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丹唇(丹脣)  拼音:dān chún
红唇。三国魏。曹植 洛神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晋。成公绥啸赋〉:「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
分類:红唇少年
《漢語大詞典》:童行
旧指出家入寺观尚未取得度牒的少年。宋史·食货志上六:“遗弃小儿,雇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忽有一人跃出,緇布衣,若僧寺童行状。”
《漢語大詞典》:夙龄(夙齡)
(1).少年;早年。 南朝 梁 沈约 《早发定山》诗:“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唐 骆宾王 《灵隐寺》诗:“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清 汪琬 《游邓尉山遇徐生》诗:“夙龄睠名山,抗志事游衍。”
(2).婉指早亡。后汉书·济阴悼王长传赞:“三藩夙龄, 党 惟荒忒。” 李贤 注:“谓 千乘 、 淮阳 、 济阴 并早殁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望 新臺 於 河 上,感二子於夙龄,诗人乘舟,诚可悲矣。”
分類:少年早年
《國語辭典》:绮年(綺年)  拼音:qǐ nián
年少之时。《文苑英华。卷六九九。北周。宇文逌。庾信集序》:「绮年而播华誉,龆岁而有俊名。」也作「绮岁」。
分類:少年
《國語辭典》:小的  拼音:xiǎo de
1.幼小的孩子。元。关汉卿《五侯宴。楔子》:「一个妇人,怀里抱著个小孩儿,我问他声咱,兀那嫂嫂,你为何抱著这小的在此啼哭,可是为何那?」也作「小底」。
2.平民对官员或仆役对主人的自称。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张千云:『禀爷,真个通神!是有一眼井,小的下去,打捞出这个口袋来。』」也作「小底」。
3.对仆役的泛称。元。吴昌龄《张天师。楔子》:「净云:『老哥不知,但是我家的小的每,都是生药名!』」也作「小底」。
《國語辭典》:小哥  拼音:xiǎo gē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小哥,这里敢是李孔目宅上么?」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小哥,据你风流浪子,聪明俊俏,怎生出家者?」
《漢語大詞典》:猘子
(1).小疯狗。喻凶暴之徒。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 郁 ( 高郁 )谓所亲曰:‘亟营 西山 ,吾将归老。猘子渐大,能咋人矣。’ 希声 闻之,益怒。” 宋 苏轼 《答钱济明书》之二:“闻 鲁直 、 无咎 辈皆起,而公独为猘子所啮,尚栖迟田间。” 宋 陆游 《醉歌》:“小胡逋诛六十载,狺狺猘子势已穷。” 清 孙枝蔚 《哭李岸翁叔则》诗之三:“一官寧足道,为贫良可哀。如何遭猘子,中路吠君回。”
(2).喻勇猛的少年。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四:“ 白 ( 白居易 )为 河南 尹, 李 ( 李林宗 )为 河阳 令。道上相遇,尹乃乘马,令则肩舆,似乖趋事之礼。尝谓 乐天 为囁嚅翁,闻者皆笑…… 白 曰:‘ 李直木 ,吾之猘子也,其锋不可当!’”参见“ 猘儿 ”。
《國語辭典》:猘儿(猘兒)  拼音:zhì ér
威猛的少年。《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句下南朝宋。裴松之。注:「吴历曰:『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儿难与争锋也。』」
《漢語大詞典》:弱齿(弱齒)
少年;年少。宋书·范泰传:“ 扬乌 豫《玄》,实在弱齿;五十学,乃无大过。” 清 曾国藩 《江宁府学记》:“先王之制礼也,人人纳于轨范之中,自其弱齿,已立制防。”
分類:少年年少
《漢語大詞典》:婴年(嬰年)
少年;儿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梧桐》:“此予婴年著作,因説梧桐,偶而记及,不则竟忘之矣。” 鲁迅 《〈集外集〉序言》:“出屁股、衔手指的照相,当然是惹人发笑的,但自有婴年的天真,决非少年以至老年所能有。”
分類:少年儿时
《漢語大詞典》:丱发(丱髮)
(1).童发。 南朝 梁简文帝 《舞赋》:“丱髮初筓,参差俱集。”
(2).指少年。 唐 李绅 《过梅里》诗之一:“丱髮此淹留,垂丝匪閒旷。” 清 王文治 《偕全公魁使琉球》诗:“丱髮也须千万值,綺年多是十三餘。”
分類:少年
《漢語大詞典》:眇年
幼年;少年。隋书·高祖纪上:“及天崩地坼,先帝升遐,朕以眇年,奄经荼毒,亲受顾命,保乂皇家。”
分類:幼年少年
《国语辞典》:纨绮年(纨绮年)  拼音:wán qǐ nián
少年。《隋书。卷五七。卢思道传》:「纨绮之年,伏膺教义。」
分类:少年
《國語辭典》:大中人  拼音:dà zhōng rén
指体型接近成人的少年。
《國語辭典》:龙驹凤雏(龍駒鳳雛)  拼音:lóng jū fèng chú
驹,小马。雏,幼鸟。龙驹凤雏比喻年幼而聪慧的人。《红楼梦》第一五回:「令郎真乃龙驹凤雏。」
《漢語大詞典》:生子
(1).刚成人的少年。《书·召诰》:“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 孔 传:“言王新即政,始服行教化,当如子之初生,习为善则善矣。”按,古以十五岁的少年为“生子”。参阅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2).生育幼子;生儿子。《诗·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唐 杜甫 《杜鹃》诗:“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