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显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宗之所判。一切佛教,分显密之二教,自宗为密教,他宗尽为显教。显教者,计众生之机,为报身化身之说法,显了断惑證理修因證果之法门者。是为随他意之教法,其理由显然可知,故云显教。密教者,法身佛为自受法乐,与自性之眷属,谈话三密之法门者。此三密之法门,唯为佛与佛内證之境界,等觉之菩萨,尚不能穷知,故云密教。密者秘奥幽妙之义。非云秘而不示也。盖大小乘三藏十二部经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之法门,是显教,而释迦为其教主,大日经金刚顶经等所说金胎两部之法门,陀罗尼印契念诵灌顶之仪轨,是密教,而大日为其教主。凡真言宗有二种之教判,一为显密二教,二为十住心。显密为横判一代教者,十住心为竖判诸宗者。显密之意,在金刚顶经,日本空海据之作二教论,十住心之义,在大日经十住心品,空海据之作十住心论。二教论上曰:「夫佛有三身,教则二种:应化开说,名曰显教,言显略逗机。法佛谈话,谓之密教,言秘奥实说。」又曰:「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此三密门者,所谓如来内證智境界也。等觉十地不能入室,何况二乘凡夫谁得升堂?」又曰:「问:显密二教,其别如何?答:他受用应化身随机之说,谓之显也。自受用法性佛说内證智境,是名秘也。」净土指归上曰:「诸佛法藏,有显有密。显谓十二部经三藏圣教,密谓坛场作法,诵持秘密,决取神效。」宋僧传三曰:「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一显教者诸乘经律论也。二密教者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拿罗法也。三心教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显教和密教。(参见:二教)
二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显教,二密教。显教之判,有天台真言之别。天台就释迦佛之说法作法而立显密二教。盖以对一会大众显露说法,使彼此相知者为显露教,此时更密对馀众说法,使一会之人不能知之者为秘密教。如鹿园之会,八万诸天得闻深法,故在我为显露教者,于彼为秘密教。在彼为秘密教者,在我则显露教也。法华玄义一曰:「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此座说顿,十方说渐、说不定;顿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顿座。或十方说顿、说不定;此座说渐,各各不相知闻。于此是显,于彼是密;或为一人说显,或为多人说渐、说不定;或为一人说渐,为多人说渐,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或一座嘿,十方说;十方嘿,一座说;或俱嘿,或俱说,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又真言所立之显密二教,以释迦佛所说之大小乘一切为显教,大日如来所说之两部大法为密教。释迦佛为化身,化身之说法,各应所化之机而说之,其法显露而浅略,故名显教。大日为法身,法身为法乐,集自己眷属说内證之境,其法秘奥而不可思议,故曰密教。显密二教论上曰:「应化开说名曰显教,言显略逗机,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秘奥实说。」【又】一渐教,二顿教。有三义:一、就佛之化仪而分之。如来成道,直对大乘之菩萨,顿说大乘之法为顿教,从阿含已下至法华涅槃,对二乘之弟子,始说小乘终会大乘为渐教。齐朝隐士刘虬,净影慧远等,依此义立顿渐二教(见大乘义章一本,华岩玄谈四)。天台之渐顿,亦依此意谓法华为渐圆教(彼宗谓之约部之顿渐)。法华玄义一曰:「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缘,名渐圆教。若约说次第,醒醐味相。」二、就机之渐顿而判之。对渐悟之机,初说小乘,后说大乘,因大由小起,为渐教,对顿机直说大乘,大不由小为顿教。隋之诞法师等,依此义而立二教(见五教章上二),天台亦依此意判观经,谓之顿教。以观经对凡夫之韦提希,直说大乘之圆教也。三、就法之偏圆而分渐顿,偏僻迂曲之方便教为渐教,除圆教外,其馀之诸教是也。直成佛之圆满至极法为顿教,圆教是也(台家谓之约教之顿渐)。止观三曰:「渐名次第,莳浅由深,顿名顿足顿极,此亦无别意,还扶成偏圆,三教止观悉皆渐,圆教止观名之为顿。」【又】一、界内教,台家所立四教中藏通之二教,说凡夫出离解脱三界之教法,故谓之界内教。二、界外教,别圆二教说既出三界,出离解脱三界外方便土及实报土变易生死之教法,故谓之界外教。见七帖见闻三本,同七本。【又】一、半字教,悉昙章为生字之根本而未成字体,故曰半字,以譬不了义之小乘教。二、满字教,毗伽罗论文字具足,故曰满字,以喻了义究竟之大乘教。故半满二教者,为大小二乘之异名。此说出于涅槃经,西晋昙无谶,依此义而立二教。涅槃经五曰:「如彼长者教半字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我今亦尔,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止观三曰:「半者明九部法也,满者明十二部法也。世传涅槃常住,始复是满,馀者悉半。菩提流支云:三藏是半,般若去皆满。今明半满之语,直是扶成大小。前已析体判大小,今亦以体析判半满如前。」群疑论探要记十四曰:「小乘九部妙义未究,故名半字。大乘三部正理已显,故名满字。」大乘义章一曰:「声闻藏法,狭劣名小,未穷名半。菩萨藏法,宽广名大,圆极名满。」【又】增长烦恼之言说为半字,增长善法之言语为满字。涅槃经八曰:「半字义者,皆是烦恼言说之本,故名半字。满字者,乃是一切善法言说之根本也。譬如世间为恶之者为半人,修善之者名为满人。」【又】涅槃经之二教也。依台家之意,佛最后说涅槃经,有二意:一、因在世之弟子机根未熟,漏于法华之开会,故更说藏通别圆四教,使之归入一乘圆常之妙理,以捃拾法华之残类,故名法华曰大收教,涅槃曰捃收教。又谓之常住之涅槃,三悉檀(除对治)之涅槃。文句十曰:「今世五味,节节调伏,收罗结撮,归会法华。譬如田家春生夏生,耕种耘治,秋收冬藏,一时穫刈。自法华已后,有得道者,如捃拾耳。」释签二曰:「法华开权如已破大阵,馀机至彼,如残党不难,故以法华为大收,涅槃为捃收。」四教仪曰:「说大涅槃有二义:一为未熟者,便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收教。」二、因末代之比丘,起恶见,佛入涅槃,则执无常,又或偏贵理性而废戒律之事行,逐失法身常住之命,故佛以之对治末代之恶见,赎常住之命,谓之赎命涅盘,又曰对治无常涅槃。此赎命涅槃有单复二义。谓涅槃经唯说戒律,是单义,谓乘门与戒门共说是复义。依单义,则此经为扶律,律是赎常住之命之重宝也。若依复义则为乘及戒也。此涅槃经,扶律事谈常,乘戒具足。故为赎常住之命之重宝。因之赎命涅槃,又曰扶律谈常教。法华玄义十曰:「涅槃临灭更扶,三藏诫约三乘,使末代钝根不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广开常宗,破此颠倒令佛法久住。」释签二曰:「彼经部前后诸文扶律说常,若末代中诸恶比丘破戒,说如来无常,及读诵外典,则并无乘戒,失常住命。赖由此经扶律说常,则乘戒具足,故号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也。」【又】一、偏教,即偏僻之教,藏通别三教之所明是也。二、圆教,即圆满之教,第四圆教之所明是也。止观三曰:「偏名偏僻,圆名圆满。」【又】一、权教,藏通别之三教,为实教权设而还废者。二、实教,如来出世元意真实之教法,第四之圆教是也。止观三曰:「权者是权谋,暂用还废。实是实录,究竟旨归。(中略)一大事出世,元为圆顿一实止观而施三观止观。」【又】一、世间教,可生三界善处之善法也。二、出世间教,出离生死之三乘教法也。大乘义章一曰:「圣教虽众要唯有二:一是世间,二是出世,三有善法名为世间,三乘出道名出世间。」【又】一、了义教,大乘经所说,显了尽深义者。二、不了义教,小乘所说,不尽显了实义者。涅槃经六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中略)声闻乘名不了义,无上大乘乃名了义。」【又】江南印法师敏法师等所判之一代教也。一、屈曲教,如法华涅槃等释迦所说之经,逐于物机,屈曲正道而说者。二、平道教,如华严经卢舍那佛所说,随于法性而说平等之法者。见五教章上。【又】一、化教,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教内众受道之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使皆依之修行而出离生死之苦者,如经藏之所明是也。二、制教,如来说诸戒律,专禁制内众受道之弟子。使如法受持而成圣果者,如律藏之所明是也。见华严孔目章。
【佛学常见辞汇】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證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證真者,都是属于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于制教类。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一、化教通内外众〕,谓如来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内众受道弟子,及外众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离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内外众。
〔二、制教唯内众〕,谓如来说诸律仪,专为禁制内众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果,故名制教唯内众。
显密三重配立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世间出世间。守护经曰:「我是凡夫未知求处,唯愿慈悲为我说之。」(捡守护经不见此文)。显教究意之如来已,自称凡夫,故显教诸宗,皆是世间,密教独为出世间。二,大小二乘。谓不空三藏五秘密经表制集等之意,以诸显教摄属小乘声闻之道果,真言密教为菩萨大士之灌顶法门。三,三乘一乘,善无畏三藏大日经疏之意,显教为通达三乘,真言为唯一佛乘。见二教论杲宝钞二。案是为日本东密一宗之言,他宗不许也。
显密兼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兼修显密二教之学,即学修一代之佛法也。
显密戒三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显教法华华严等与真言密教加戒律之宗而云显密戒之三学。
显露秘密二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宗所言。与真言宗之显教密二教不同。彼就教法而料之者,此于说法之仪式上言之也。天台所立化仪四教中有秘密教,对此而他之化仪三教,顿渐不定,谓为显露教。如来以不思议力隐密教化其机类,不使自馀之人知之者,为秘密教,公开而使自他一般知之者,为显露教。例如鹿苑时之说法,声闻之人,见八万诸天,得无生法忍,阿若憍陈如一人得初果,是显露教,而菩萨于其座见无数人得声闻道,乃至无数人得一生补处,则秘密教也。此二教之意,原据龙树。智度论六十五曰:「诸佛事有二种:一者密,二者现。」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之异名。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与如意轮陀罗尼经同本稍略。
十波罗密
【佛学常见辞汇】
施波罗密、戒波罗密、忍波罗密、精进波罗密、禅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方便波罗密、愿波罗密,力波罗密、智波罗密。此十波罗密是唯识论所立,称为十胜行,即菩萨在十地时所修行的道法。
【佛学次第统编】
十波罗密,亦名十胜行。
一、施 施有三种:
一、财施。
二、无畏施。
三、法施。
二、戒 戒有三种:
一、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
三、饶益有情戒。
三、忍 忍有三种:
一、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
四、精进 精进有三种:
一、被甲精进。
二、摄善精进。
三、利乐精进。
五、静虑 静虑有三种:
一、安住静虑。
二、引发静虑。
三、办事静虑。
六、般若 般若有三种:
一、生空无分别慧。
二、法空无分别慧。
三、俱空无分别慧。
七、方便善巧 方便善巧有二种:
一、回向方便善巧。
二、拔济方便善巧。
八、愿 愿有二种:
一、求菩提愿。
二、利乐他愿。
九、力 力有二种:
一、思择力。
二、修习力。
十、智 智有二种:
一、受用法乐智。
二、成熟有情智。
「波罗密」此十相者,要七最胜之所摄受,方可建立波罗密多,
一、安住最胜 谓要安住菩萨种性。
二、依止最胜 谓要依止大菩提心。
三、意乐最胜 谓要悲悯一切有情。
四、事业最胜 谓要具行一切事胜。
五、巧便最胜 谓要无相智所摄受。
六、回向最胜 谓要回向无上菩提。
七、清净最胜 谓要不为二障间杂。
若非此七所摄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
十波罗密菩萨
【佛学常见辞汇】
檀波罗密等十位菩萨。
力波罗密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波罗密之一。
尸罗波罗密
【佛学常见辞汇】
六波罗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尸罗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略说有二种:
一者、在家尸罗 在家尸罗者,所谓三皈、五戒、八斋戒也。
二者、出家尸罗 出家尸罗者,所谓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大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律行。
若菩萨十重四十八轻,则通在家出家共戒也。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持如是等戒,皆名尸罗。
「波罗密」波罗密翻名如前。若菩萨住二种尸罗中,能具修五种心者,是时尸罗名波罗密。何等五?一知尸罗实相罪不可得,而好行善道,不自放逸,馀四如前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种心者,随所持戒行善,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持戒,各为行尸罗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尸罗波罗密具足成就也。
六波罗密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参见:六度)
六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参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请参见附表。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
【三藏法数】
(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波罗密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叫做到彼岸。
【佛学次第统编】
六波罗密 檀、乃至般若。
十波罗密 施、乃至智。
六度 施、乃至慧。
广六度行 略。
波罗密具五种心 知实相、起慈悲、发愿、回向、具足方便。
波罗密具七相 安住、乃至清净。
檀波罗密二 财、法。
施三 财、法、无畏。
尸罗波罗密二 在家、出家。
戒三 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
羼提波罗密二 生忍、法忍。
生忍二 顺、逆。
法忍二 心、非心。
忍三 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
毗梨耶波罗密二 身、心。
精进三 被甲、摄善、利乐。
禅波罗密二 世间、出世间。
出世间禅二 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静虑三 安住、引发、办事。
般若波罗密三 声闻慧、缘觉慧、佛慧。
声闻慧三 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又般若三 生空、法空、俱空。
方便二 回向、拔济。
愿二 求菩提、利乐他。
力二 思择、修习。
智二 受用法乐、成熟有情。
檀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家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
一、财施 财施者,所谓饮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宝一切己之所有资身之具,及妻子乃至身命,随有所须者,悉能施与,皆名财施。
二、法施 法施者,若从诸佛及善知识边,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若从经论中闻,若自以观行故知,以清净心,为人演说,皆名法施。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行此二种施故,名为檀。
「波罗密」波罗密有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
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
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谓之到彼岸。
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旷远,故云度无极。
此约六波罗密通说也。
若别说者,菩萨行布施时,具修五种心,乃名为波罗密。何等五?一、知施实相,二、起慈悲心,三、发愿,四、回向,五、具足方便。
一、云何名知施实相 若布施时,施者受者及财物三事,皆不可得,入实相正观,以无所舍法,而随他有所须者,能舍不吝,是为知施实相。
二、云何名起慈悲心 菩萨虽知布施实相无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与一切乐,拔一切苦,是为起慈悲心。
三、云何名发愿 行布施时,愿因此施,得无上佛果,不求凡夫三乘果报,是为发愿。
四、云何各回向 随所施时,回此施功德,向萨婆若,及施一切众生,是为回向。
五、云何名具足方便 所谓能于布施一法,施转通达一切佛法,遍修诸行,是为具足方便。
菩萨若能具此五心者,是时随有布施,因中说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无极也。是以菩萨所行布施者,名为行檀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檀波罗密具足成就。
羼提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
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
二、于瞋骂打害中,能忍不生瞋恨怨恼。
是为生忍。
法忍有二种:
一者、非心法 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
二者、心法 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
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二忍,名为羼提。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住羼提中,能具修五种心,是时羼提名波罗密。何等五?一知忍实相,虽不得能忍之心,所辱之事,而随对生法二种所辱之境,心能安忍不动。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种心,随所忍事,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修忍,名为行羼提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羼提波罗密具足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