一一九五~一二四六),字璞玉,号无庵,随州枣阳(今属湖北)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从父宗武于襄阳军中,以败金兵功补进勇副尉。理宗绍定间累官京西兵马钤辖。端平元年(一二三四),会元兵于蔡州合击金兵,擢建康府都统制。后屡抗元兵,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淳祐四年(一二四四),兼知江陵府。六年卒,年五十二。《宋史》卷四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七七六二
孟珙(一一九五——一二四六),字璞玉,号无庵居士,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嘉定十年,以功补进勇副尉;十六年,特授承信郎。统忠顺军,累官京西兵马钤辖。绍定六年,与蒙古合围金哀宗于蔡州,次年初亡金,特授武功郎、主管侍卫马军行司公事,擢建康府都统制。后抗击元兵,拜宁武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进封汉东郡侯兼京湖安抚制置使。病卒,谥忠襄。著有《警心易赞》。《宋史》卷四一二有传。
陈振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七○三
陈振,字震亨,晚自号安止居士,福州人,襄之后。自父徙昆山,遂为平江府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登绍熙进士。历官太府寺丞。知永、瑞二州,致仕,卒。有文集五十卷。见淳祐《玉峰志》卷二,至正《昆山郡志》卷四,《吴中人物志》卷一、七。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吴从善,字彦泽,自号无著居士,江阴(今属江苏)人。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事见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四。今录诗二首。
方采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7—1256 【介绍】: 宋兴化军莆田人,字采伯,号墨林居士。萧散博雅,喜蓄历代古物、金石书画,究极端绪,鉴定名目。尝汇累朝宸翰及名臣遗墨,为《墨林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与钧(一作与权),字立之,德兴(今属江西)人。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进士。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秘书郎。三年,出为湖南提举。绍定元年(一二二八)除浙西提刑(《永乐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图经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国子祭酒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累官户部侍郎。有《蓝缕集》,已佚。事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清同治《饶州府志》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六八七六
王与钧,一名与权,字立之,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人。庆元二年进士。宝庆元年除秘书郎,擢著作佐郎。三年,出任湖南提举,移浙西提刑。嘉熙初以国子祭酒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官终户部侍郎、集英殿修撰。著有《蓝缕稿》七十四卷。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千顷堂书目》卷二九,雍正《江西通志》卷五○,同治《饶州府志》卷一四。又参见今人孔凡礼《见于〈永乐大典〉的若干宋集续考》(载《文史》第二六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庆元昌国人,字纯父,一作淳父,号畏斋。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丞相史弥远尝延为弟子师,使觅宗子以补沂王后,天锡得赵与莒于全保长家,引见弥远,未几遂召入嗣沂王,及即帝位,是为理宗。历知临安府、婺州、宁国府、福州,嘉熙间累官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封奉化郡公。以观文殿学士致仕。卒谥忠惠。
全宋诗
余天锡,字纯父,自号畏斋(《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人。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理宗宝庆元年(一二二五)超除起居郎(《延祐四明志》卷五)。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同签书枢密院事,寻拜参知政事。四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五年,致仕(《宝庆四明志》卷一)。《宋史》卷四一九有传。
全宋文·卷七四一○
余天锡(?——一二四一),字纯父,号畏斋。庆元府昌国(今浙江定海)人。丞相史弥远延为弟子师。嘉定十六年进士,历监慈利县税,籍田令,超授起居舍人,累迁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历知婺州、宁国府、福州,召为吏部尚书、兼给事中、兼侍读。嘉熙二年,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次年拜参知政事,封奉化郡公。授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以观文殿学士致仕。淳祐元年卒,谥忠惠。见《宋史》卷四一九本传、卷四二《理宗纪》,《咸淳临安志》卷四九。
留元英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六六一
留元英,字若纯,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嘉定十年进士,绍定四年以起居舍人兼同修国史。宝庆初为监察御史,除权工部侍郎,出知湖州、江州,终宝章阁待制。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九,道光《福建通志》卷一七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9—1277 【介绍】: 宋平江府吴江人,字颖叔,号耕闲居士。度宗咸淳十年进士。佥判庐州。宋亡,退居平望桑盘村,徵召不起。有《耕闲集》。
全宋诗
孙锐(一一九九~一二七七),字颖叔,号耕閒,吴江(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进士,授庐州佥判。时元兵南侵,愤贾似道误国,挂冠归。端宗景炎二年卒,年七十九。遗著由友人赵时远于元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编为《孙耕閒集》。事见本集卷首赵时远序及卷末《耕閒孙先生墓志铭》。 孙锐诗,以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清金氏文瑞楼抄《宋人小集六十八种》本(简称金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9—1264 【介绍】: 宋宗室。居海盐,字子固,号彝斋居士。理宗宝庆二年进士。为湖州掾,入转运司幕,知诸暨县,以御史论罢归。起为严州守。工书画,善以水墨白描绘水仙、梅兰、竹石。有《梅谱》、《彝斋文编》。
全宋诗
赵孟坚(一二○○~?)(生年据本集卷一《甲辰岁朝把笔》“四十五番见除夕”推定),字子固,号彝斋居士,海盐(今属浙江)人。宋宗室,孟頫从兄。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为湖州掾,入浙西转运使和淮南幕。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知诸暨县(同上诗“今年事定已改官,分邑不远近乡国”及《重赋暨邑池亭》“丛委簿书间”),又知丰城县(本集卷二《题水仙》“自欣分得槠山邑”),以事罢归。后起知严州,命下已卒。其卒年据《赵氏铁网珊瑚》梅竹谱卷度宗咸淳丁卯(三年,一二六七)叶隆礼跋,谓其时已死。而《乐郊私语》谓入元后隐居州之广陈镇,其从弟孟頫来访,闭门不纳云云,似不确。孟坚好学,工书画,善收藏名迹,时人比之米芾。有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彝斋文集》四卷。事见《癸辛杂识》前集。 赵孟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四
赵孟坚(一一九九——一二九五),字子固,号彝斋居士,宗室,寓海盐(今浙江海盐)。登宝祐二年进士第,为湖州掾,入转运司幕。淳祐间知诸暨县,以御史言罢归。终提辖左帑。善画,工诗文,著有《梅谱》、《彝斋文编》。见本集及《南宋书》卷一八,《宋史翼》卷二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0—1257 【介绍】: 宋庆元慈溪人,字守叔。理宗宝庆二年进士。历知嘉兴府、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宁国府。有户部遣官督赋急如星火,梦观言“宁委官以去,毋病民以留”,力求奉祠,遣官夜遁得免。累迁给事中兼国子监祭酒,权吏部侍郎,奏事抗论益切。求补外,出知建宁府,蠲租税,省刑罚,人以为有古循吏风。俄以疾卒。
全宋诗
孙梦观(一二○○~一二五七),字守叔,号雪窗,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进士,调桂阳军教授。历知泉州、宁国府、建宁府。官至给事中兼国子祭酒。宝祐五年卒,年五十八。有《雪窗集》二卷。事见《履斋遗稿》卷三《孙守叔墓志铭》。《宋史》卷四二四有传。
全宋文·卷七九一二
孙梦观(一二○○——一二五七),字守叔,号雪窗,慈溪(今浙江慈溪)人。宝庆二年进士,调桂阳军教授,累官添差通判严州。召为武学博士、太常寺丞兼诸王府大小学教授,出知嘉兴府、泉州、宁国府。以廉吏迁司农少卿兼资善堂赞读,再迁太府卿,以论罢。复召为起居郎兼侍右侍郎、给事中兼赞读,权吏部侍郎,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建宁府。宝祐五年卒,年五十八。见吴潜《孙守叔墓志铭》(《履斋遗集》卷三,又《雪窗集》附录),《宋史》卷四二四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