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29,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8 49 50 51 下一页
十无尽藏
十尽句
三无尽庄严藏
正尽觉
主伴无尽
妄尽还源观
佛法灭尽经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
吸尽西江水
劫尽
劫尽火
非智缘尽
非数缘尽
法灭尽经
佛类词典(续上)
十无尽戒十无尽藏
十尽句
三无尽庄严藏
正尽觉
主伴无尽
妄尽还源观
佛法灭尽经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
吸尽西江水
劫尽
劫尽火
非智缘尽
非数缘尽
法灭尽经
十无尽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网经说之十重禁戒也。(参见:十重戒)
【佛学常见辞汇】
即梵网经所说的十重禁戒。(参见:十重戒)
(术语)梵网经说之十重禁戒也。(参见:十重戒)
【佛学常见辞汇】
即梵网经所说的十重禁戒。(参见:十重戒)
十重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作十波罗夷。有显密两种。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佛学次第统编】
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谓慈心怜悯,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 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谓守礼自防,不应行欲事也。经云:「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亲属,是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谓言当诚实,不应虚妄诳他也。经云:「应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 谓酒能昏神乱性,故不应酤也。经云:「一切酒不得酤,是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谓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也。经云:「闻外道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辈,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说他人罪过,是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谓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经云:「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者,是波罗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谓不应生忿怒之心也。经云:「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谓于佛法僧所,常见恭敬尊重,不应谤毁也。经云:「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剌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念妄见,是波罗夷罪。」
(术语)一作十波罗夷。有显密两种。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佛学次第统编】
梵网经云:「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应当学,敬心奉持。』」
第一、杀戒 谓慈心怜悯,不断一切命也。经云:「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 谓不攘窃他人一切财物也。经云:「一针一草,不得故盗。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是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谓守礼自防,不应行欲事也。经云:「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亲属,是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 谓言当诚实,不应虚妄诳他也。经云:「应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是波罗夷罪。」
第五、酤酒戒 谓酒能昏神乱性,故不应酤也。经云:「一切酒不得酤,是起罪因缘。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是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谓不应说他人好恶长短也。经云:「闻外道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辈,令生善信。若反更自说他人罪过,是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谓不自矜伐,不谤他人也。经云:「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谓心无鄙吝,悉舍所有也。经云:「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人所须,一切给与。而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反更骂辱者,是波罗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 谓不应生忿怒之心也。经云:「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谓于佛法僧所,常见恭敬尊重,不应谤毁也。经云:「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剌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念妄见,是波罗夷罪。」
十无尽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十种之法,各含藏无尽之法海,故名十无尽藏:一、行藏,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于如来之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使所闻皆信解,故名信藏。二、戒藏,菩萨奉持三世诸佛无尽之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众生之颠倒破戒,我欲成菩提说真实之法,使离颠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三、惭藏,菩萨忆念过去,不知惭于天,于诸眷属备造众恶,今为诸佛所知而生惭,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欲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之法,使之修惭,是名惭藏。四、愧藏,菩萨自愧往昔及诸众生于五欲之境具行恶法,感垢秽之身,今为诸佛所知,而生愧,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欲速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之法,使之知愧,是名愧藏。五、闻藏,菩萨闻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之出现入灭皆能知悉,念诸众生无有多闻,不知此一切法,我当持多闻藏證得菩提,为众生说之,是名闻藏。六、施藏,菩萨禀性仁慈,常行十施,无有念悔恨之心,又不求果报,但欲利益法界众生,是名施藏,七、慧藏,菩萨智慧具足,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从业所造,悉是虚伪,无有坚固,欲使众生知其实性,广为演说,是名慧藏。八、念藏,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能忆知一生乃至百千生之成住坏空一劫乃至无数劫,一切诸佛出世说诸佛名号授记修多罗等十二部经及众会根性悉能记忆,是名念藏。九、持藏,菩萨具大威力,于诸佛所说之修多罗法,文句义理,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及诸佛之名号劫数授记修多罗等无尽无量,皆悉受持而无忘失,是名持藏。十、辩藏,菩萨具大辩才,广为众生演说诸法,一文一句,义理无尽,随众生之根皆使满足,是名辩藏。见华严经二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说十无尽藏:一信藏,二戒藏,三惭藏,四愧藏,五闻藏,六施藏,七慧藏,八念藏,九持藏,十辩藏。见华严经疏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含藏无尽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藏者,含摄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演说,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门,成就无上菩提,饶益一切众生。以其各能含摄无尽法海,故皆名为无尽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信藏〕,谓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如来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信解,是名信藏。
〔二、戒藏〕,谓菩萨奉持三世诸佛无尽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我成菩提,说真实法,令离颠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惭藏〕,谓菩萨忆念过去,不知惭天,于诸眷属,备造众恶;今为诸佛所知,而生于惭。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令修于惭,是名惭藏。
〔四、愧藏〕,谓菩萨自愧往昔,及诸众生,于五欲境,具行恶法,感垢秽身;今为诸佛所知,而生于愧,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速成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令修于愧,是名愧藏。(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闻藏〕,谓菩萨闻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出现入灭,皆悉能知;念诸众生,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持多闻藏,證得菩提,为众生说,是名闻藏。(世间法,即三界中之法;出世间法,即诸佛圣贤之法也。)
〔六、施藏〕,谓菩萨禀性仁慈,常行十施,无有一念悔恨之心,亦不求于果报,但为利益法界众生,是名施藏。(十施者,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也。)
〔七、慧藏〕,谓菩萨智慧具足,了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从业报诸行因缘所造,悉是虚假,无有坚固;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是名慧藏。
〔八、念藏〕,谓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能忆知一生乃至无量百千生成住坏空,一劫乃至无数劫一切诸佛出世,各说诸佛名号、授记、修多罗等、十二分经,及众会根性等,尽能记忆,是名念藏。(成、住、坏、空者,即四中劫之名。合此四中劫为一大劫。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十二分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九、持藏〕,谓菩萨具大威力,于诸佛所,说修多罗法,文句义理,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及诸佛名号、劫数、授记、修多罗等,无量无尽,皆能受持,无有忘失,是名持藏。
〔十、辩藏〕,谓菩萨具大辩才,广为众生演说诸法,或说一品法,乃至无数品法,或一日说,乃至无数劫说。劫数可尽,一文一句,义理难尽。随众生根,皆令满足,是名辩藏。
(名数)有十种之法,各含藏无尽之法海,故名十无尽藏:一、行藏,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于如来之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使所闻皆信解,故名信藏。二、戒藏,菩萨奉持三世诸佛无尽之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众生之颠倒破戒,我欲成菩提说真实之法,使离颠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三、惭藏,菩萨忆念过去,不知惭于天,于诸眷属备造众恶,今为诸佛所知而生惭,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欲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之法,使之修惭,是名惭藏。四、愧藏,菩萨自愧往昔及诸众生于五欲之境具行恶法,感垢秽之身,今为诸佛所知,而生愧,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欲速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之法,使之知愧,是名愧藏。五、闻藏,菩萨闻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之出现入灭皆能知悉,念诸众生无有多闻,不知此一切法,我当持多闻藏證得菩提,为众生说之,是名闻藏。六、施藏,菩萨禀性仁慈,常行十施,无有念悔恨之心,又不求果报,但欲利益法界众生,是名施藏,七、慧藏,菩萨智慧具足,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从业所造,悉是虚伪,无有坚固,欲使众生知其实性,广为演说,是名慧藏。八、念藏,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能忆知一生乃至百千生之成住坏空一劫乃至无数劫,一切诸佛出世说诸佛名号授记修多罗等十二部经及众会根性悉能记忆,是名念藏。九、持藏,菩萨具大威力,于诸佛所说之修多罗法,文句义理,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及诸佛之名号劫数授记修多罗等无尽无量,皆悉受持而无忘失,是名持藏。十、辩藏,菩萨具大辩才,广为众生演说诸法,一文一句,义理无尽,随众生之根皆使满足,是名辩藏。见华严经二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说十无尽藏:一信藏,二戒藏,三惭藏,四愧藏,五闻藏,六施藏,七慧藏,八念藏,九持藏,十辩藏。见华严经疏二十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含藏无尽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藏者,含摄也。此之十藏,乃功德林菩萨于华严会上,为诸菩萨演说,欲令其普入一切佛法之门,成就无上菩提,饶益一切众生。以其各能含摄无尽法海,故皆名为无尽藏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信藏〕,谓菩萨净信坚固,解诸法空,心不退转,生如来家,增长信解,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信解,是名信藏。
〔二、戒藏〕,谓菩萨奉持三世诸佛无尽净戒,具足圆满,无所毁犯。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我成菩提,说真实法,令离颠倒,同得此戒,是名戒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三、惭藏〕,谓菩萨忆念过去,不知惭天,于诸眷属,备造众恶;今为诸佛所知,而生于惭。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證得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令修于惭,是名惭藏。
〔四、愧藏〕,谓菩萨自愧往昔,及诸众生,于五欲境,具行恶法,感垢秽身;今为诸佛所知,而生于愧,是故发露忏悔,修行梵行,速成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令修于愧,是名愧藏。(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闻藏〕,谓菩萨闻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出现入灭,皆悉能知;念诸众生,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持多闻藏,證得菩提,为众生说,是名闻藏。(世间法,即三界中之法;出世间法,即诸佛圣贤之法也。)
〔六、施藏〕,谓菩萨禀性仁慈,常行十施,无有一念悔恨之心,亦不求于果报,但为利益法界众生,是名施藏。(十施者,分减施、竭尽施、内施、外施、内外施、一切施、过去施、未来施、现在施、究竟施也。)
〔七、慧藏〕,谓菩萨智慧具足,了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从业报诸行因缘所造,悉是虚假,无有坚固;欲令众生知其实性,广为宣说,是名慧藏。
〔八、念藏〕,谓菩萨舍离痴惑,得具足念,能忆知一生乃至无量百千生成住坏空,一劫乃至无数劫一切诸佛出世,各说诸佛名号、授记、修多罗等、十二分经,及众会根性等,尽能记忆,是名念藏。(成、住、坏、空者,即四中劫之名。合此四中劫为一大劫。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十二分经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十自说、十一方广、十二授记也。)
〔九、持藏〕,谓菩萨具大威力,于诸佛所,说修多罗法,文句义理,一生受持,乃至无数生受持;及诸佛名号、劫数、授记、修多罗等,无量无尽,皆能受持,无有忘失,是名持藏。
〔十、辩藏〕,谓菩萨具大辩才,广为众生演说诸法,或说一品法,乃至无数品法,或一日说,乃至无数劫说。劫数可尽,一文一句,义理难尽。随众生根,皆令满足,是名辩藏。
十尽句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众生界尽)
(杂名)(参见:众生界尽)
三无尽庄严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身口意三密各无量无边而无边际,故称为三无尽庄严藏。大疏一曰:「所谓庄严者,从一平等身,普现一切威仪,如是威仪无非密印。从一平等语音普现一切音声,如是音声,无非真言。从一平等心普现一切本尊,如是本尊,无非三昧。然此一一三业差别之相,皆无边际不可度量,故名无尽庄严藏也。」
(术语)如来之身口意三密各无量无边而无边际,故称为三无尽庄严藏。大疏一曰:「所谓庄严者,从一平等身,普现一切威仪,如是威仪无非密印。从一平等语音普现一切音声,如是音声,无非真言。从一平等心普现一切本尊,如是本尊,无非三昧。然此一一三业差别之相,皆无边际不可度量,故名无尽庄严藏也。」
正尽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译之正等觉,旧曰正尽觉。等者就所證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中阿含经五十九曰:「如来无所著正尽觉。」
(术语)新译之正等觉,旧曰正尽觉。等者就所證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中阿含经五十九曰:「如来无所著正尽觉。」
主伴无尽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万有各为主为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也。与主伴具足项同。
(术语)谓万有各为主为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也。与主伴具足项同。
妄尽还源观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具名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宗第三祖贤首著。教修华严之观法而还归于一心之本源。一卷分为六颂,前三章说圆顿之妙解,后三章正明观法。
(书名)一卷,具名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宗第三祖贤首著。教修华严之观法而还归于一心之本源。一卷分为六颂,前三章说圆顿之妙解,后三章正明观法。
佛法灭尽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法灭尽经之略名。
(经名)佛说法灭尽经之略名。
佛使比丘迦旃延说法没尽偈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有百二十章,记当来法灭之事。
(经名)一卷,失译。有百二十章,记当来法灭之事。
吸尽西江水
【佛学大辞典】
(杂语)传灯录襄州庞居士蕴参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则与汝道。居士言下顿悟。又见指月录九。按,大慧语录,庞居士谒马祖。问:如水无筋骨云云,与此少异。
(杂语)传灯录襄州庞居士蕴参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则与汝道。居士言下顿悟。又见指月录九。按,大慧语录,庞居士谒马祖。问:如水无筋骨云云,与此少异。
劫尽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世界之住劫尽也。维摩经佛道品曰:「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智度论九曰:「劫尽烧时,一切众生自然皆得禅定。」
(杂语)世界之住劫尽也。维摩经佛道品曰:「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智度论九曰:「劫尽烧时,一切众生自然皆得禅定。」
劫尽火
【佛学大辞典】
(杂名)劫末烧尽世界之火。六十华严经二十三曰:「若人堪任闻,虽在于大海及劫尽火中,必得闻此经。」
(杂名)劫末烧尽世界之火。六十华严经二十三曰:「若人堪任闻,虽在于大海及劫尽火中,必得闻此经。」
非智缘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曰非择灭无为。(参见:非数缘尽)
(术语)新曰非择灭无为。(参见:非数缘尽)
非数缘尽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非智缘尽。无为法之一。新云非择灭无为。数者新译所谓心所法也。善恶之心所法,其数许多,故谓之数法,今为智慧之数法,缘智慧数法断烦恼所得之尽灭,谓之数缘灭。即涅槃也。非依智慧数法之缘,仅依见能生之缘,而诸法归于尽灭,是曰非数缘尽。智度论九十八曰:「如阿毗昙言: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数缘尽,名为有上法。数缘尽,是无上法。数缘尽,即是涅槃之别名也。」
(术语)又曰非智缘尽。无为法之一。新云非择灭无为。数者新译所谓心所法也。善恶之心所法,其数许多,故谓之数法,今为智慧之数法,缘智慧数法断烦恼所得之尽灭,谓之数缘灭。即涅槃也。非依智慧数法之缘,仅依见能生之缘,而诸法归于尽灭,是曰非数缘尽。智度论九十八曰:「如阿毗昙言: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数缘尽,名为有上法。数缘尽,是无上法。数缘尽,即是涅槃之别名也。」
法灭尽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佛临涅槃,说末世众魔比丘为不如法事,乃至袈裟变白,为法灭之相者。
(经名)一卷,失译,佛临涅槃,说末世众魔比丘为不如法事,乃至袈裟变白,为法灭之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