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1,分49页显示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9 30 31 32 下一页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定印
恶察那
恶察罗
昙摩罗察
谛察法忍
观察义禅
观察
观察门
观察正行
观察法忍
观察诸方行经
观察智
佛类词典(续上)
占察经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定印
恶察那
恶察罗
昙摩罗察
谛察法忍
观察义禅
观察
观察门
观察正行
观察法忍
观察诸方行经
观察智
占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占察善恶业报经之略名,二卷,隋菩提灯译。地藏菩萨说投木牌占吉凶善恶之法,兼示忏悔之法,次示一实境界二道之观道事理具备。明智旭,著有占察经疏三卷,占察行法一卷。
(经名)占察善恶业报经之略名,二卷,隋菩提灯译。地藏菩萨说投木牌占吉凶善恶之法,兼示忏悔之法,次示一实境界二道之观道事理具备。明智旭,著有占察经疏三卷,占察行法一卷。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说法,时有忉利天之摩尼藏无垢天子,得炬口天药叉警告,七日后必死。惶怖求救于帝释,帝释伴彼见佛,佛为说此咒。与尊胜陀罗尼之缘起略同。
(经名)二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睹史多天说法,时有忉利天之摩尼藏无垢天子,得炬口天药叉警告,七日后必死。惶怖求救于帝释,帝释伴彼见佛,佛为说此咒。与尊胜陀罗尼之缘起略同。
妙观察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显教所说四智之一。转凡夫之第六识而得至于佛果,观察诸法而说法之智也。心地观经二曰:「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释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又】密教所说五智之一。配于西方无量寿佛之智德。菩提心论曰:「西方阿弥陀佛由妙观智,亦名莲华智,亦名转法轮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如来四智之一,即转第六意识,妙观诸法之相,众生之机,而施展说法断疑之用。
【三藏法数】
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
(术语)显教所说四智之一。转凡夫之第六识而得至于佛果,观察诸法而说法之智也。心地观经二曰:「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释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又】密教所说五智之一。配于西方无量寿佛之智德。菩提心论曰:「西方阿弥陀佛由妙观智,亦名莲华智,亦名转法轮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所立如来四智之一,即转第六意识,妙观诸法之相,众生之机,而施展说法断疑之用。
【三藏法数】
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定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又曰莲华部定印。阿弥陀如来之入定印也。(参见:智定印)
(印相)又曰莲华部定印。阿弥陀如来之入定印也。(参见:智定印)
恶察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Aks!ara,译曰字,即文字也。由其不变之义,取为不改转之义。唯识论述记四曰:「恶察那,是字。无改转义。」俱舍论光记五曰:「梵云恶刹罗,唐云字,是不流转义。谓不随方流转改变。」大日经疏十四曰:「字轮者。梵音云恶刹啰轮。恶刹啰。是不动义。」同十七曰:「字者梵有二音:一者名恶刹罗也,是根本字也。二者哩比鞞(Lipi),是增加字也。根本者即是本字,如阿字最初二音。」梵语杂名曰:「字,梵名阿乞史罗。」
(术语)Aks!ara,译曰字,即文字也。由其不变之义,取为不改转之义。唯识论述记四曰:「恶察那,是字。无改转义。」俱舍论光记五曰:「梵云恶刹罗,唐云字,是不流转义。谓不随方流转改变。」大日经疏十四曰:「字轮者。梵音云恶刹啰轮。恶刹啰。是不动义。」同十七曰:「字者梵有二音:一者名恶刹罗也,是根本字也。二者哩比鞞(Lipi),是增加字也。根本者即是本字,如阿字最初二音。」梵语杂名曰:「字,梵名阿乞史罗。」
恶察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译曰字。与恶察那同。
(术语)译曰字。与恶察那同。
昙摩罗察
【佛学大辞典】
(人名)Dharmaraks!a,又作昙摩罗刹,比丘名。
(人名)Dharmaraks!a,又作昙摩罗刹,比丘名。
谛察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忍之一。(参见:忍)
【佛学常见辞汇】
三忍之一。
【三藏法数】
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
(术语)三忍之一。(参见:忍)
【佛学常见辞汇】
三忍之一。
【三藏法数】
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观察义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人法之无我,诸法之无性,渐进而见其他之义理也。
(术语)观人法之无我,诸法之无性,渐进而见其他之义理也。
观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观想,观念等同。
(术语)与观想,观念等同。
观察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念门之一。观想极乐净土庄严相之法门也。见净土论,三藏法数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五念门之一,即观想极乐世界庄严相的法门。
【三藏法数】
谓修净土之人,用观观察则有三种:一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求生彼国,是名观察门。(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观破昏暗之心也。)
(术语)五念门之一。观想极乐净土庄严相之法门也。见净土论,三藏法数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五念门之一,即观想极乐世界庄严相的法门。
【三藏法数】
谓修净土之人,用观观察则有三种:一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求生彼国,是名观察门。(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观破昏暗之心也。)
观察正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门所立五正行之一。(参见:五正行)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立五行之一。(参见:五正行)
(术语)净土门所立五正行之一。(参见:五正行)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立五行之一。(参见:五正行)
五正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门所立。往生极乐之正行有五种。对于杂行,故曰正行:一、读诵正行,专赞诵净土之三部经。二、观察正行,专观想净土之相。三、礼拜正行,专礼拜弥陀。四、称名正行,专称弥陀之名。五、赞叹供养正行,专赞叹供养弥陀。观经散善义曰:「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等。(中略)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立,谓凡兼修他法者,名为杂行,若专修下列五法者,名为正行,即一、专读诵净土三经,名读诵正行;二,专观想极乐国庄严,名观察正行;三、专礼拜阿弥陀佛,名礼拜正行;四、专称念弥陀名号,名称名正行;五、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名赞叹供养正行。
(术语)净土门所立。往生极乐之正行有五种。对于杂行,故曰正行:一、读诵正行,专赞诵净土之三部经。二、观察正行,专观想净土之相。三、礼拜正行,专礼拜弥陀。四、称名正行,专称弥陀之名。五、赞叹供养正行,专赞叹供养弥陀。观经散善义曰:「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等。(中略)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立,谓凡兼修他法者,名为杂行,若专修下列五法者,名为正行,即一、专读诵净土三经,名读诵正行;二,专观想极乐国庄严,名观察正行;三、专礼拜阿弥陀佛,名礼拜正行;四、专称念弥陀名号,名称名正行;五、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名赞叹供养正行。
观察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忍之一。观察诸法体性不生不灭,安然忍可而心不动者。见地持经五,三藏法数五。
【佛学常见辞汇】
二忍之一。(参见:二忍)
【三藏法数】
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术语)二忍之一。观察诸法体性不生不灭,安然忍可而心不动者。见地持经五,三藏法数五。
【佛学常见辞汇】
二忍之一。(参见:二忍)
【三藏法数】
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二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忍者忍耐也。诸众生以种种恶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瞋恚,谓之众生忍。二、无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为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又名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安忍而不动心,谓之无生法忍。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安受诸苦而不动心者,即众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者,即无生法忍也。见持地经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纵使彼加种种之害,我能忍耐于心而不瞋不报也。二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之法理,而不动心也。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逼于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即前之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法而心安于实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见地持经五。【又】一生忍,此有二:一于人之恭敬供养能忍而不执著。二于人之瞋骂打害,能忍而不生瞋恨。二法忍,此亦有二:一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二于心法之瞋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见法界次第下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二、无生法忍〕,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二、观察法忍〕,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名数)一、众生忍,忍者忍耐也。诸众生以种种恶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瞋恚,谓之众生忍。二、无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为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又名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安忍而不动心,谓之无生法忍。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安受诸苦而不动心者,即众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者,即无生法忍也。见持地经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纵使彼加种种之害,我能忍耐于心而不瞋不报也。二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之法理,而不动心也。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逼于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即前之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法而心安于实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见地持经五。【又】一生忍,此有二:一于人之恭敬供养能忍而不执著。二于人之瞋骂打害,能忍而不生瞋恨。二法忍,此亦有二:一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二于心法之瞋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见法界次第下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二、无生法忍〕,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二、观察法忍〕,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观察诸方行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译,为喜王菩萨说观察诸法行之三摩地者。
(经名)四卷,隋阇那崛多译,为喜王菩萨说观察诸法行之三摩地者。
观察智
【三藏法数】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能證者,谓能證之智;所證者,谓所證之理。)
谓以智慧照了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之理,了知能證所證二俱不可得,是名观察智。(能證者,谓能證之智;所證者,谓所證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