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尺寸之功  拼音:chǐ cùn zhī gōng
形容微小的功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汉王将数十万之众,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三国演义》第三回:「尔无尺寸之功,焉敢妄言废立,欲乱朝廷?」
分类:微小功劳
《国语辞典》:尺蠖之屈  拼音:chǐ huò zhī qū
尺蠖行动时,先屈后伸,故用以比喻暂时委屈蛰伏,等待将来伸展抱负。《易经。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南齐书。卷四八。孔稚圭传》:「且我以权取贵,得我略行,何嫌其耻?所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国语辞典》:尺土之柄  拼音:chǐ tǔ zhī bǐng
统治狭小领域的权柄。宋。王安石〈孔子世家议〉:「栖栖衰季之世,无尺土之柄。」
《国语辞典》:寸阴尺璧(寸阴尺璧)  拼音:cùn yīn chǐ bì
寸阴,极短的时间。尺璧,一尺大的圆形美玉。寸阴尺璧指短暂的光阴比珍宝更加可贵。语本《淮南子。原道》:「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国语辞典》:没尺寸(没尺寸)  拼音:méi chǐ cùn
没有分寸。形容态度鲁莽。如:「他的所作所为一向没尺寸的,别跟他计较。」
《国语辞典》:文公尺  拼音:wén gōng chǐ
习俗上用以丈量门窗宽度是吉是凶的度量衡。长约四十二点七六公分,分为八个刻度,代表财、病、离、义、官、劫、害、本八个吉凶,每个刻度可再细分四个,共计有三十二个意义。
《国语辞典》:三角尺  拼音:sān jiǎo chǐ
绘图用具。以扁薄木板、塑胶板等制成。每副有两只,一只为四十五度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另一只为三十度和六十度的直角三角形,多用以画各种直线形与特别角的三角形。也称为「三角板」。
《国语辞典》:伸缩尺(伸缩尺)  拼音:shēn suō chǐ
一种制图用具,能放大缩小。
《分类字锦》:盖崇十尺(盖崇十尺)
周礼考工记轮人为盖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已卑是蔽目也是故盖崇十尺注十尺其中正也盖十尺宇二尺而人长八尺卑于此蔽人目
分类:
《漢語大詞典》: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明 李贽 《与梅衡湘书》:“‘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必然不相离者。”
《國語辭典》:工尺谱(工尺譜)  拼音:gōng chě pǔ
一种中国记录乐谱的方法。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来。常见者用上、尺、工、凡、合、四、乙,依次记写七声。也称为「笛色谱」、「管色谱」。
《漢語大詞典》:古律尺
古代以黄钟为度量衡的标准。相传 黄帝 时乐官 伶伦 造律尺,名古律尺,又名纵黍尺。以一粒秬黍的纵长度为一分,九分为一寸,九寸为一尺。参阅 明 朱载堉 《律吕精义·内篇十》
《漢語大詞典》:钩尺
测量原木小头横截面直径的尺子,尺端(零点处)有一个钩。
《国语辞典》:钢尺(钢尺)  拼音:gāng chǐ
用不锈钢制成的尺。最小刻度为零点五公釐,可直接度量工作物的长短、厚薄,使用时必须水平或垂直放置,视线与尺面成垂直方向,以避免读数的误差。
《漢語大詞典》:高絙百尺
杂技名。即走索。魏书·乐志:“﹝ 天兴 ﹞六年冬,詔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高絙百尺。”参见“ 高絙伎 ”。
《漢語大詞典》:高絙伎
亦作“ 高縆伎 ”。 指杂技中走索的艺人。通典·乐六:“高絙伎,盖今之戏绳者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高絙:“ 梁 有高絙伎云。今戏绳者,谓上索者是也,亦踏索之事云,非自 梁 始也。又有弄椀诸伎。 后汉 天子正旦受贺,以大绳繫两柱,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比肩而不倾。” 清 黄遵宪 《春夜招乡人饮》诗:“曾见高縆伎,行绳若飞越。” 钱仲联 笺注引《续汉书·礼仪志》:“以两大丝绳繫两柱,中头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对面道逢,切肩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