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31,分4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司察
亮察
察事
稽察
察狱
察判
讥察
谨察
失察
聪察
察识
察情
尽察
几察
辨察
《漢語大詞典》:司察
督察。司,通“ 伺 ”。汉书·盖宽饶传:“明主知君絜白公正,不畏彊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后汉书·陈元传》:“诚不宜使有司察公辅之名。” 李贤 注:“司察,犹督察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能:“夫人材不同,能各有异:有自任之能……有司察纠摘之能。” 刘昞 注:“督察是非,无不区别。”
分類:督察
《國語辭典》:亮察  拼音:liàng chá
明白清晰的体察。多为书信中的用词。明。王守仁〈与安宣慰书〉:「承问及,不敢不以正对,幸亮察。」
《漢語大詞典》:察事
古代专指为官府侦探民间情况。旧唐书·李岘传:“初, 李辅国 判行军司马,潜令官军於人间听察是非,谓之察事。”太平广记卷一九○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王建:“﹝ 天竺 三藏僧﹞为 蜀 察事者识之,縶於 成都府 。”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二:“ 吴印 、 华克勤 等人都是和尚,因为察事有功,都还俗作了大官。”
《國語辭典》:稽察  拼音:jī chá
1.考查。如:「上级每年都会定期派员稽察有无贪污受贿情事。」也作「稽查」。
2.负责考查工作的人员。也作「稽查」。
分類:稽察检查
《漢語大詞典》:察狱(察獄)
审理狱讼案件。《孔子家语·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焉。”书·无逸“则若时,不永念厥辟” 唐 孔颖达 疏:“君人者察狱必审其虚实,然后加罪,不长念其为君之道,谓不审察虚实也。”
《漢語大詞典》:察判
审理判决。南齐书·武帝纪:“戊戌,詔曰:‘水潦为患,星纬乖序,京都囚繫,可尅日讯决;诸远狱委刺史以时察判。’”
《國語辭典》:讥察(譏察)  拼音:jī chá
严厉的盘问。宋。苏舜钦〈感兴〉诗三首之二:「捍掫主讥察,谁何辩语言。」
《漢語大詞典》:谨察(謹察)
严密观察;谨慎考察。孙子·行军:“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杜牧 注:“当谨伺察之,恐有奇伏旁起也。” 宋 张栻 《雷州学记》:“则其於毫釐疑似之间,皆有以详辨而谨察之。” 明 胡居仁 《续白鹿洞学规》:“故必於事物初接、本心萌动之际,谨察精辨,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國語辭典》:失察  拼音:shī chá
1.疏忽而没注意到。如:「都怪我一时失察,才出了这个纰漏。」
2.官吏对属下没有尽到督察的责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失察在先,正办在后,顶多不过一个罚俸的处分罢了。」《红楼梦》第一○二回:「说是二叔被节度使参进来,为的是失察属员,重徵粮米,请旨革职的事。」
《漢語大詞典》:聪察(聰察)
犹明察。汉书·宣元六王传赞:“ 淮阳宪王 於时诸侯为聪察矣, 张博 诱之,几陷无道。”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成人之智。” 唐 白居易 《黄老术》:“其道在乎尚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而已。”《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府尹是个极廉明聪察的人。”《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彼时县主,乃是新选甲科,姓 包 名 达 ,聪察异常。”
分類:明察
《漢語大詞典》:察识(察識)
明察识别。 明 王琼 《双溪杂记》:“进士、举人、贡士之外,也未必无奇才异能之士,惟试之以事而后可见,贵乎能察识而超拔之。斯能尽一世人才之用,而科目之选并行不悖矣。”
《韵府拾遗 庚韵》:察情
书:吕刑明清于单辞。注,曰明曰清,诚敬笃至。表里洞彻,无少私曲。然后能察其情也。
分类:察情
《韵府拾遗 黠韵》:尽察(尽察)
史记秦本纪:戎王使由余于秦,缪公与由余曲席而坐,传器而食,问其地形与其兵势,尽察,而后令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戎王受而悦之,终年不还。
《漢語大詞典》:几察(幾察)
犹稽查。几,通“ 讥 ”。宋史·方技传下·林灵素:“﹝ 宋徽宗 ﹞命 江端本 通判 温州 ,几察之。”
分類:稽查
《漢語大詞典》:辨察
辨别考察。 宋 曾巩 《救灾议》:“至於给授之际,有淹速,有均否,有真伪,有会集之扰,有辨察之烦,厝置一差,皆足致弊。”
分類:辨别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