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教诫示导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示导之一。菩萨悯苦众生发慈悲喜舍之心说法教诫,以示导之也。见大般若经四百六十九、三藏法数十一。
【三藏法数】
谓菩萨悯彼地狱之苦,即发慈悲喜舍之心,说法教诫,令诸众生,藉此教诫,从地狱出,生天人中,受诸快乐,是为教诫示导。
教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而导之也。涅槃经二曰:「教导我等,令离四倒。」智度论三十五曰:「教导修善业。」
善导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光明寺善导,称光明寺和尚。闻河西道绰讲净土之观经,发心于念佛一门,悃笃精苦,头燃如拂。续至京师,激发道俗,专使愿求往生。三十馀年无别寝处,除洗浴外,曾不脱衣,举目不见女人,一切名利心不起念,写阿弥陀经,十万馀卷,所画净土之变相三百馀堵,尝称佛名,口出光明。高宗永隆二年登寺前之柳树,自投而死(或云误传自杀),高宗皇帝于寂后赐寺额云光明。所著有观经疏,往生礼赞,法事赞,观念法门,般舟赞。
开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开蒙而导之以佛道也。无量寿经下曰:「随器开导,授与经法。」
开导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前生之心王开路引导后生之心王心所也。唯识论三曰:「开导依者,谓有缘法为主,能作等无间缘。此于后生心心所法,开路引导名开导依。此但属心,非心所等。」
当来导师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弥勒菩萨。以其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界出世成道而化导众生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弥勒菩萨。
庆导师
【佛学大辞典】
(职位)庆赞法会之导师。
导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导引教化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如来导化各能宣布。」
导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导他也。唐高僧传(僧稠传)曰:「栋梁三宝,导引四民。」探玄记二曰:「或闇夜中导引众生。」
导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导人入佛道者。佛菩萨之通称。释氏要览上曰:「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法华经序品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法华经涌出品曰:「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又】法会之式,表白者谓之导师。观音忏法式,有导师,香华,自归之三职。僧史略曰:「导师之名而含二义:若法华经中商人白导师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导之师,此即表白也。」
【佛学常见辞汇】
引导大众进入佛道的人,是佛菩萨的通称。
【俗语佛源】
最早见于佛经,其本义是引路的人。如《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佛为让众生迷途知归,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 ,故称「大导师」。正如《佛报恩经·对治品》所说:「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中,常得安乐。」菩萨亦可称「大导师」。如《华严经》谓:「一切菩萨为大导师,引诸众生,入佛法门。」今通常指在学校中负责指导学生学习和教育的老师。如周尊攘《桂林寻梦》:「我的班导师就是从桂林来的。」也指思想、学术等方面的指导者。如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大家都不免要想做青年的新的导师,而诚实的愿意做一个『革命军导师』的,却是鲁迅。」(李明权)
劝导第一
【佛学大辞典】
(故事)劝发化导人,佛弟子中以优陀夷为第一。增一阿含三曰:「善能劝导,福度人民,所谓优陀夷比丘是。」
藉通开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之名目。借通教开导别圆之机也。三通中第三种之机类也。(参见:通教)
通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说万法当体即空无生无灭(当体即空无实生实灭)之理,为使二乘及钝根之菩萨得但空之證,使利根之菩萨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證而施设之三乘教也。不要断灭万法,说万法当体为因缘生,而当体即为空无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义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当通含中。利根之菩萨,證此含中之中道而为别教圆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为此人。故以通教为大乘之初门。然而通者共通之义,有二义:一者三乘共学之义。藏教之三藏四谛,十二因缘,六度,所学各异,而此教之三乘,三乘共学谛缘度,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但以断见思之正使,兼侵害习气,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别,故名通。二者单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通教之菩萨有利钝二种,钝根之菩萨与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萨,闻之而会不但空之义,遂闻后当体即空之说,而通于别圆二教所诠中道实相之理,为别教圆教之人。如此就菩萨有通前通后之义故名通教也。此二义中,佛之通教本意为使利根之菩萨,得通后之益也。四教仪曰:「通前藏教,通后圆教,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佛学常见辞汇】
共通的教法,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虽然人人不同,但是却有许多共通的特性,诸如通观无生,同證无学,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称通教。
【三藏法数】
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證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
十种善法──海导师喻菩萨十种善法
【三藏法数】
(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大海浩瀚无边,须凭人导引,乃能顺济。然诸商众,自非一心敬信其言,随所指示,则何以获安隐而致利益哉?菩萨于生死大海,作大导师,令诸有情,皆得远离险难恶趣,證入真空涅槃,故以海导师为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得他信许〕,菩萨于一切善法悉能了悟,精进勤修,为诸佛、缘觉、声闻及诸弟子信顺许可;如海导师,乃得国王宰辅,及一切人民悉皆信许。
〔二、为他所敬〕,菩萨以道行具足,乃得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天、人、龙、鬼、夜叉、乾闼婆等,恭敬供养;如海导师,得国王宰辅一切人民恭敬供养。(梵语夜叉,华言勇健。梵语乾闼婆,华言香阴。)
〔三、善作指引〕,菩萨能于生死险难之中,为诸有情,方便指示引导,令出一切烦恼恶道,悉获安隐;如海导师,能于险难之中,为作指引,令其安隐。
〔四、为他依止〕,菩萨善巧方便,能为天人及诸外道而作依止,令其得出生死大海,险难恶道;如海导师,为诸商众、孤露困苦之人而作依止,令于险难之中,有所恃赖也。
〔五、能为济命〕,菩萨能为耽著生死诸有情类,设以方便,令其发起菩提之心,续延智慧之命;如海导师,能为世间人众,凡有所须,皆悉供给,以济其命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六、善备资粮〕,菩萨善备福智诸行资粮,欲摄受广多有情,发菩提心,积集善行,出离生死恶道,悉到一切智城;如海导师,善备资粮,令诸商众,出离险恶道路,到彼城邑,得安隐也。
〔七、富有财宝〕,菩萨欲止一切智城,故广集诸佛无上最胜法宝之行,令诸有情,随愿咸获得大饶富;如海导师,随所止处,富有财宝资生缘具等物,凡所匮乏,悉能周赡也。
〔八、希取无足〕,菩萨于圣法财,广能积集,希求进取,心不自足;如海导师,于一切财宝,常生希取之心,而未尝自满足也。
〔九、为作先导〕,菩萨于一切功德之法,善自增益,而能以诚实语,导引一切有情,出离生死苦海,而登涅槃彼岸;如海导师,谙通水陆之路,能以软爱之语,摄受诸商人众,复能为之先导,凡所指示之处,无不获其利也。
〔十、善到一切智城〕,菩萨于一切法,无所不知,名到一切智城;智能破惑显理,城能防恶禦敌,故菩萨积集无量功德,具足殊胜力能,故得到一切智城;如海导师,具足力能,故得到彼城邑也。
记说示导
【三藏法数】
谓菩萨悯彼地狱之苦,而于众生念念记忆不忘而为说法,令诸众生藉此法力,从地狱出,生天人中,受诸快乐,是为记说示导。
导养身
【三藏法数】
导养者,导引资养也。谓眼能见安危之色,耳能闻美恶之声,鼻能嗅香臭之气,舌能尝甜苦之味,如是等诸识,于色声气味,若好若恶,皆能分别导引于身,就好避恶,令身增胜,是为导养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