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游居(遊居)
(1).闲居,无所事事。逸周书·大匡:“慎惟怠堕,什伍相保。动劝游居,事节时茂。”《商君书·垦令》:“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韩非子·六反:“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
(2).行止起居。管子·弟子职:“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亦指居处。庄子·天运:“今而天子,亦取先王已陈芻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
(3).谓士大夫的出仕与居家。 唐 韩愈 《送陆歙州诗》序:“朝廷夙夜之贤,都邑游居之良,齎咨涕洟,咸以为不当去。” 宋 陈师道 《思白堂记》:“夫前世游居之士有传於后者多矣,独有意於 白公 ,何耶?进则效其忠,退则存其身,仁以成政,文以成言。此公之行而后世士大夫之所为思也。”
游览居留。艺文类聚卷二八引 汉 班彪 《游居赋》:“夫何事於 冀州 ,聊託公以游居。” 唐 怀素 《自叙》:“ 真卿 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
《漢語大詞典》:留居
(1).保守,维持现状。庄子·山木:“ 市南子 曰:‘君无形倨,无留居。’” 郭象 注:“留居,滞守之谓。”
(2).停住,居留。史记·留侯世家:“ 沛公 入 秦 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寳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元史·刘秉忠传:“﹝ 秉忠 ﹞后游 云中 ,留居 南堂寺 。”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一:“根据 明凡 的报告,我们知道 周公 和许多要人们于二十五日即到达 沙市 ,留居一夜之后便都渡 江 南下了。”
(3).犹滞积、滞涩。灵枢经·卫气失常:“血气之输,输於诸络;血气留居,则盛而起。”
《漢語大詞典》:住锡(住錫)
谓僧人在某地居留。锡,锡杖。 明 汪廷讷 《狮吼记·住锡》:“远远望见一座寺,倘清净可居,老僧在此住锡。” 明 汪廷讷 《狮吼记·住锡》:“精舍何缘得暂过,禪师住锡爱烟萝。”
《國語辭典》:栖所(棲所)  拼音:qī suǒ
1.居住或停留的地方。唐。陆龟蒙〈三宿神景宫〉诗:「回头问栖所,稍下坏摍径。」
2.生物在地球生活的空间。例如水、空气、土壤等,都是生物的栖所。
分類:居留
《國語辭典》:殖民地  拼音:zhí mín dì
被殖民的地区,殖民地居民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人权皆被剥夺,自然与文化资产亦受管控,常被以特定的空间文化治理型式来管辖,语言与文化也常呈混种状态。参见「殖民」、「殖民主义」条。
《漢語大詞典》:搭挂
游方僧人于所至寺院歇宿居留。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刹搭挂,谓之‘结夏’,又谓之‘结制’。”
《漢語大詞典》:寄锡(寄錫)
僧人在某处居留。锡,僧人出外所用的锡杖。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寺中止一僧,乃寄锡殿中者,一见即为余蓺火炊饭。”
《國語辭典》:驻在国(駐在國)  拼音:zhù zài guó
外交使节驻留的国家。如:「外交部长勉励各派在海外的大使,要在驻在国好好努力。」
《国语辞典》:中途之家  拼音:zhōng tú zhī jiā
1.提供暂时居留和辅导服务的机构,设置目的在于使特定群体,如准予假释之受刑人、长期住院后之出院者、精神障碍治疗者、遭逢变故之弱势者等,在重新投入社会生活之前,预先接受各类辅导工作,为其自助自立预做准备。
2.收容流浪动物的暂时栖身处所。
《国语辞典》:递解出境(递解出境)  拼音:dì jiè chū jìng
执行驱逐出境。指对于不受欢迎或非法居留于国境内的外国人,当地政府可强制驱逐其出境。
《国语辞典》:居留权(居留权)  拼音:jū liú quán
政府依据本国法律的规定,给与非本国人在本国居留的权利。
《国语辞典》:居留證  拼音:jū liú zhèng
由本国政府发给外籍人士,准其在本国居留的證明文件。可分为临时居留證、长期居留證、永久居留證三种。
《国语辞典》:外交部  拼音:wài jiāo bù
中央政府行政院的一部。掌理国际交涉及有关在外侨民、居留的外人、国内外通商等事务。我国于部下分设亚东太平洋、亚西、非洲、欧洲、北美、中南美、条约法律、国际组织、礼宾、总务等司。
《漢語大詞典》:锢籍(錮籍)
谓废为庶人,居留原籍。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鬼怪·邓子龙香木:“ 邓 已久废, 邢崑田 为制府,起之錮籍,拜大将。”
《國語辭典》:庇护权(庇護權)  拼音:bì hù quán
一国对逃至其境内的外国政治犯,所给予庇护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