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古律尺
古代以黄钟为度量衡的标准。相传 黄帝 时乐官 伶伦 造律尺,名古律尺,又名纵黍尺。以一粒秬黍的纵长度为一分,九分为一寸,九寸为一尺。参阅 明 朱载堉 《律吕精义·内篇十》
《漢語大詞典》:钩尺
测量原木小头横截面直径的尺子,尺端(零点处)有一个钩。
《国语辞典》:钢尺(钢尺)  拼音:gāng chǐ
用不锈钢制成的尺。最小刻度为零点五公釐,可直接度量工作物的长短、厚薄,使用时必须水平或垂直放置,视线与尺面成垂直方向,以避免读数的误差。
《漢語大詞典》:高絙百尺
杂技名。即走索。魏书·乐志:“﹝ 天兴 ﹞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高絙百尺。”参见“ 高絙伎 ”。
《漢語大詞典》:高絙伎
亦作“ 高縆伎 ”。 指杂技中走索的艺人。通典·乐六:“高絙伎,盖今之戏绳者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高絙:“ 梁 有高絙伎云。今戏绳者,谓上索者是也,亦踏索之事云,非自 梁 始也。又有弄椀诸伎。 后汉 天子正旦受贺,以大绳繫两柱,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比肩而不倾。”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曾见高縆伎,行绳若飞越。” 钱仲联 笺注引《续汉书·礼仪志》:“以两大丝绳繫两柱,中头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
《國語辭典》:二尺半  拼音:èr chǐ bàn
旧时军人穿的棉上衣较一般上衣长,比大衣短,长约二尺半,既利于行军又可保暖,后遂称军装为「二尺半」。也称为「二尺五」。
《分类字锦》:二尺九调(二尺九调)
见上注
分类:
《漢語大詞典》:二尺四寸
汉 代一般著作大都写在一尺左右长的竹简上,而儒家经典则用二尺四寸长的竹简书写,因用以指儒家经典。 汉 王充 论衡·宣汉:“ 唐 、 虞 、 夏 、 殷 ,同载在二尺四寸,儒者推读,朝夕讲习。”
《漢語大詞典》:斗米尺布
少量的粮、布。 明 袁宏道 《碧暉上人修净室引》:“ 浄寺 有圣僧二。其一余不知名,亦不识面貌,每日以沉湎为工课。凡所得斗米尺布,尽以沽酒。”
分類:少量
《漢語大詞典》:断缣尺楮(斷縑尺楮)
犹言断缣寸纸。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王元章画梅:“今人间往往有其所画梅花,断縑尺楮,人争寳之,多 元章 自书所题其上。”参见“ 断縑寸纸 ”。
《漢語大詞典》:断缣寸纸(斷縑寸紙)
残缺不全的书画。 宋 邓椿 画继卷一:“收藏古画,往往断縑寸纸,皆可珍惜。”
《分类字锦》:槐木一尺
赵孟頫 孔道辅击蛇笏诗 即今槐木一尺强,气象凛凛含风霜。
《分类字锦》:花雨一尺
范成大 新凉夜坐诗 江头一尺稻花雨。
分类:稻粱
《國語辭典》:喙长三尺(喙長三尺)  拼音:huì cháng sān chǐ
本指人能言善道,但不愿多言。语本《庄子。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故德总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后比喻人强言善辩,含讥讽之意。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九。喙长三尺手重五斤》:「陆馀庆为洛州长史,善论事而缪于决判。时嘲之曰:『说事则喙长三尺,判事则手重五斤。』」
分類:善辩
《骈字类编》:火尺
隋书律历志见土尺下
《漢語大詞典》:火冒三尺
见“ 火冒三丈 ”。
《國語辭典》:火冒三丈  拼音:huǒ mào sān zhàng
形容人十分生气。如:「花钱还受罪,真教人火冒三丈。」
分類:生气
《高级汉语词典》:刮尺  拼音:guā chǐ
在抹灰泥或水泥的工作中刮平表面所使用的长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