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游击(游擊)  拼音:yóu jí
见机行动,出没无常的袭击。如:「游击战」、「我军在敌后以游击的方式进行破坏。」
《國語辭典》:对敌(對敵)  拼音:duì dí
相对为敌。《三国演义》第二回:「俊令玄德为其先锋,与贼对敌。」
《漢語大詞典》:贼虏(賊虜)
对敌寇的贬称。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边:“贼虏忽然而过,未必死伤。” 北齐 魏收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盗憎主人,乃图逆节,拔本塞源,委身贼虏。” 清 唐鉴 《南征》诗之八:“贼虏善深谋,将弁甘久待。”
《漢語大詞典》:地网(地網)
(1).地上的网罗。比喻危难凶险的境地。 前蜀 杜光庭 《胡璠尚书地网醮词》:“解灾凶於地网,销厄运於巽宫。”
(2).比喻对敌人的包围圈。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吟剑》诗:“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
(3).指用作防御工事的壕堑水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即其地为壕堑纵横,引水缕行,名曰‘地网’,以遏奔衝。”明史·刘定之传:“陆则纵横掘堑,名曰地网。”
《國語辭典》:掩护(掩護)  拼音:yǎn hù
1.隐藏。《聊斋志异。卷五。孝子》:「母创寻愈。周每掩护割处,即妻子亦不知也。」
2.包庇。如:「想必是他给了你许多好处,不然,你为何如此刻意掩护他呢?」
3.军事上指为了避免敌人侦测、扰乱、攻击,所采取的一切行动。
《國語辭典》:突击(突擊)  拼音:tú jí
突然攻击。指趁对方未防备时,猛烈而急速的攻击。《新唐书。卷八六。刘武周传》:「既战,小却,王以精骑突击破之。」也作「突袭」。
《漢語大詞典》:猾虏(猾虜)
奸狡的敌人。对敌方的蔑称。 宋 陆游 《送张野夫寺丞牧滁州》诗:“逋诛猾虏入槛车,北风吹乾草头血。”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况 备 ( 刘备 )又非人望之所归, 周瑜 以梟雄目之…… 孙权 以猾虏呼之, 亮 独何见而委身焉。”
《國語辭典》:主攻  拼音:zhǔ gōng
1.攻击的主力。如:「主攻球员」。
2.主修。如:「他在学校主攻声乐。」
3.主张攻击。宋。魏了翁《鹤山集》:「至康定攻守之策,则韩忠献主攻,范文正主守。」
《國語辭典》:外线(外線)  拼音:wài xiàn
1.对敌方采取由外向内攻击的兵力部署战线。如:「外线作战」、「他适时利用外线出击的战略,终于赢得这场持久战。」
2.称对外通话的线路为「外线」。如:「这支话机具有保留外线通话的功能,使用非常简便。」
《漢語大詞典》:丑党(醜黨)
对敌众的蔑称。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此险道也,地多篁木,易设伏,且迫贼肘腋,丑党必众,而我军甚孤。”
分類:对敌
《國語辭典》:反击(反擊)  拼音:fǎn jí
回击进攻。如:「在剑术比赛时,他出手反击对方,时机、角度和力道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战无不胜。」
《漢語大詞典》:敌虏(敵虜)
亦作“ 敌卤 ”。 对敌人的蔑称。 三国 魏 曹丕 《至广陵于马上作》诗:“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一本作“ 敌卤 ”。
分類:对敌敌人
《國語辭典》:暴力  拼音:bào lì
激烈而强制的力量。如:「暴力只会制造问题,不能解决问题。」
《國語辭典》:空袭(空襲)  拼音:kōng xí
利用飞机从空中对敌方目标进行袭击。如:「此次演习实施夜间空袭,以提升部队之全天候作战能力。」
《漢語大詞典》:前委
中国共产党中央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于前线设有领导对敌作战的前敌委员会,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曾设立类似的前线委员会,都简称“前委”。 周恩来 陈毅 《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信》:“前委在两年奋斗中已有不少经验可以运用,中央在此不作机械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