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尸解  拼音:shī jiě
修炼得道者遗其形骸而成仙。《北史。卷二七。李先传》:「年九十馀,颜如少童。一旦,沐浴冠带,家人异之,俄而坐卒。道士咸称其得尸解仙道。」《聊斋志异。卷一○。恒娘》:「明日老父尸解,妾往省觐,不复还矣。」
《國語辭典》:解体(解體)  拼音:jiě tǐ
1.把整体拆卸成零碎。如:「这些都是等待解体的废船。」
2.比喻人心离散或组织瓦解。《左传。成公八年》:「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墨子。尚贤下》:「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
《國語辭典》:支解  拼音:zhī jiě
1.古代一种割解四肢的酷刑。《公羊传。宣公六年》:「公怒,以斗摮而杀之,支解,将使我弃之。」《淮南子。人间》:「商鞅支解,李斯车裂。」也作「枝解」、「肢解」。
2.将肢体分解。如:「这位屠夫支解猪只的刀法十分乾净俐落。」
《國語辭典》:形解  拼音:xíng jiě
人死后脱离形体之外。《史记。卷二八。封禅书》:「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南朝宋。颜延之 嵇中散诗:「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漢語大詞典》:蜕解
犹尸解。 宋 沈辽 《零陵先贤赞·澹岩先生》:“人孰不死,富贵何为? 秦 人徵之,蜕解其尸。”
分類:尸解
《漢語大詞典》:散形
犹尸解。谓人死亡。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朱士行:“故 孙绰 《正像论》云‘ 士行 散形於 于闐 ’此之谓也。”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六章:“﹝ 士行 ﹞其后竟死 于闐 ,散形异域。”
《國語辭典》:假死  拼音:jiǎ sǐ
1.修道者,遗下其形骸,成仙而去。晋。王嘉《拾遗记》卷五:「昔之去人,或升云不归,或托形假死,获反者四五人。」
2.人体因触电、癫痫、溺水、中毒或呼吸道堵塞,而引起呼吸停止,心跳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冰冷,从外表看来已处于死亡状态者,在医学上称为「假死」。
3.装死。如:「有些小虫,遇到敌人攻击时会假死来保护自己。」
《漢語大詞典》:解骨
犹尸解。解脱骸骨。谓登仙。 南朝 宋 鲍照 《白云》诗:“探灵喜解骨,测化善腾天。”
谓骨体懈倦。国语·越语下:“圣人不出,忠臣解骨。” 韦昭 注:“ 贾 唐 二君云:‘解骨, 子胥 伏属鏤也。’ 昭 谓:是时 子胥 未死。解骨,谓忠良之臣见其如此,皆骨体解倦,不復念忠。”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忠臣解骨,君子吞声。”
《漢語大詞典》:遗形(遺形)
(1).超脱形骸,精神进入忘我境界。《文选·贾谊〈鵩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 李善 注:“《庄子》云: 仲尼 问於 颜回 曰:‘何谓坐忘?’回曰:‘堕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道,此谓坐忘。’ 司马彪 曰:‘坐而自忘其身。’” 晋 陆机 《王子乔赞》:“遗形 灵岳 ,顾景忘归。” 明 袁宏道 《答梅客生书》:“朋友则有一二小官,斋郎典客之类,絶口不谈朝事者,其胸中又无一段先入意见为主,僕遂得遗形纵古,不相妨碍。”
(2).道教指尸解登仙。 晋 陆云 《登遐颂》:“ 梅公 指景,有皇遗形。” 唐 岑文本 《京师至德观法王孟法师碑铭序》:“以 贞观 十二年七月十二日,遗形而化,春秋九十有七。” 宋 梅尧臣 《长歌行》:“遗形得极乐,昇仙上玉京。”
(3).遗体,遗骸。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是名 如来 ,应供正觉,遗形舍利,造诸塔象。”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译经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今观 畏 之遗形,渐加缩小。”
(4).指遗留下来的形貌。形体、形式。 三国 魏 曹植 《叙愁赋》:“观图像之遗形,窃庶几乎 英 皇 。” 晋 潘岳 《杨仲武诔》:“临穴永诀,抚櫬尽哀。遗形莫绍,增慟余怀。” 唐 高适 《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思壮志於冥寞,问遗形於荆杞。” 金 元好问 《大室同希颜赋》诗:“壮哉 崧维岳 ,盘盘上窈冥。中天瞻巨镇,元气有遗形。”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分类》:“最早的叙事歌是最古的民歌的遗形。”
《漢語大詞典》:遗蜕(遺蜕)
(1).蜕皮。《花月痕》第五二回:“故人麟阁千秋重,遗蜕蝉吟一殻轻。”
(2).遗弃形骸。指尸解;仙逝。 明 汤显祖 《〈刘大司成文集〉序》:“上追 洪厓 驂鸞之跡,下睨 仙严 遗蜕之处。”
(3).僧、道认为死是遗其形骸而化去,故称其尸体为“遗蜕”。 明 宋濂 《万寿宫住持提点张公碑铭》:“后三日,奉遗蜕焚於 石子冈 ,执紼从者至数千人。” 清 黄宗羲 《吴山益然大师塔铭》:“尝过 武林 石屋寺 ,毘卢阁中有僧遗蜕,师谓寺僧曰:‘此我前身也。’” 鲁迅 《二心集·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但作者一转方向,则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何况神仙的遗蜕呢,《张资平全集》还应该看的。”
(4).遗迹;遗留物。 郭沫若 《潮集·游里加湖》:“湖尚在群山之中,盖是死火山口之遗蜕。”
(5).指化石。 严复 天演论·察变按语:“而矿事日闢,掘地开山,多得古禽兽遗蜕,其种已灭,为今所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夫石灰为动物之遗蜕,石墨为植物之槁株,设无生物存,何得有是?”
《漢語大詞典》:解形
(1).脱身。《后汉书·王昌传》:“朕, 孝成皇帝 子 子舆 者也。昔遭 赵氏 之祸,因以 王莽 篡杀,赖知命者将护朕躬,解形河滨,削迹 赵 魏 。” 李贤 注:“解形犹脱身也。”
(2).分解形体。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东方有解形之民,使头飞於南海,左手飞於东山,右手飞於西泽,自脐以下,两足孤立。至暮,头还肩上,两手遇疾风飘於海外,落玄洲之上,化为五足兽,则一指为一足也。”
(3).道教语。犹尸解。 唐 陈子昂 《体玄先生潘尊师碑颂》:“遂解形而遗世,乘白云以上宾。”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张子房》:“ 子房 佐 汉 ,封 留侯 ,为大司徒。解形於世,葬於 龙首原 。”
(4).犹解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欲以此金铸铜佛送 西山 潭柘寺 供养,冀仰託佛佑,早得解形。”参见“ 解脱 ”。
《國語辭典》:解脱(解脫)  拼音:jiě tuō
1.开释、解除。《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宁成传》:「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而成极刑,自以不复收,于是解脱,诈刻传出关归家。」《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2.佛教用语。指修行者的心已完全息灭贪、瞋、痴等一切烦恼的境界。《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亦称「涅槃」。
《漢語大詞典》:脱化
(1).发展变化。 明 李贽 《与焦弱侯太史书》:“昨閲《近谿子集》,深嘆此老日进一日,脱化如此,故知人不可以无年也决矣。” 清 恽敬 《答来卿书》:“读文则湛浸其中,日日读之,久久则与为一,然非无脱化也。 欧公 每作文,读《日者传》一遍, 欧 文与《日者传》何啻千里,此得读文三昧矣。”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 韩致尧 诗:‘树头蜂抱花顎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邵復孺 词:‘鱼吹翠浪柳花行。’由 韩 诗脱化耶?抑与 韩 诗闇合耶?”
(2).尸解羽化。 明 单本《蕉帕记·超悟》:“炼丹砂,今日里方脱化。”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珠儿:“冤闭穷泉,不得脱化。”
《漢語大詞典》:木解
道教所说尸解的一种。谓借木解脱躯体而成仙。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愚輒疑道家有形全、气全、兵解、木解,考斯事矣,或其义也。”参阅云笈七籤卷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