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王琨 朝代:

人物简介

全晋文·卷二十
琨,导孙,袭导爵始兴郡公,长平末为仪曹郎,后为丹杨尹,卒赠太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6—339 【介绍】: 东晋琅邪临沂人,字茂弘。袭爵即丘子。拜东阁祭酒。司马睿(元帝)为琅邪王时,迁安东司马。参预军谋密策。劝睿移镇建康。洛阳倾覆,联合南北士族拥睿称帝。导任丞相。号为“仲父”。后堂兄王敦握重兵,镇长江上游,族人多居要职,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明帝立,受遗诏辅政。迁司徒,封始兴郡公。成帝即位,与庾亮共辅幼主。成帝咸和二年,苏峻反,晋师败绩,入宫侍帝。峻敬导,未加害。及峻平,官至丞相。卒谥文献。
全晋文·卷十九
导字茂弘,敦从弟,袭祖览爵即丘子。元康末司空刘寔引为东阁祭酒,寻参东海王越军事。元帝镇下邳,请为安东司马。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寻拜宁远将军。加振威将军、悯帝即位,徵为吏部郎,不就。晋国建,以为丞相军咨祭酒,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及称尊号,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进侍中司空假节,领中书监,寻代贺循领太子太傅,加尚书令。明帝即位,迁司徒,封始兴郡公,进太保。成帝时进太傅拜丞相。咸和五年卒,年六十四,谥曰文献。有集十一卷。
阴遵和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武威姑臧人。名或作导和,小名虎头。阴仲达侄,好音律,尚武事。初为孝文帝挽郎,拜奉朝请。善事人,得元怀、元悦信爱,取为诸王常侍,参军,郎中令。迁豫州都督,镇悬瓠。孝庄末行豫州刺史,为元崇礼所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京兆人。史失其氏。十岁出家。其师授以观世音经。导曰。此经几卷。曰止一卷。导曰。经言尔时无尽意。则知前更有。师大惊异之。授以法华经。于是悟解通达。老师夙学。多敬畏之。年十八。僧睿见而叹曰。君当作万僧法主。厚自爱。姚兴闻其名。诣之与语。载同辇而还。学者荣之。罗什所译。多与参校。著成实三论疏义。并空有二谛论。多所发明。宋高祖平关中。得导而喜。还建邺。指桂阳公义真。谓导曰。儿年幼留镇。藉公辅之。义真后为虏所逼。导果能营救。虏解围去。高祖闻而嘉之。建东山寺于寿春。以居焉。会魏灭教。北方避难而投之者。皆给衣食。故旧乡曲之死者。为设会行香。流涕哀恸。孝武即位。诏住建邺中兴寺。帝郊迎。法道大振。每讲维摩于瓦棺寺。帝临幸。公卿毕集。久之辞还寿春殁。寿九十六。时有僧音僧威。亦有卓行。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导。京兆人。十岁出家从师受业。师以观世音经授之。读竟咨师。此经有几卷。师欲试之。乃言。止有此耳。导曰。初云尔时无尽意。故知尔前已应有事。师大悦之。授以法华一部。于是昼夜看寻粗解文义。贫无油烛常采薪自照。至年十八博读转多。气干雄勇神机秀发。形止方雅举动无忤。僧睿见而奇之。问曰。君于佛法且欲何愿。导曰。且愿为法师作都讲。睿曰。君方当为万人法主。岂肯对扬小师乎。迄受具戒识洽愈深。禅律经论达自心抱。姚兴钦其德业。友而爱焉。入寺相造。乃同辇还宫。及什公译出经论。并参议详定。导既素有风神。又值关中盛集。于是谋猷众典博采真俗。乃著成实三论义疏及空有二谛论等。后宋高祖西伐长安。擒获伪主荡清关内。既素籍导名。乃要与相见。谓导曰。相望久矣。何其流滞殊俗。答云。明公荡一九有鸣銮河洛。此时相见不亦善乎。高祖旋旆东归留子桂阳公义真镇关中。临别谓导曰。儿年小留镇。愿法师时能顾怀。义真后为西虏勃勃赫连所逼。出自关南中途扰败。丑虏乘凶追骑将及。导率弟子数百人遏于中路。谓追骑曰。刘公以此子见托贫道。今当以死送之。会不可得不烦相追。群𡨥骇其神气。遂回锋而反。义真走窜于草。会其中兵段宏。卒以获免。盖由导之力也。高祖感之。因令子侄内外师焉。后立寺于寿春。即东山寺也。常讲说经论。受业千有馀人。会虏俄灭佛法。沙门避难投之者数百。悉给衣食。其有死于虏者。皆设会行香。为之流涕哀恸。至孝武帝升位。遣使徵请。导翻然应诏。止于京师中兴寺。銮舆降跸躬出候迎。导以孝建之初三纲更始。感事怀惜。悲不自胜。帝亦哽咽良久。即敕于瓦官寺开讲维摩。帝亲临幸公卿必集。导登高座曰。昔王宫托生双树现灭。自尔以来岁逾千载。淳源永谢浇风不追。给苑丘墟鹿园芜秽。九十五种以趣下为升高。三界群生以火宅为净国。岂知上圣流涕大士栖惶者哉。因潜然泫泪。四众为之改容。又谓帝曰。护法弘道莫先帝王。陛下若能运四等心矜危劝善。则此沙石瓦砾便为自在天宫。帝称善久之。坐者咸悦。后辞还寿春卒于石涧。春秋九十有六。时有沙门僧因。亦当世名匠。与导相次。或问因云。法师与导公孰愈。答云。吾与僧导同师什公。准之孔门则导公入室吾可升堂。导有弟子僧威僧音等。并善成实。
薛和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东汾阴人,字导穆。薛聪弟。初任大将军府行参军,累迁谏议大夫。宣武帝永平四年,山胡刘龙驹为乱,和奉命讨平之。行正平、颍川二郡事,除通直散骑常侍,破梁将张齐军于晋寿。孝明帝时除左将军、南青州刺史。卒于州。
宇文导 朝代:西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2—555 【介绍】: 西魏代郡武川人,鲜卑族,字菩萨。宇文颢子。初在葛荣军中。后从宇文泰入关。从击侯莫陈悦,斩之,以功封饶阳县侯。尝大破高欢,平赵青雀等起事,以功封章武郡公。累官秦州刺史,大将军、大都督、十五州诸军事。卒谥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姚氏。本居吴兴。其先有官歙者。因家焉。幼不群。隋季丧乱。遂失怙恃。出家。专务戒检。贞观初。诏僧能以善化民者。长吏简拔以闻。时导方隶业陈州。有司遽以应诏。而意殊不乐也。乃叹曰。区区以名贯拘滞一方。是岂弘济之道哉。俄访烁砺二师。餐禀玄奥。覆述纵达。义侣莫不推挹焉。善断决。诸寺有憾结。辄诣导求直。导则一言判释之。使皆惬伏去。龙朔二年。诏住东都天宫寺。麟德元年。诏有司备仪仗。奉迎洛州所铸老子像。安置邙山宫。于是长吏韩孝威。欲因此以役僧尼。尽勒部属。二十二县庵寺。听期会。导出众。谓孝威曰。佛道二门。由来天绝。今见使令。义同困辱。既无别敕。不敢奉命。孝威怒曰。道人拒国命耶。遽斥皂隶。褫导袈裟。导曰。袈裟敕度服。非敕不敢妄自脱去。是犹非敕不敢送道像也。无敕而使送道像。又妄脱袈裟。则拒国命者。其谁欤。孝威怒挥导令出。导独挺身立。僧尼群往从之。聚拥庭下不散。孝威曰。道人反耶。时六曹皆在。导即呼以语之曰。长吏召集僧尼唱反。此则长吏反尔。僧尼未尝反。诬枉如此。要当诉之御史。乃一时崩奔以出。孝威大惧。降阶折节谢罪乃止。时朝廷将简试度僧。大集诸德议。诏太官赐斋食进。日过中矣。众竞取以啖。导曰。诸大德并佛法遗寄。天下楷模。非时之食。对俗而啖。公违律制。现法灭缘。可怜哉。众咸惭愧。导因索水清漱悲慨。欲遂取灭。道俗苦劝。而后旋以饼饵馈之。其不食已一月。今年六十馀。尚无恙。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明律下之馀
释明导。姓姚氏。本吴兴人。因官歙州遂家于彼。幼叶雅调与众不群。隋末丧乱二亲崩殁。发心出家意存护法。所在寻逐弥勒戒检。以贞观初行达陈州。逢敕简僧唯留世。导以德声久被。遂应斯举。虽蒙荣闻意所遗之。乃叹曰。出家弘济务存许道。岂以名贯拘滞一方。乃翻然远征弃掷寺宇。至烁砺二师座下。餐禀幽奥。未盈凉暑声闻超挺。因令覆述纵达无遗学门义侣莫不推挹。自诸寺结憾讼及道俗牵连不决。皆请通之。及导面往吐言惬伏。皆叹其善达无诤权。导不思之力也。龙朔二年。道行夙彰。奉敕别住东都天宫寺。麟德元年。今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仍令洛下文物备列。时长史韩孝威。妄托天威。黄巾扇惑私嘱僧尼。普令同送。威遂勒州部二十二县。五众通集洛州。各事幢幡剋日齐举。导出众对曰。佛道二门由来天绝。邪正位殊本自硕异。如何合杂雷同将引。既无别敕不敢闻命。威大怒曰。是何道人辄拒国命。乃使人脱导袈裟。将行禁劾。导曰。袈裟敕度所著。非敕不可妄除。无敕令僧送道。所以不违国命。威怒曰。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导即挺身独立。预是僧尼同时总往导所。威怒曰。道人欲反。导应声语六曹官人曰。长吏总召僧尼唱反。此则长吏自反。众僧不反。须告御史导等一时崩出。威大忙惧降阶屈节。惭谢而止。以斯抗禦季代少之。因僧大集简试度人。天宫饷食过中乃至。僧有不量时景者。取而进啖。导曰。诸大德并佛法遗寄。天下楷模。非时之食对俗而啖。公违法律现法灭缘。冒罔圣凡一至于此。众并愧之。因索水清漱月馀不食。悲慨正法凋沦相及。道俗苦劝方乃进饼。以斯量之。故以护法之士不顾形有者。代有人焉。今年六十馀。东夏英髦一期咸集导于清众有高称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姚。吴兴人。幼叶雅调。与众不群。隋末丧乱。二亲崩殁。发心出家。意存护法。所在寻逐。弥勒戒检。以贞观初。行达陈州。逢敕简僧。唯留一导。以德声久被。遂应斯举。虽蒙荣闻。意所遗之。乃叹曰。出家弘济。岂滞一方。乃翻然远征。弃掷寺宇。至烁砺二师座下。餐禀幽奥。未盈凉暑。声闻超挺。因令覆述。纵达无遗。学门义侣。莫不推挹。龙朔二年。道行夙彰。奉敕别住东都天宫寺。麟德元年。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仍令洛下文物备列。时长吏韩孝威。妄托天威。黄巾扇惑。私嘱僧尼。普令同送。威遂勒州部二十二县五众通集洛州。各事幢幡。尅日齐举。导出众对曰。佛道二门。由来天绝。邪正位殊。本自硕异。如何合杂雷同。将引既无别敕。不敢闻命。威大怒曰。是何道人。辄拒国命。乃使人脱导袈裟。将行禁劾。导曰。袈裟敕度所著。非敕不可妄除。无敕令僧送道。所以不违国命。威怒曰。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导即挺身独立。预是僧尼同时总往导所。威怒曰。道人欲反。导应声语六曹官人曰。长吏总召僧尼。唱反此则。长吏自反。众僧不反。须告御史。导等一时崩出。威大忙惧。降阶屈节。惭谢而止。因僧大集。检试度人。天宫饷食。过中乃至。僧有不量时景者。取而进啖。导曰。诸大德并佛法遗寄。天下楷模。非时之食。对俗而啖。公违法律。现法灭缘。冒妄圣凡。一至于此。众并愧之。因索水清漱。月馀不食。悲慨正法凋沦相及。道俗苦劝。方乃进饼。年六十馀。东夏英髦。一期咸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3—681 【介绍】: 唐僧。淄州临淄人,俗姓朱。幼于密州出家。受戒后,专修净大法门。曾至庐山观慧远遗迹。太宗贞观十五年,赴并州石壁山玄中寺,从道绰受《观无量寿经》义。十九年,赴长安,住实际寺,盛弘念佛法门。高宗时,奉敕于洛阳龙门督工建大卢舍那佛像,并建奉先寺。著有《观无量寿经疏》、《净土法事赞》等。后世尊为净土三祖或二祖。
藉通开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之名目。借通教开导别圆之机也。三通中第三种之机类也。(参见:通教)
通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说万法当体即空无生无灭(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之理,为使二乘及钝根之菩萨得但空之證,使利根之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證而施设之三乘教也。不要断灭万法,说万法当体为因缘生,而当体即为空无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义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当通含中。利根之菩萨,證此含中之中道而为别教圆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为此人。故以通教为大乘之初门。然而通者共通之义,有二义:一者三乘共学之义。藏教之三藏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所学各异,而此教之三乘,三乘共学谛缘度,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但以断见思之正使,兼侵害习气,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别,故名通。二者单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二种,钝根之菩萨与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萨,闻之而会不但空之义,遂闻后当体即空之说,而通于别圆二教所诠中道实相之理,为别教圆教之人。如此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故名通教也。此二义中,佛之通教本意为使利根之菩萨,得通后之益也。四教仪曰:「通前藏教,通后圆教,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佛学常见辞汇】
共通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虽然人人不同,但是却有许多共通的特性,诸如通观无生,同證无学,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称通教。
【三藏法数】
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證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
十种善法──海导师喻菩萨十种善法
【三藏法数】
(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大海浩瀚无边,须凭人导引,乃能顺济。然诸商众,自非一心敬信其言,随所指示,则何以获安隐而致利益哉?菩萨于生死大海,作大导师,令诸有情,皆得远离险难恶趣,證入真空涅槃,故以海导师为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得他信许〕,菩萨于一切善法悉能了悟,精进勤修,为诸佛、缘觉、声闻及诸弟子信顺许可;如海导师,乃得国王宰辅,及一切人民悉皆信许。
〔二、为他所敬〕,菩萨以道行具足,乃得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天、人、龙、鬼、夜叉、乾闼婆等,恭敬供养;如海导师,得国王宰辅一切人民恭敬供养。(梵语夜叉,华言勇健。梵语乾闼婆,华言香阴。)
〔三、善作指引〕,菩萨能于生死险难之中,为诸有情,方便指示引导,令出一切烦恼恶道,悉获安隐;如海导师,能于险难之中,为作指引,令其安隐。
〔四、为他依止〕,菩萨善巧方便,能为天人及诸外道而作依止,令其得出生死大海,险难恶道;如海导师,为诸商众、孤露困苦之人而作依止,令于险难之中,有所恃赖也。
〔五、能为济命〕,菩萨能为耽著生死诸有情类,设以方便,令其发起菩提之心,续延智慧之命;如海导师,能为世间人众,凡有所须,皆悉供给,以济其命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六、善备资粮〕,菩萨善备福智诸行资粮,欲摄受广多有情,发菩提心,积集善行,出离生死恶道,悉到一切智城;如海导师,善备资粮,令诸商众,出离险恶道路,到彼城邑,得安隐也。
〔七、富有财宝〕,菩萨欲止一切智城,故广集诸佛无上最胜法宝之行,令诸有情,随愿咸获得大饶富;如海导师,随所止处,富有财宝资生缘具等物,凡所匮乏,悉能周赡也。
〔八、希取无足〕,菩萨于圣法财,广能积集,希求进取,心不自足;如海导师,于一切财宝,常生希取之心,而未尝自满足也。
〔九、为作先导〕,菩萨于一切功德之法,善自增益,而能以诚实语,导引一切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如海导师,谙通水陆之路,能以软爱之语,摄受诸商人众,复能为之先导,凡所指示之处,无不获其利也。
〔十、善到一切智城〕,菩萨于一切法,无所不知,名到一切智城;智能破惑显理,城能防恶禦敌,故菩萨积集无量功德,具足殊胜力能,故得到一切智城;如海导师,具足力能,故得到彼城邑也。
记说示导
【三藏法数】
谓菩萨悯彼地狱之苦,而于众生念念记忆不忘而为说法,令诸众生藉此法力,从地狱出,生天人中,受诸快乐,是为记说示导。
导养身
【三藏法数】
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如是等诸识,于色声气味,若好若恶,皆能分别导引于身,就好避恶,令身增胜,是为导养身也。
诱导
【三藏法数】
谓如来说经,盖为蒙昧愚痴之人,难便开化,故以现世可获福报因缘等,劝诱引导,令其欢喜顺从,而生正信,是为诱导。
教导论
【三藏法数】
教,即教训。导,即导引。谓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教导于人,令其开悟真实之智。心未定者,令心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故名教导论。
为作先导
【三藏法数】
菩萨于一切功德之法,善自增益,而能以诚实语,导引一切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如海导师,谙通水陆之路,能以软爱之语,摄受诸商人众,复能为之先导,凡所指示之处,无不获其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