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242,分83页显示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漏春和尚
蝼蚁尚且贪生
录尚书事
凌尚
淩尚
佛类词典
大和尚
大珠和尚
大通和尚
止观和尚
布袋和尚
永平元和尚颂古
白足和尚
戒和尚
长耳和尚
和尚
《國語辭典》:漏春和尚  拼音:lòu chūn hé shang
指柳树。《事物异名录。树木部。杨柳》:「新栽柳树,必用泥封其颠,颇类比丘顶。元伯玉宅前插柳,初春吐芽。伯玉曰:『且得漏春和尚,一一无恙。』」
分類:柳树
《國語辭典》:蝼蚁尚且贪生(螻蟻尚且貪生)  拼音:lóu yǐ shàng qiě tān shēng
(谚语)比喻一个人要能爱惜生命。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三折:「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我儿,蝼蚁尚且贪生,怎的做此短见之事?」也作「蝼蚁尚且偷生」。
《分类字锦》:录尚书事(录尚书事)
后汉书百官志每帝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
分类:公孤
《漢語大詞典》:凌尚(淩尚)
凌辱尊长。尚,上。 晋 葛洪抱朴子·汉过:“嘲弄嗤妍,凌尚侮慢者,谓之萧豁雅韵,毁方投圆,面从响应者,谓之絶伦之秀。”
分類:凌辱尊长
《漢語大詞典》:淩尚
凌辱尊长。尚,上。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嘲弄嗤妍,凌尚侮慢者,谓之萧豁雅韵,毁方投圆,面从响应者,谓之絶伦之秀。”
分類:凌辱尊长
大和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戒之师,谓为和尚。和尚之年长德高者,称为大。【又】(职位)西晋怀帝永嘉四年天竺之佛图澄至,石季龙倾心事之,号为大和尚,见佛祖统纪三十六。
【俗语佛源】
也写作「大和上」,通常用于敬称年高德劭的僧人。如日本人称鉴真为「唐大和上」。一般也用以称寺庙中的方丈、住持。如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四谓:「沙门住方丈领众者,俗尊之曰大和尚。」中国第一个使用「大和尚」称号的,是晋代高僧佛图澄。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六则说:「考得大和尚三字,乃是晋朝石勒的时节,有个佛图澄,自已称道。其实他是个圣僧,看那石勒皇帝,就如海上鸥鸟一般。神通广大,能知过去未来,俨然一尊燃灯古佛,自然动人钦敬。」据《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及《神僧传》卷一等记载:佛图澄原是天竺人,少学道术。来洛阳时,自称已有一百多岁。关于他,有种种神异的传说。后赵主石勒询以军国大事,屡有应验,因尊称佛图澄为大和尚。(李明权)
大珠和尚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沙门慧海俗姓朱。建州人。依越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至江西参马祖得悟。马祖谓众,越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时号大珠和尚也。
大通和尚
【佛学大辞典】
(人名)五祖宏忍大师弟子神秀上座之谥号也。
止观和尚
【佛学大辞典】
(人名)为唐道邃之号。
布袋和尚
【佛学大辞典】
(人名)五代梁时明州奉化布袋和尚,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形裁腲鮾。蹙额皤腹。出语无定。时号长汀子。常荷一布袋入廛,见物则乞。一日,有僧在前行。师拊其背。僧回首。师曰:乞我一文钱。曰:道得即与。师放下布袋,叉手而立。保福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放下布袋。福曰:为祇如此,为更有向上事。师负之而去。梁贞元三年,端坐岳林寺盘石,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遂入灭。后现于他州,亦负布袋而行。明如惺龙华忏法后附有布袋和尚传。
【佛学常见辞汇】
五代梁时浙江奉化县布袋和尚,常露腹欢喜,手执布袋,禅机幽默,所以被称为布袋和尚,相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永平元和尚颂古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日本道元著,侍者诠慧等编。
白足和尚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白足)。
白足
【佛学大辞典】
(杂语)沙门昙始,关中人,以鸠摩罗什为师,多异迹,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时称为白足和尚。见高僧传及鸡蹠集。后因谓僧为白足。刘禹锡诗曰:「都人礼白足。」李商隐诗曰:「白足禅僧思败道。」
戒和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授戒之本主为戒师,又云戒和尚。馀师者悉助手也。(参见:「三师七證」)。和尚,又书和上,弟子呼师之称。(参见:和尚)
和尚
【佛学大辞典】
(术语)Upa%dhya%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馀多用尚字。本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罗什三藏翻为力生,以依师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晋书佛图澄传曰:「法常与法佐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见澄,澄已知之。于是国人每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见正史之始也。魏书释老志,浮图澄为石勒所宗信,号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见此。翻译名义曰:「和尚外国名,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寄归传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百一羯磨一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玄应音义十四曰:「和尚菩萨内戒经作和阇,皆于阗国等讹也。应言郁波弟耶,此云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近受经而诵也。又言邬波陀耶,此云亲教,旧译云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也。」慧苑音义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业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秘藏记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乌邪,汉家讹误以乌邪为和尚。加以乌邪是俗儒之称,而名道人,大误耳。正可云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为人师者为拔底耶。拔底耶者,亲教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师的意思,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俗语佛源】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ni)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曰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入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无名氏)
长耳和尚
【佛学大辞典】
(人名)吴越时,杭州法相寺长耳行修和尚,泉南陈氏子。长耳垂肩。七岁犹不言。或问之,忽应声曰:不遇作家,徒撞破烟楼耳。出家金陵瓦棺寺。参雪峰,得其心印。自是猛兽驯若。灵异益著。僧问如何是长耳?师以手曳耳示之。问南峰难到么?曰:只为他会不过。曰到后如何?曰孤峰独宿。吴越王问永明,今有真僧否?曰:长耳和尚,乃定光佛应身也。王礼称定光出世。师曰:弥陀饶舌。少选而化。宋赐号宗慧大师。
和尚
【佛学大辞典】
(术语)Upa%dhya%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馀多用尚字。本为印度之俗语,呼吾师云乌社,至于阗国等则称和社,和阇(Khosha)等,和尚者其转讹也。罗什三藏翻为力生,以依师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晋书佛图澄传曰:「法常与法佐对车夜谈,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见澄,澄已知之。于是国人每相语曰:莫起恶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见正史之始也。魏书释老志,浮图澄为石勒所宗信,号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见此。翻译名义曰:「和尚外国名,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寄归传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汎唤博士皆名乌社,斯非典语。若依梵本经律之文,咸云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北方诸国皆唤和社,致令传译习彼讹音。」百一羯磨一曰:「邬波驮耶,译为亲教师。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时俗语,非是典语。」玄应音义十四曰:「和尚菩萨内戒经作和阇,皆于阗国等讹也。应言郁波弟耶,此云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近受经而诵也。又言邬波陀耶,此云亲教,旧译云知罪知无罪名为和尚也。」慧苑音义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谓之坞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谓之殟社。于阗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虽诸方殊异,今依正释。言坞波者,此云近也,陀耶者读也。言此尊师为弟子亲近,习读之者也。旧云亲教师者是也。」业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邬波陀耶。在唐译言,名之依学,依附此人学出道故。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转云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释,不知音本。人又解云: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远意,失其近语。真谛所译明了疏,则云优波陀诃。稍近梵音,犹乖声论。余亲参译,委问本音,如上所述。彦琮译云郁波弟耶,声相近也。」秘藏记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乌邪,汉家讹误以乌邪为和尚。加以乌邪是俗儒之称,而名道人,大误耳。正可云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为人师者为拔底耶。拔底耶者,亲教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师的意思,僧徒对其亲教师的尊称。
【俗语佛源】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和尚有两种:一是出家的受业和尚,俗称剃度和尚;二是受比丘戒的坛上和尚,俗称戒和尚或得戒和尚。若接某和尚衣钵法流者亦可称他为法和尚或得法和尚。对女性和尚的称呼与男性和尚相同,只在前冠一「尼「(梵语阴性词缀-ni)称作尼和尚以表女性。现在有称尼僧、尼和尚为尼姑。依据律制,和尚之尊称原本限于僧,到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域佛图澄来洛阳,深受石勒、石虎敬重,号曰大和尚,这是国王公卿称僧人为和尚之始。唐代有鉴真大和尚、不空大和尚的尊称,是指传戒和传法和尚。汉地佛教丛林(僧团)里的职称有严格规定,全寺僧人称这个大僧团的住持一人为和尚,其余僧人则不能称和尚。和尚任期已满,则称退居和尚,俗称老和尚。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悠久,和尚一词深入民间,一般俗人不知佛教内部的称呼,凡见僧人都一律称作和尚,按其年龄大小称小和尚、大和尚和老和尚。有些乡村地方知其俗姓者,甚至冠以俗姓称某和尚等,这是极不妥当的。(无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