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答 → 荅答”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谈对(談對)
谈论对答。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 晋
葛洪 《抱朴子·重言》:“或与闇见者较脣吻之胜负,为不识者吐清商之谈对。” 唐
李商隐 《杂纂》:“五谈对明敏。”
《漢語大詞典》:诡对(詭對)
用假话对答。 晋
桓温 :“进免 龚胜 亡身之祸,退无 薛方 诡对之讥。”
《宋书·顾琛传》:“旧武库仗祕不言多少,上既发问,追悔失言,及 琛 诡对,上甚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孝子》:“母喜,问:‘何药而灵效如此?’ 周 诡对之。”
《漢語大詞典》:阴喝(陰喝)
语塞不能对答。
《后汉书·窦宪传》:“ 宪 恃宫掖声埶,遂以贱直请夺 沁水公主 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 肃宗 驾出过园,指以问 宪 , 宪 阴喝不得对。” 李贤 注:“阴喝犹噎塞也。阴音於禁反,喝音一介反。”一说为暗中喝止。
《國語辭典》:对唱(對唱) 拼音:duì chàng
一种两人或两组歌唱者轮流交替、互相应答的唱法。
《漢語大詞典》:酬复(酬復)
应答,对答。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选押伴使》:“始 鉉 词锋如云,旁观骇愕,其人不能答,徒唯唯, 鉉 不测,强聒而与之言。居数日,既无酬復, 鉉 亦倦且默矣。”
《漢語大詞典》:条答(條答)
逐条对答。
《三国志·蜀志·韦祎传》“ 禕 辞顺义篤,据理以答” 裴松之 注引
《祎别传》:“ 禕 輒辞以醉,退而撰次所问,事事条答,无所遗失。”
《新唐书·郑肃传》:“博士有疑议往咨,必据经条答。”
《明史·刘基传》:“帝尝手书问天象, 基 条答甚悉而焚其草。”
《漢語大詞典》:了辩(了辯)
形容对答清楚敏捷。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 李邕 ﹞既冠,见特进 李嶠 ,自言‘读书未徧,愿一见秘书’。 嶠 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 邕 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 嶠 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
《漢語大詞典》:训对(訓對)
对训示的对答、争执。 唐
颜真卿 《与郭仆射书》:“昨 裴僕射 误欲令左右丞勾当尚书,当时輒有训对。僕射恃贵张目,见尤介众之中,不欲显过。”
《漢語大詞典》:册对(册對)
对答皇帝书于诏册的政事、经义等设问。 宋
范仲淹 :“﹝ 伯玉 ﹞尝应科举,未亲册对。如令仰被清问,罄陈大略,必能竭前人之正论,副大君之虚怀。”
《漢語大詞典》:雠应(讎應)
对答,作出反应。 宋
苏舜钦 :“虽被讥嘲,絶不讎应。”
《國語辭典》:应答如响(應答如響) 拼音:yìng dá rú xiǎng
应答问题迅捷流利,如同声音的回响。比喻才识丰富,思想敏捷。《梁书。卷三○。徐摛传》:「因问五经大义,次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末论释教。摛商较纵横,应答如响。」宋。洪迈《夷坚丙志。卷一四。贾县丞》:「唐具述英华之故,李应答如响。」也作「应接如响」。
《國語辭典》:应答如流(應答如流) 拼音:yìng dá rú liú
形容才思敏捷,答话如流水般顺畅。《旧五代史。卷九一。晋书。郑琮传》:「戎伍之事,一睹不忘,凡所诘问,应答如流,故所在知名。」《隋唐演义》第八三回:「子仪应答如流,李白愈加敬爱。」也作「对答如流」、「应对如流」。
《國語辭典》:占拜 拼音:zhān bài
仰视而拜,指拜礼的威仪。《后汉书。卷三三。虞延传》:「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谙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
《国语辞典》:无言以对(无言以对) 拼音:wú yán yǐ duì
没有话可以对答。如:「他讲得义正词严,让对手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