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分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下一页
珠颗用对功德多少
少见多怪
灭识多少
常少不可得
施多得福少
施少得福多
施少得福少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恃怙年少
少病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少欲觉
少字摄多义
佛类词典(续上)
万行少善珠颗用对功德多少
少见多怪
灭识多少
常少不可得
施多得福少
施少得福多
施少得福少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恃怙年少
少病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少欲觉
少字摄多义
万行少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念佛所摄之善根福德无量,尔馀之万行,少善根少福德也。
(术语)谓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念佛所摄之善根福德无量,尔馀之万行,少善根少福德也。
珠颗用对功德多少
【佛学大辞典】
(杂语)此中一分者为念一遍之一功德,一倍者,为念一遍之二功德,即逐数倍增也。又此用材之中,总有二十馀种。独陀罗尼集经以水精为第一最胜,其馀经轨皆以菩提子为第一最胜。
(杂语)此中一分者为念一遍之一功德,一倍者,为念一遍之二功德,即逐数倍增也。又此用材之中,总有二十馀种。独陀罗尼集经以水精为第一最胜,其馀经轨皆以菩提子为第一最胜。
少见多怪
【俗语佛源】
见识不广的人见到新鲜的事物,就以为怪诞,不可信,俗语谓之「少见多怪」。源于中国第一篇佛学论文,汉末牟融的《理惑论》。当时佛教传入未久,有人问: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恐怕只是说得好听,未必是事实吧?牟子用了一句俗谚回答:「少所见,多所怪,睹驼(骆驼)言马肿背。」意思是说少见多怪的人第一次看见骆驼,就说是背肿的马。如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钟十六以妇六月产即云不贞,可谓少见多怪矣。」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在少见多怪的原始社会里,有了这么一个奇迹,那轰动一时,就可想而知了。」后亦作「所见少则所怪多」。如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云物各自有种,况乎难知之事哉!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又如清·程趾祥《此中人语》卷三:「三足癞蟆;可知天地之大,无所不有,人但少所见、多所怪尔。」(李明权)
见识不广的人见到新鲜的事物,就以为怪诞,不可信,俗语谓之「少见多怪」。源于中国第一篇佛学论文,汉末牟融的《理惑论》。当时佛教传入未久,有人问:说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恐怕只是说得好听,未必是事实吧?牟子用了一句俗谚回答:「少所见,多所怪,睹驼(骆驼)言马肿背。」意思是说少见多怪的人第一次看见骆驼,就说是背肿的马。如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钟十六以妇六月产即云不贞,可谓少见多怪矣。」又如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在少见多怪的原始社会里,有了这么一个奇迹,那轰动一时,就可想而知了。」后亦作「所见少则所怪多」。如晋·葛洪《抱朴子·论仙》:「云物各自有种,况乎难知之事哉!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又如清·程趾祥《此中人语》卷三:「三足癞蟆;可知天地之大,无所不有,人但少所见、多所怪尔。」(李明权)
灭识多少
【三藏法数】
谓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已,兼能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而诸邪见则未能尽断,故云灭识多少也。(第六识即意识,第七识即传送识,又云执我识。染分者,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惑也。)
谓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已,兼能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而诸邪见则未能尽断,故云灭识多少也。(第六识即意识,第七识即传送识,又云执我识。染分者,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惑也。)
常少不可得
【三藏法数】
谓年幼之时,发黑齿白,形貌光泽,众人瞻戴,莫不爱敬;一旦老耄,头白齿落,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
谓年幼之时,发黑齿白,形貌光泽,众人瞻戴,莫不爱敬;一旦老耄,头白齿落,短气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者,终不可得。
施多得福少
【三藏法数】
谓饮酒歌舞等事,费用极多,而无福报,是名施多得福少。
谓饮酒歌舞等事,费用极多,而无福报,是名施多得福少。
施少得福多
【三藏法数】
谓能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彼人受已,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弥大,是名施少得福多。
谓能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彼人受已,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弥大,是名施少得福多。
施少得福少
【三藏法数】
谓以悭贪恶意施邪见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是名施少得福少。
谓以悭贪恶意施邪见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是名施少得福少。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三藏法数】
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计功多少者,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工用甚多。量彼来处者,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恃怙年少
【三藏法数】
谓人倚赖年少血气刚强,随情任意,恣作非为,而不顾衰老之逼身也。
谓人倚赖年少血气刚强,随情任意,恣作非为,而不顾衰老之逼身也。
少病
【三藏法数】
少病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病苦不侵,身得安乐也。
少病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病苦不侵,身得安乐也。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三藏法数】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无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华;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无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华;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三藏法数】
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心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心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少欲觉
【三藏法数】
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
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
少字摄多义
【三藏法数】
谓于一字中包摄多义也。如圆觉经,长行文中,佛为普眼菩萨说四大和合,各离之相,文义甚长,至于重颂,则以四句,收摄多义。偈云: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等是也。(长行者,经之散文;重颂者,经之偈文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谓于一字中包摄多义也。如圆觉经,长行文中,佛为普眼菩萨说四大和合,各离之相,文义甚长,至于重颂,则以四句,收摄多义。偈云: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等是也。(长行者,经之散文;重颂者,经之偈文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