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天台 拼音:tiān tái
1.神话中的仙境。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又不是瀛州方丈接蓬莱,远上天台。」
2.县名。参见「天台县」条。
3.山名。在今浙江省境内。参见「天台山」条。
2.县名。参见「天台县」条。
3.山名。在今浙江省境内。参见「天台山」条。
《國語辭典》:天台(天臺) 拼音:tiān tái
楼房顶层露天的楼台。如:「夏夜里,大家喜欢在天台上乘凉。」
《國語辭典》:三台(三臺) 拼音:sān tái
1.汉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总称为「三台」。《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坐召三台,专制朝政。」
2.古时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为「三台」。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四。台第六。叙事》:「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3.星座名。分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各两星相比而斜上,有如天子至臣民的阶级一样。参见「泰阶」条。
2.古时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为「三台」。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四。台第六。叙事》:「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3.星座名。分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各两星相比而斜上,有如天子至臣民的阶级一样。参见「泰阶」条。
《國語辭典》:三台(三臺) 拼音:sān tái
1.汉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总称为「三台」。《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坐召三台,专制朝政。」
2.古时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为「三台」。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四。台第六。叙事》:「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3.星座名。分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各两星相比而斜上,有如天子至臣民的阶级一样。参见「泰阶」条。
2.古时天子有灵台、时台、囿台,合称为「三台」。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四。台第六。叙事》:「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3.星座名。分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各两星相比而斜上,有如天子至臣民的阶级一样。参见「泰阶」条。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漢語大詞典》:中台(中臺)
(1).内台。古代天子会诸侯时,为诸侯所设的台。分内外台,内台比外台尊贵。《逸周书·王会》:“中臺之外,其左泰士,臺右弥士。” 朱右曾 校释:“中臺即内臺,其外则下等也。”
(2).即尚书省。 秦 汉 时尚书称中台,谒者称外台,御史称宪台,合称三台。 魏 晋 宋 齐 并称尚书台, 梁 陈 后魏 北齐 隋 则称尚书省。 唐 时曾更名中台,后又改为尚书省。参阅《初学记·尚书令》。《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故遣中臺近官迎致犒赐,以旌茂功,以慰劬劳。”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宋 苏舜卿 《杜公让官表》:“寻被峻命,入官中臺。”
(3).旧时演戏,例由次要演员先演开场戏,而后才由主要演员演出正本戏,称为中台。《红楼梦》第七一回:“直到歇了中臺, 贾母 方进来歇息。”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 唐 白居易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云云寄献以抒下情》诗:“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详“ 三台 ”。
(2). 汉 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后汉书·郎顗传》:“白虹贯日,以甲乙见者,则谴在中台……宜黜司徒,以应天意。”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韦昭达墓志铭》:“属上将之韜光,逢中台之掩曜。” 唐 王维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四折:“又不是相府中台,御史西臺,打的你肉绽也那皮开。”
(2).即尚书省。 秦 汉 时尚书称中台,谒者称外台,御史称宪台,合称三台。 魏 晋 宋 齐 并称尚书台, 梁 陈 后魏 北齐 隋 则称尚书省。 唐 时曾更名中台,后又改为尚书省。参阅《初学记·尚书令》。《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故遣中臺近官迎致犒赐,以旌茂功,以慰劬劳。” 唐 韩愈 《赠刑部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徵入中臺作侍郎。” 宋 苏舜卿 《杜公让官表》:“寻被峻命,入官中臺。”
(3).旧时演戏,例由次要演员先演开场戏,而后才由主要演员演出正本戏,称为中台。《红楼梦》第七一回:“直到歇了中臺, 贾母 方进来歇息。”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 唐 白居易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云云寄献以抒下情》诗:“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详“ 三台 ”。
(2). 汉 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后汉书·郎顗传》:“白虹贯日,以甲乙见者,则谴在中台……宜黜司徒,以应天意。”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韦昭达墓志铭》:“属上将之韜光,逢中台之掩曜。” 唐 王维 《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 元 李直夫 《虎头牌》第四折:“又不是相府中台,御史西臺,打的你肉绽也那皮开。”
《國語辭典》:天官 拼音:tiān guān
1.职官名。周代官制,以天官冢宰居首,总理治国大事,统御众官。《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又唐代曾改吏部为天官,故亦用来称呼吏部尚书。《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原来唐时天官谪贬甚是消条,亲眷避忌,不十分肯与往来的。」
2.百官、众官。《文选。班固。东都赋》:「天官景从,寝威盛容。」
3.天上神仙居官者。《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只见班部丛中闪出四位金冠朱黻的天官,各各手捧文册一卷。」
4.天文、天象。《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唐。司马贞。索隐:「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瑗因留游学,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
5.耳、鼻、口、目、形体等和外界相接触的感觉器官。《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2.百官、众官。《文选。班固。东都赋》:「天官景从,寝威盛容。」
3.天上神仙居官者。《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只见班部丛中闪出四位金冠朱黻的天官,各各手捧文册一卷。」
4.天文、天象。《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唐。司马贞。索隐:「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瑗因留游学,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
5.耳、鼻、口、目、形体等和外界相接触的感觉器官。《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漢語大詞典》:九转(九轉)
(1).九次提炼。道教谓丹的炼制有一至九转之别,而以九转为贵。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元 无名氏 《货郎担》第四折:“恰便似九转飞芒, 老君 炼丹。”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九:“盖仙人以万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转成此渥丹耳。”
(2).指九转丹或其炼制秘诀。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寻玉尘於万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转难传。” 宋 苏辙 《唐修撰义问挽词》之一:“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镜花缘》第六回:“此草生於开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当于从三品。《南史·刘亨之传》:“ 亨之 出为 南郡 太守,帝谓尚书令 何敬容 曰:‘ 荆州 长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转。’”《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4).九次迁官。《宋史·王安石传》:“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 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 观文殿 大学士知 江寧府 ,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按 宋 制,礼部侍郎须九次转官始至吏部尚书。 王安石 由礼部侍郎迳转吏部尚书,故云“超九转”。参阅《宋史·职官志九》。
(5).反复诵读。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载习兵书,九转能成诵。”
(6).反复翻转。《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时,心中就有千思万虑,肠回九转。”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元洪 数月以来,踌躇再四,受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
(2).指九转丹或其炼制秘诀。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寻玉尘於万里,守金灶於千年。三尸可度,九转难传。” 宋 苏辙 《唐修撰义问挽词》之一:“九转今犹在,参同岂妄传。”《镜花缘》第六回:“此草生於开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转之妙,洵为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当于从三品。《南史·刘亨之传》:“ 亨之 出为 南郡 太守,帝谓尚书令 何敬容 曰:‘ 荆州 长史、 南郡 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 亨之 便是九转。’”《旧唐书·职官志二》:“凡勋:十有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
(4).九次迁官。《宋史·王安石传》:“ 慈圣 、 宣仁 二太后流涕谓帝曰:‘ 安石 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 观文殿 大学士知 江寧府 ,自礼部侍郎超九转为吏部尚书。”按 宋 制,礼部侍郎须九次转官始至吏部尚书。 王安石 由礼部侍郎迳转吏部尚书,故云“超九转”。参阅《宋史·职官志九》。
(5).反复诵读。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载习兵书,九转能成诵。”
(6).反复翻转。《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时,心中就有千思万虑,肠回九转。”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四回:“ 元洪 数月以来,踌躇再四,受功忧乱,五内交萦,回肠九转,忧心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