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8—1213 【介绍】: 宋婺州金华人,字元石,号浑尺居士。从朱熹、吕祖谦游。光宗绍熙元年进士。时帝久不朝重华宫,介上疏极谏。宁宗立,迁太学博士。以忤韩侂胄,坐劾奉祠。后召还,累迁宗正少卿兼权中书舍人,缴驳不避权贵。除起居舍人。出知嘉兴府,累徙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卒谥忠简。
全宋诗
王介(一一五八~一二一三),字元石,号浑尺居士,金华(今属浙江)人。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进士。历通判绍兴府,知邵武军。以庆元党禁罢。起知广德军,历知嘉兴府、襄阳府、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以疾致仕。宁宗嘉定六年卒,年五十六。事见《西山文集》卷四六《王公墓志铭》,《宋史》卷四○○有传。
全宋文·卷六六八二
王介(一一五八——一二一三),字元石,号浑尺居士(一作浑天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从吕祖谦游学,通诸经。绍熙元年以进士第三人登第,授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转国子录、太学博士。宁宗立,以忤韩侂胄意出通判绍兴府,历知广德军、饶州。入为秘书郎,度支郎官,徙兵部,擢国子司业,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除秘书监,权中书舍人、起居舍人。以右文殿修撰出知嘉兴府,徙襄阳、庆元二府。以疾奉祠致仕,嘉定六年八月卒,年五十八。谥忠简。著有诗文奏议外制等二十五卷、《春秋臆说》十卷、《通鉴解标》十五卷,名为《浑尺集》。见真德秀《宋集英殿修撰王公墓志铭》(《真西山文集》卷四六),《宋史》卷四○○有传。
陈龙运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仁和人,字阶尺。陈绍英子。工书画,其品逸妙。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一九五
性休,字尺木。明宗室后人。
清诗别裁集
字尺木,前朝宗室后,未详省县。
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
性休,号尺木,俗姓朱,大同人。幼补弟子员,善诗文,工草、隶。值闯贼之变,弃家云游。戊子始薙发,于雩之龙坑庵,从崆峒戒子传衣钵。游汉口,遇不退禅师棒喝悟道。卓锡于沁之永庆寺,岁癸巳正月二十三日早斋毕,忽乞十王殿前地于院主。院主允之,遂趺坐而逝。夜半复苏,索笔书塔铭曰:“卜地卜地,三上之三。乘时乘时,二月之二。万汇萌芽,造化顺理。一稼反生,吾道乃逆。遇雷而鸣,逢火出世。”至二月二日,出定沐浴,扶至塔前,对众说偈,掷杖而化。著有《铜鞮语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6—1673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芜湖人,原名龙,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钟山老人。明崇祯十二年副贡。不仕。以诗文自娱,兼工画,得倪瓒、黄公望笔法。晚年放笔,自成一家,号姑孰派。有《梅花堂遗稿》,已佚,仅存遗诗若干首。所绘《太平山水图》、《离骚图》,刻印传世,最为著名。
《漢語大詞典》:虑傂尺(慮傂尺)
见“ 虑虒尺 ”。
《漢語大詞典》:虑虒尺(慮虒尺)
东汉 章帝 建初 六年所造的一种铜尺。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虑虒铜尺, 建初 六年八月十五日造。 虑虒 乃 太原 邑, 建初 则 东汉 章帝 年号也。考 章帝 时, 冷道 舜祠 下,得玉律,以为尺,与 周 尺同,因铸为铜尺颁郡国,谓之 汉 官尺。” 鲁迅 《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用密达尺来量,是不对的,但也不能用什么 汉 朝的虑傂尺或 清 朝的营造尺。”
分類:六年年所
《漢語大詞典》:虑虒尺(慮虒尺)
东汉 章帝 建初 六年所造的一种铜尺。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虑虒铜尺, 建初 六年八月十五日造。 虑虒 乃 太原 邑, 建初 则 东汉 章帝 年号也。考 章帝 时, 冷道 舜祠 下,得玉律,以为尺,与 周 尺同,因铸为铜尺颁郡国,谓之 汉 官尺。” 鲁迅 《而已集·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用密达尺来量,是不对的,但也不能用什么 汉 朝的虑傂尺或 清 朝的营造尺。”
分類:六年年所
《分类字锦》:六尺凝寒
王起履霜坚冰至赋当万物始挫之时降于青女及六尺凝寒之日可荐明君
分类:
《國語辭典》:六尺之孤  拼音:liù chǐ zhī gū
未成年的孤儿。《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汉。郑玄。注:「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后汉书。卷六三。李杜列传。李固》:「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
《漢語大詞典》:六尺之托(六尺之託)
谓受嘱托抚育遗孤。后汉书·明帝纪:“并可以受六尺之託,临大节而不挠。” 李贤 注:“六尺,谓年十五已下。”参见“ 六尺之孤 ”。
《國語辭典》:六尺之孤  拼音:liù chǐ zhī gū
未成年的孤儿。《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汉。郑玄。注:「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后汉书。卷六三。李杜列传。李固》:「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
《漢語大詞典》:六尺之托
谓受嘱托抚育遗孤。
百尺竿头
【佛学大辞典】
(杂语)喻极高也。传灯录招贤大师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谓已造其极,更须增添功夫,向上进一步也。
戒尺
【佛学大辞典】
(物名)两小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而稍大,把上者向下击之使鸣,专于受戒用之,故云戒尺。敕修清规沙弥得度曰:「设戒师座机,与住持分手,机上安香烛手铝戒尺。」
界尺
【佛学大辞典】
(物名)文房之具。以引罫线兼镇纸幅者。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俗语佛源】
是可以广泛应用多方面的比喻。百尺竿头,百尽高的竿子顶端,指极高处。用以勉励人们在学习、工作等方面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要继续努力,更求上进。语本《景德传灯录·湖南长沙景岑禅师》:「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原文是「百丈」,后人为易解改「丈」为「尺」。)前云「竿头」,意在「不动」;后云「进步」,意在「十方」。后文「师又有劝学偈云:万丈竿头未得休,堂堂有路少人游;禅师愿达南泉去,满月青山万万秋。」后人沿用为成语,意在更求上进。宋·朱熹《答巩仲至》:「然感左右见顾之重,若以为可语此者,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又茅盾《漫谈文艺创作》:「学习是深刻领会了人家在表现手法上的特长以后,化为自己的血肉,而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禹振声)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俗语佛源】
道,指「道行」。魔,梵语mara,指一切扰乱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经》指出:「其精进者,乃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当奈何。」释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树下,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其时天界魔宫震动,魔王波旬先率魔军进行威吓,又遣魔女进行引诱,均以失败告终。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转魔事为佛事,即巧慧。」应知一切善恶境界,均是唯心所现。「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诫修行者警觉修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的各种「魔事」。俗语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如清·谭嗣同《仁学》:「算学盛而愈多难取之题,治理盛而愈多难防之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进愈阻,永无止息。然反而观之,向使不进,乃并此阻而不可得。是阻者进之验,弊者治之效也。」也作「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到得登峰,则魔自退。」有时也反其意而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谓总有压倒胜过对手的一招。如雪克《战斗的青春》第八章五:「敌人魔高一尺,我就来个道高一丈。」(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