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14,分95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蔡伸(字 申道、伸道 号 友古居士 )
贾安宅(字 居仁 )
陈朝老(字 廷臣 号 欢喜居士 世称 陈三诏 )
韦许(字 深道 号 湖阴居士 )
傅墨卿(字 国华 )
李弥逊(字 似之 号 筠溪、筠溪居士、普现居士 )
程克俊(字 元吁 章靖 )
罗汝楫(字 彦济 )
范致虚(字 谦叔 )
释道昌(号 月堂、佛行、所居 吴 佛行大师 )
释道行(别称 雪堂行、见独居士 道行 叶 号 雪堂 )
韩世忠(字 良臣 号 清凉居士 蕲王、英国公、福国公、咸安郡王、通义郡王 忠武 扬武翊运功臣 )
唐意(字 居正 )
宋之才(字 廷佐、庭佐 号 云海居士 文简 )
其它辞典(续上)
朱缶(号 悠然居士 )蔡伸(字 申道、伸道 号 友古居士 )
贾安宅(字 居仁 )
陈朝老(字 廷臣 号 欢喜居士 世称 陈三诏 )
韦许(字 深道 号 湖阴居士 )
傅墨卿(字 国华 )
李弥逊(字 似之 号 筠溪、筠溪居士、普现居士 )
程克俊(字 元吁 章靖 )
罗汝楫(字 彦济 )
范致虚(字 谦叔 )
释道昌(号 月堂、佛行、所居 吴 佛行大师 )
释道行(别称 雪堂行、见独居士 道行 叶 号 雪堂 )
韩世忠(字 良臣 号 清凉居士 蕲王、英国公、福国公、咸安郡王、通义郡王 忠武 扬武翊运功臣 )
唐意(字 居正 )
宋之才(字 廷佐、庭佐 号 云海居士 文简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号悠然居士。徽宗大观三年进士。累知柳州。耻出秦桧之门,以母老乞归,屡召不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8—1156 【介绍】: 宋兴化军仙游人,字申道,一作伸道。蔡佃弟。徽宗政和五年进士。历太学博士,通判真、饶、徐、楚四州,改知滁、和等州。初与秦桧同舍又同举,后以赵鼎党,乞祠累年,坚不附桧。官至左中大夫。有《友古词》。全宋诗
蔡伸(一○八八~一一五六),字申道,仙游(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历太学正,太学博士,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楚、饶、真州,知滁州。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知徐州,因金人渝盟,未赴。久之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官至左中大夫。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二《中大夫蔡公神道碑》、《仙溪志》卷四、《宋史翼》卷九。词学图录
蔡伸(1088-1156) 字伸道,自号友古居士。莆田人。蔡襄孙。有《友古词》。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政和人,字廷臣。哲宗元符末为太学生,论事剀切。徽宗大观三年,以何执中代蔡京为尚书左仆射,蔡京领中太乙宫,朝老上书力陈蔡京之奸邪及何执中之平庸。宣和末,复与陈东等上书论蔡京、童贯、王黼、李彦、梁师成、朱勔为六贼。台谏承京风旨劾朝老狂妄,编置道州。高宗建炎改元,遇赦归耕石门。绍兴间三诏征之,坚辞不赴,学者称“陈三诏”。全宋诗
陈朝老,字廷臣,自号欢喜居士,政和(今属福建)人。哲宗元符末为太学生,论事剀切。徽宗宣和末,坐与陈东等上书论蔡京等为六贼,编置道州。高宗建炎改元,遇赦,归耕石门。绍兴间三诏不赴,学者称为陈三诏。卒年七十一。清康熙《建宁府志》卷三一有传。全宋文·卷二九一六
陈朝老,字廷臣,建州关隶(今福建松溪东南)人。元符末为太学生,论事剀切。大观中,以何执中为左仆射,上书力谏。宣和末,复与陈东等上书论蔡京、童贯、王黼、李彦、梁师成、朱勔为六贼,编置道州。建炎改元,遇赦,归耕石门。绍兴间三诏徵之,坚辞不赴。自号「常欢喜居士」,名堂曰「寄怀」。有文集百卷藏于家。见《永乐大典》卷三一四六引《建安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平芜湖人,字深道,号湖阴居士。不事科举,志尚矫洁。筑室榜曰“独乐”,陈瓘为作记。哲宗元祐党禁,有过江上者,许倾心款接,通其缓急。高宗绍兴初授以官,拜命而不署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越州山阴人,字国华。以祖父恩补太庙斋郎。徽宗宣和四年,以礼部尚书持节册立高丽王楷有功,还赐同进士出身。凡三使高丽,所过郡县,辄为守令宣传宋朝德意恩惠,以宽宥为务。高宗建炎中,守正奉大夫致仕。全宋文·卷三一二○
傅墨卿(?——一一三○),字国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早为蔡翛门客,补太庙斋郎。政和中,授主客员外郎。宣和中为中书舍人,除给事中,右文殿修撰。以册立高丽王楷有功,还赐同进士出身。建炎元年,以守礼部尚书知舒州,以正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四年卒。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三一、职官六九之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三四。宋登科记考
字国华。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宣和四年(1122年)特赐第。初以荫补太庙斋郎。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宣和四年,以礼部尚书持节册立高丽王楷有功,赐同进士出身。仕至正奉大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53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似之,号筠溪。李弥大弟。徽宗大观三年进士。政和中累官起居郎,上封事直言朝政,贬知庐山,改奉嵩山祠,废斥隐居八年。宣和末知冀州,募勇士,修城堞,力抗南下金兵。历任知州及监司。高宗绍兴七年召为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复奏六事,鲠直如故。八年,试户部侍郎。秦桧复相,因反对屈节议和,被迫引退。九年,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漳州。十年,归隐福州连江西山。有《筠溪集》。全宋诗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调单州司户。政和四年(一一一四)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八年,擢起居郎,因上封事剀切,贬知卢山县。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知冀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召为卫尉少卿,出知端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除淮南路转运副使。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饶州。五年,知吉州。七年,迁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八年,试户部侍郎。九年,因反对议和忤秦桧,出知漳州。十年奉祠,归隐福建连江西山。二十三年卒。有《筠溪集》二十四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又《甘露集》(《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八),已佚。《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李弥逊诗,以丁氏八千卷楼藏李鹿山原藏《竹溪先生文集》为底本(藏南京图书馆)。参校朱彝尊藏明钞本(简称明本,藏上海图书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三九四四
李弥逊(一○八九——一一五三),字似之,号筠溪,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人,居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弥大弟。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单州司户,调郓州阳谷簿。政和四年二月,除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十二月,引见上殿,改授承奉郎,迁秘书省校书郎,充编修六典检阅文字。六年,授尚书礼部员外郎。七年正月,守尚书司封员外郎。八年四月,擢为起居郎。以封事剀切贬知庐山县。历知冀、筠、饶、吉州。绍兴七年,召为左司员外郎,试中书舍人。时秦桧当国主和议,弥逊极论之,遂出知漳州。以力沮和议罢职,归隐西山十馀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五。有《筠溪集》(一名《竹溪先生文集》)二十四卷(存)。见《筠溪李公家传》(《筠溪集》卷末附),《宋史》卷三八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57 【介绍】: 宋饶州浮梁人,字元吁。徽宗宣和六年进士。调湖州刑曹,累迁太学博士。召对,论事切直,擢翰林学士。时鄱之学宫毁于兵火,有旨令权贵者以为墓地,克俊封还制书,学宫得不徙。高宗绍兴中迁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卒谥章靖,一云忠靖。有《易通解》及文集。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程克俊(一○八九——一一五七),字元吁,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人。宣和六年进士,历湖州理曹,太学博士。擢起居郎、中书舍人兼侍讲,入翰林为学士、知制诰。绍兴十二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丐祠,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起知建康、湖州。二十六年四月拜参知政事,数月以资政殿学士致仕。踰年卒,年六十九,谥章靖。有《易通解》十卷,文集五十卷,《内外制集》二十卷。见《程公克俊家传》(《新安文献志》卷九四),《宋史》卷三○、三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58 【介绍】: 宋徽州歙县人,字彦济。徽宗政和二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阿附秦桧,与何铸论罢岳飞兵权,且劾王庶、刘子羽等有异议者。迁起居郎兼侍讲,除右谏议大夫,进侍御史、吏部尚书,出知严州。全宋诗
罗汝楫(一○八九~一一五八),字彦济,歙县(今属安徽)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进士,调郴州教授。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迁大理寺丞。阿附秦桧,十年,为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十二年,除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十三年,为御史中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四、一四四、一四八)。十四年,以亲老出知严州。秩满,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二十八年卒(同上书卷一七九),年七十。有《东山稿》,已佚。《淳熙新安志》卷七、《宋史》卷三八○有传。全宋文·卷三九七三
罗汝楫(一○八九——一一五八),字彦济,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第政和二年进士,教授郴州,累迁至刑部员外郎。绍兴十年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权中书舍人、右谏议大夫兼侍讲,擢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兼侍读。出知严州,提点江州太平兴国宫。绍兴二十八年卒,年七十。汝楫为台谏日,与万俟卨等陷害岳飞及反对和议者甚力。著有《东山猥稿》二十卷、奏议八卷、外制二卷。见洪适《盘洲文集》卷七七《罗尚书墓志铭》,《宋史》卷三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 【介绍】: 宋建州建阳人,字谦叔。哲宗元祐三年进士。为太学博士。徽宗时,累官至尚书左丞。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为陕西宣抚使。金兵分道再犯京师,致虚会兵入援,因轻信僧人赵宗印,用为将,为金所击溃。高宗即位,徙知邓州。旋以邓州失守,责授安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建炎三年,起知鼎州,道卒。全宋诗
范致虚(?~一一三七),字谦叔,建阳(今属福建)人。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闽诗录》丙集卷五),为太学博士,以祖送邹浩获罪停官。徽宗立,召为左正言,出通判郢州。崇宁初召为中书舍人,从此出处华要十馀年。宣和七年(一一二五)以陕西五路经略使率兵勤王。高宗即位,徙知邓州,因兵败失城责安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绍兴七年(一一三七)高宗至建康,召复资政殿学士、知鼎州,行至巴陵率。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七,《宋史》卷三六二有传。今录诗八首。全宋文·卷二八七四
范致虚(一○六二——一一二九),字谦叔,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徙居方城(今河南方城)。元祐三年进士及第,为太学博士。徽宗即位,除左正言,进中书舍人,改兵部侍郎。政和七年入为侍读,迁尚书左丞。历知大名、河南、邓州。靖康初除知京兆府,宣抚陕西。金人分道犯京师,致虚会兵入援,军出武关,不战而溃。高宗立,徙知邓州,会金兵压境,致虚遁,坐落职,责授安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起复资政殿学士、知鼎州。建炎三年十二月,行至岳州卒,年六十八。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一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宋史》卷三六二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年十三祝发,逾二年谒妙湛于道场寺,悟彻。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年二十三归省妙湛于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道昌诗,据《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道昌(一○九○——一一七一),俗姓吴,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幼礼澄公为师,十三受戒。后师湖州道场妙湛大师,遂嗣其法。历主何山、瑞光、育王、蒋山、径山、灵隐诸道场,赐号佛行大师。稍倦应接,告老退隐,自号月堂。后出主净慈。乾道七年卒,年八十二。见曹勋《松隐集》卷三五《净慈道昌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等。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昌。号月堂。湖州宝溪吴氏子。得法于雪峰慧和尚。所至以行道为己任。不发化主。不事登谒。每岁食指随常住所得用之。衲子有志。充化导者多却之。有以佛令比丘持钵资养为言者。师曰。我佛在日犹可恐。今为之必有好利者。而至于自鬻也。径山净慈育王。皆师说法处。而曲高和寡。法嗣无闻。或谓和尚行道经年。门下未闻。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师不对。他日再言之。师曰。子不闻。昔人种瓜。而爱甚者。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淤败。何也。其爱之非不勤。然灌之不以时。适所以败之也。诸方老宿。提挈衲子不观其道业内充。才器宏远。止欲速其为人逮。审其道德则淫污。察其言行则乖戾。谓其公正则邪佞。得非爱之过其分乎。是正犹日中之灌瓜。予深恐识者笑。故不为也。后有同乡僧名悟者。称得师道。住杭之五云山。略展规模。然亦终不振。师每念丛林下衰。纲纪大坏。皆繇为师者不统之以道。故使在下者。得以非义乘之玩习。既久。遂谓当然不知其悖。故师行事发言。终其身不妄。盖于时事。深感于中。为后学法有不得不然者耳。名闻于朝。赐号曰佛行。后无疾而化。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道昌,字月堂。姓吴氏,归安人。幼投鹿苑,礼澄公为师。年十三,祝发受具,坚持净节,不异成人,踰年行脚,不禅 寒暑,寻访耆宿,究取上乘。时妙湛佳(住)湖州道场,声誉甚盛。 昌往谒之,一日问妙湛曰:“不起一念,时还有过也。”无妙湛曰:“须弥山尔,作么生会。”昌于言下领略,自是机峰捷出,有辩无碍。罢参归霅川,土人莫倚,施米、麦、豆六百斛,恳之主何山。左丞叶公寄栖卞山,与昌甚契,每鱼鼓相从,伊蒲共僎,为方外忘形之交,继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迁四明居育王山,皆创成法席,一新寺宇。先是,妙湛住净慈,有大通所传云门大师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对雪峰,大众以此衣授昌,众谓不失其宗,人以为荣。叶公帅建康,时蒋山新经戎烬,屋仅数椽,叶公奏请昌住此山,不数年楼阁化城,若自天降,宝祖规制,尽复旧观。翠华驻临安,灵隐方丈虚席,诏补其处。时丞相汤公,慕昌践履笃实,德腊俱高,欲以激昂。有众为奏,授“佛行大师”之号。时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辞,选林泉幽胜为出尘之所,退居其间。因以“月堂”号所居,杜门谢客,以娱晚景。会净慈阙主,十方衲子恳府帅王公入山敦请,昌不得已,乃承命复出。辛卯岁正月,忽击鼓辞众,远近咸集,无不泣留。侍者宗本求语,昌曰:“吾平生拈古颂古,其语已多,尚何言哉。”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腊六十九,葬于寺之东隅,松隐曹勋为之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俗姓叶。幼有出尘志,间从天宁微禅师游。年十九,礼普照觉印英禅师,得度。去参佛眼清远禅师,契悟。后辞省亲。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国知处州,请开法于寿宁。次迁法海天宁乌巨。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从知饶州陈璹请,至饶。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称雪堂道行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四十六首。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号雪堂,俗姓叶,处州(治今浙江丽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复参佛眼禅师,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历主荐福、乌巨。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遗录》一卷(存)、《金刚经注》三卷。见《嘉泰普灯录》卷六,《补续高僧传》卷一○。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行号雪堂。处州叶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南明恁么商确也。是顺风撒沙。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众虽下语未契厥心。众僧请益玑代云。以谤为义。师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谈玄说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行。号雪堂。处州叶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参佛眼。一日闻举玄沙筑着脚指话。遂大悟。出世住南明荐福乌巨。所至道声弘宣。龙象景附。极一时法道之尊。时称龙门法幢高庵雪堂禅。不至二老之门则非禅也。师慈仁忠恕。尊贤敬能。戏笑俚言。罕出于口。无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际。极为介洁。住乌巨时。衲子有献铁镜者。师曰。溪流清泚。毛发可鉴。蓄此何为。谢却之。应庵住明果。师。未尝一日不过。从间有窃议者。师曰。华侄为人难得。予因重之。数往何伤。师虽见道龙门。而持身行事之间。实得之家教。尝谓弟子云。予弱冠之年。见独居士言。中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语宜终身践之。圣贤事业备矣。予佩其语。在家修行。出家学道。以至率身临众。如衡石之定重轻。规矩之成方圆。舍此则事事失准矣。一日示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候。以后事委之。示以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跏趺而逝。阇维。五色舍利。烟所至处累然。齿舌不坏。瘗而奉之。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名道行。号雪堂。处州人也。其父叶公常游禅社。自称见独居士。以积厚流光而生行。行生而岐嶷。壮克节俭绝笑。俚爱博施。叶公尝谓行曰。中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语宜终身践之。圣贤事业备矣。行茂年不乐。与诸子伍。乃依普照英禅师得度。英有鉴裁。舂汲樵㸑。必使行董之。行乘间参请不倦。无所得辞。英参佛眼。因与高庵竹庵。同得究竟法。方是时。佛果佛鉴人满大江南北。而佛眼下诸贤。多驰化于浙水东西。是以东山法道大阐于三佛。高庵初在龙门时。骨鲠寡交独喜。行盘桓不间。尝叹曰。稠人广众中。鄙者多。识者少。鄙者易习。识者难亲。果能自奋于其间。如一敌万。庸鄙之习。力尽真挺特。没量汉也。行感佩其言。如雪峰之事岩头。故终其身未尝不举高庵之为人。行居荐福。谓众曰。我佛眼老人。住龙门时。龙象满席。尚自潸然太息。以为终愧老东山也。今山僧复愧老人倍倍耳。其流涕太息。可胜道哉。行虽寓名山。去就如流云。闻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贤操。遂达郡守吴公。以本住持荐福。行迁乌巨。为终焉计。及门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辈。俱为懿范。行老且病。汪乔年王十朋来往问道。行答不厌频。尝谓十朋曰。金堤千里溃于蚁壤。白璧之美罹于瑕玷。况无上妙道。非特金堤白璧也。而贪欲非特蚁壤瑕玷也。要心之端谨。行之精进。守之坚确。修之完美。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又示乔年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见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一日召乔年。嘱以后事。沐浴更衣。跏趺而寂。阇维。齿舌不坏。五色舍利。烟所至处。人皆获之。塔于西寺。 赞曰。济下宗师。如钜鹿鏖兵。万夫辟易。壮矣。行公去临济。其世十三番。为名葩秋月。人人得而就之。经云。具足优婆夷。得菩萨无尽福得藏解脱门。能于小器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出生种种美味珍奇。悉令充足。其行公之谓耶。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行,字雪堂,处州叶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南明恁么商确也?是顺风撒沙。”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众虽下语,末契厥心,众僧请益,玑代云以谤为义。道行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谈玄话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跏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51 【介绍】: 宋延安人,字良臣,晚号清凉居士。家贫无产业,年十八以敢勇从军。徽宗宣和二年随王渊镇压方腊。钦宗即位,迁武节大夫,以千卒败李复数万兵。高宗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反,世忠率所部发平江,苗、刘败遁,追擒之,送行在诛杀。授武胜昭庆军节度使、浙西制置使,守镇江。以八千众阻十万金兵渡江,与兀朮相持黄天荡达四十八日。绍兴初,镇压建安范汝为起事。四年,大破金人与刘豫之兵于大仪镇,时论以此举为中兴武功第一。六年,授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置司楚州。在楚十余年,屡挫伪齐及金兵,金人不敢犯。十一年,与岳飞、张俊同被召入朝,任枢密使,解除兵权。世忠诋排和议,疏桧误国。后罢为醴泉观使,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事,时跨驴携酒,纵游西湖。岳飞冤狱,世忠独诘桧曰:“‘莫须有’,何以服天下!”孝宗时追封蕲王,谥忠武。全宋诗
韩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延安(今属陕西)人。徽宗宣和中从王渊讨方腊。高宗即位,授平寇将军,大败金兵于黄天荡。后为福建、江西、荆湖宣抚副使平范汝为乱。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击败金兵与刘豫入侵,授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置司楚州,十馀年金兵不犯楚。秦桧为枢密使,罢为醴泉观使,自此卧闲居家,自号清凉居士。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六二)。孝宗朝追封蕲王,谥忠武。《宋史》三六四有传。今录诗二首。词学图录
韩世忠(1089-1151) 字良臣。绥德(今属陕西)人。著名抗金将领。秦桧迫害岳飞,举朝无敢言者,独韩世忠面诘秦桧误国,为岳飞伸张。绍兴和议后,闭口不言兵,杜门谢客,以家乡清凉山为名,自号清凉居士。孝宗时追封蕲王,谥忠武。全宋文·卷三九七二
韩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晚号清凉居士,延安(今陕西延安)人,一说绥德(今陕西绥德)人。年十八从军,从御西夏,讨方腊。宣和中官至嘉州防御使。建炎初赴行在平苗、刘之乱。四年以浙西制置使守镇江,获黄天荡大捷。绍兴初平范汝为之反,四年大破金兵于大仪镇,时论以此为中兴武功第一。历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加横海、武宁、安化三镇节度使,进太保,封英国公,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秦桧收三大将兵权,拜枢密使,罢为醴泉观使,奉朝请,进封福国公。岳飞冤狱成,世忠独面诘秦桧。改潭国公,封咸安郡王。久之,改镇南、武安、宁国节度使。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进拜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朝封蕲王,谥忠武,配飨高宗庙庭。见孙觌《咸安郡王致仕赠通义郡王韩公墓志铭》(《鸿庆居士集》卷三六),《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0—1166 【介绍】: 宋温州平阳人,字廷佐,号云海居士。徽宗政和八年进士。教授京兆府学。深务韬养,积十八年不迁官。后以荐召试,除正字。历校书郎、权吏部侍郎,奉祠。高宗绍兴中,以朝奉大夫致仕。卒谥文简。有《云海敝帚集》。全宋诗
宋之才(一○九○~一一六六),字庭佐,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调贵州主簿,改京兆府学教授。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累迁国子司业,权吏部侍郎。出使金国,归,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起知泉州。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致仕。孝宗乾道二年卒,年七十七,谥文简。有《云海敝帚集》,已佚。事见《浪语集》卷三四《宋侍郎行状》。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三九八九
宋之才(一○九○——一一六六),字庭佐,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人。登政和八年进士第,调贵州主簿,改京兆府学教授。为学有守,不干贵势,积十八年不迁,而宗泽力荐之,得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历迁校书郎、考功员外郎、国子司业、权吏部侍郎。绍兴十四年为金国贺生辰副使。还,请祠,加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起知泉州。三十一年,以朝奉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享年七十七。著有《云海弊帚集》五十卷,《三馀录》、《祠林》、《云海后集》合若干卷。见薛季宣《浪语集》卷三四《宋侍郎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