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少年  拼音:shào nián
1.年轻。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八:「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少年夫妻却也过的恩爱,只是看了许多光景,心下好生不然,时常偷掩泪流。」
2.年轻的男子。三国魏。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横头坐著一个少年,白净面皮,微微几根胡子,眼张失落,在船上两边看女人。」
《漢語大詞典》:少年场(少年場)
年轻人聚会的场所。《汉书·酷吏传·尹赏》:“ 长安 中歌之曰:‘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 北周 庾信 《结客少年场行》:“结客少年场,春风满路香。” 唐 白居易 《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鬱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李光 《友人刘竞生续学保定诗以送之》:“道路艰难阻且长,探丸击剑少年场。”
《漢語大詞典》:少年子
(1).古称青年人。 唐 蒋蕴 《赠郑氏妹》诗:“能弹箜篌弄纤指,愁杀门前少年子。”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三六:“顾谓少年子,聆我尔汝篇。”
(2).乐府杂曲歌辞名。 南朝 齐 王融 和 唐 李白 等均作有《少年子》
《国语辞典》:少年人  拼音:shào nián rén
年纪轻的人。《老残游记》第二回:「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文明小史》第二六回:「济川听了这番惊动的话,由不得泪下交颐,这是少年人天真未凿,所以还有良心。」
《国语辞典》:少年郎  拼音:shào nián láng
称呼年轻的男子。
《漢語大詞典》:少年行
乐府杂曲歌辞名。本为《结客少年场行》, 南朝 宋 鲍照 、 北周 庾信 皆有作,多咏少年轻生重义、任侠游乐之事。后多作《少年行》,或冠以地名,如《长安少年行》《邯郸少年行》等。
《漢語大詞典》:恶少年(惡少年)
恶少。史记·大宛列传:“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 宛 。”汉书·昭帝纪:“发三辅及郡国恶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 辽东 。” 颜师古 注:“恶少年谓无赖子弟也。” 唐 杜甫 《驱竖子摘苍耳》诗之三:“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三日前有好几个恶少年挟了几个上厅有名粉头,税了此房吃酒赌钱。” 清 赵翼 《子才过访草堂》诗:“髭鬚虽已白,狂过恶少年。”
分類:恶少
《国语辞典》:老少年  拼音:lǎo shào nián
1.具有老人态度的年轻人。如:「这个老少年处事圆融、应对得体,难怪获得上司的赏识。」
2.雁来红的别名。参见「雁来红」条。
《漢語大詞典》:中国少年儿童队
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前身。成立于1949年。
《漢語大詞典》:中国少年报
周报。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报。前身是1949年9月创办的《中国儿童》(曾改名《中国少年儿童》),1951年11月改现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办。在北京出版。以高小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读者对象。
《漢語大詞典》:长安少年(長安少年)
旧指都城里豪奢轻狂的贵家子弟。 明 宋濂 《〈杏庭摘稿〉序》:“ 燕 姬 越 女,巧自衒鬻於春风之前,冀 长安 少年,为之一顾。”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大钟寺》:“游人坌集,士女如云, 长安 少年多驰骤车马以为乐。”
《国语辞典》:少年法庭  拼音:shào nián fǎ tíng
专门调查及审理少年保护事件与审理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庭。
《国语辞典》:少年犯罪  拼音:shào nián fàn zuì
指十二岁以上十八岁未满之人,触犯刑罚法律之行为。
《国语辞典》:少年才俊  拼音:shào nián cái jùn
杰出的年轻人。《儒林外史》第七回:「似这少年才俊,不枉了老师一番栽培。此后用心读书,颇可上进。」
《国语辞典》:青少年问题(青少年问题)  拼音:qīng shào nián wèn tí
年龄在十二至十八岁间的男女,常在生理、心理方面发生困扰,若调适不良,即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而影响社会安全及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