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8,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隆寄
寄下
寄付
寄籍
寄外
寄笔
事寄
寄孥
寄鹤
飘寄
危寄
飞寄
邮寄
寄望
寄庄
《漢語大詞典》:隆寄
厚望,重托。 南朝 齐 王俭 《单拜录尚书优策议》:“即事缘情,不容均之凡僚,宜有策书,用申隆寄。” 唐 苏颋 《为宋尚书谢加三品表》:“臣年未知命,识未半古,旋叨厚禄,仍受隆寄。”
《国语辞典》:寄下  拼音:jì xià
暂时寄著。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看二君之面,教豫让权寄下这一颗头,待除了赵氏,不道肯轻饶了你哩。」
分类:暂时
《漢語大詞典》:寄付
委托;托付。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 始皇 听 李斯 之偏説而絀其义,至身死之日,无所寄付;委天下之重於凡夫之手,託废立之命於姦臣之口,至令 赵高 之诛锄宗室。”优婆塞戒经卷三:“善男子,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
分類:委托托付
《國語辭典》:寄籍  拼音:jì jí
1.旅居他乡,将户籍设于该处。唐。李翱 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公讳申,字维降,东海剡人,永泰元年寄籍京兆府。」
2.一种旧时的习惯。父母为求小孩顺利成长,而将其托名在菩萨或尼姑、道士处做乾儿子或乾女儿,称为「寄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五。谈异六。老僧》:「昔侍御与贫道为方外交,其公子方在襁褓,寄籍释氏,为我弟子。」也称为「寄名」。
《國語辭典》:寄名  拼音:jì míng
1.一种旧时的习惯。父母为求小孩顺利成长,而将其托名在菩萨或尼姑、道士处做乾儿子或乾女儿,称为「寄名」。《红楼梦》第二五回:「过了一日,就有宝玉寄名的乾娘马道婆进荣国府来请安。」也称为「寄籍」。
2.挂名,列其名而不负实责。《明史。卷二○六。程启充传》:「身不出门闾,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
《漢語大詞典》:寄外
(1).寄居外地。 明 邵璨 《香囊记·赏雪》:“自家姓 蹇 名 伦 ,世居 巴 蜀 ,从父宦寄外,占籍 宜兴 。”
(2).妻子寄信或他物给丈夫。 元 龙辅 《女红馀志·制履寄外》:“何物寄殷勤,宫鞋緑饰文。为郎承素足,指日踏青云。” 元 龙辅 《十一月初四日五鼓纪梦寄外》:“昨夜有佳梦,驰书报与郎。隔门须是近,有臭必然香。”
《韵府拾遗 质韵》:寄笔(寄笔)
柳公权帖:近蒙寄笔,深慰远情,但出锋太短,伤于劲硬。
《漢語大詞典》:事寄
犹言职权范围。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两殿两房中书:“至 正德 、 嘉靖 间,则两房事寄已踞 文华 上矣。” 明 沈德符 《内监·东厂印》:“自方印颁行之外,事寄稍关钱粮及军务机要者,俱得给关防。”
分類:职权范围
《漢語大詞典》:寄孥
寄托妻子和儿女。国语·郑语:“君若以 周 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 韦昭 注:“妻子曰孥。”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乍容身於 白社 ,亦寄孥於 伯通 。”
《韵府拾遗 药韵》:寄鹤(寄鹤)
白居昜有酬刘苏州寄鹤诗。
《漢語大詞典》:飘寄(飄寄)
飘泊寄居。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煢煢飘寄,临沙漠矣。” 唐 白居易 《早秋晚望兼呈韦侍御》诗:“夫君亦沦落,此地同飘寄!”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劳生任潦倒,失志同飘寄。”
分類:飘泊寄居
《漢語大詞典》:危寄
谓寄身于危境之中。 宋 何坦 《西畴老人常言》:“仅存之国,厉民以自养,而无復有政治也。故其君民相与危寄,惴惴然朝不谋夕矣。”
分類:寄身危境
《漢語大詞典》:飞寄(飛寄)
胥吏贪污田赋的一种方法。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更造板籍,隐寄、飞寄、影占、伪跋悉釐改。” 明 宋濂 《当涂王公墓志铭》:“猾胥 潘立道 操 金华 一邑田赋之柄,飞寄诡遁,并缘为奸利,公廉其罪状以闻,寘于法。”
《國語辭典》:邮寄(郵寄)  拼音:yóu jì
由邮局人员递送的交寄方式。也称为「邮递」。
《国语辞典》:寄望  拼音:jì wàng
寄托期望。如:「待她好是应该的,我从不寄望有任何回报。」「这家百货业者寄望周年庆的人潮能挽救公司业绩。」
分类:寄托期望
《漢語大詞典》:寄庄(寄莊)
我国封建社会中地主在本籍以外置备土地,设庄收租,谓之寄庄。 明 至 清 代前期,地主为逃避差徭,多在他处买田立庄;或假借外地官僚名义在本地设立田庄。 陈子壮 辑《昭代经济言》卷三载 明 唐龙 《均田役疏》:“ 江西 有等巨室,平时置买田产,遇造册时……有暗袭京官方面进士、举人脚色捏作寄庄者。在册不过纸上之捏,在户尤皆空中之影。”《清文献通考·田赋三》引 雍正 七年谕:“ 直省 有寄庄寄粮之弊,悉令改正。先是 直隶 地方,有寄庄寄粮之名,往往地寄此处,粮寄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