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8,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栖寄
刘寄奴
寄辞
寄库
寄卧
恩寄
寄足
寄籴
寄附
寄画
寄书邮
寄田
寄庑
寄象
寄养
《漢語大詞典》:栖寄(棲寄)
亦作“栖寄”。 安身,寄住。 南朝 梁武帝 《与何胤书》:“君清襟素託,栖寄不近,中居人老,殆同隐沦。” 清 陈维嵩 《双头莲·夏日过叔岱水墅铺田诸子观荷用放翁词韵》:“老树空村,借风幔斜张,儘堪栖寄。”
分類:安身寄住
《國語辭典》:刘寄奴(劉寄奴)  拼音:liú jì nú
1.人名。南朝宋武帝刘裕。参见「刘裕」条。
2.植物名:(1)菊科艾属,多年生草本。茎直,叶呈羽状深裂,裂片三至五枚,叶缘有尖锐锯齿。秋天茎端开黄白色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花丛。也称为「白苞蒿」,全株入药。(2)「青蒿」之异名。参见「青蒿」条。(3)金丝桃科金丝桃属。一年生草本。茎具四棱。叶对生,卵形,长四至十五公厘,具透明腺点。花黄色,顶生聚伞花序。蒴果椭圆形。也称为「地耳草」。相传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先得此草,故称为「刘寄奴」。也称为「金寄奴」。
《漢語大詞典》:寄辞(寄辭)
寄托言词,运用言词。借指写作。 晋 陆机 《文赋》:“或寄辞於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 晋 张协 《杂诗》之九:“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
《漢語大詞典》:寄库(寄庫)
辽 的一种祭奠活动。又旧时迷信,人在生前焚冥钱,作佛事,寄属冥吏,备死后取用,亦称寄库。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岁时杂记·小春》:“十月内,五京进纸造小衣甲并鎗刀器械各一万副,十五日一时推垛,国主与押番臣寮望 本叶山 奠酒拜,用番字书状一纸,同焚烧,奏 木叶山 神,云寄库。”
《韵府拾遗 个韵》:寄卧(寄卧)
宋书王敬弘传敬弘女适尚书仆射何尚之弟述之敬弘常往何氏看女值尚之不在寄斋中卧俄顷尚之还敬弘使二婢守閤不听尚之入云正熟不堪相见君可且去尚之于是移于他室
《漢語大詞典》:恩寄
(1).指长上对下属的信任托付。梁书·良吏传·何远:“ 远 与 恢 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 恢 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 南朝 陈 徐陵 《为梁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僶俛恩寄,号靦惟深,而敕諭分明,信誓殊重。”
(2).特指帝王的授职。 唐 白居易 《苏州刺史谢上表》:“今奉恩寄,又付郡符,奬饰具载於詔中,庆幸实生於望外。”
《漢語大詞典》:寄足
立足,落脚。引申为托身、存身。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臺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 士隐 送 雨村 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 雨村 带至神京,使 雨村 投謁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
《分类字锦》:寄籴(寄籴)
见上注文献通考宋元丰二年籴便粮草王子渊论纲舟利害因言商人入中岁小不登必邀厚价故设内郡寄籴之法以权轻重
分类:平籴
《漢語大詞典》:寄附
(1).犹寄赠。 唐 白居易 《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诗:“贫友远劳君寄附,病妻亲为我裁缝。”
(2).暂时附属。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於府治设教授一员,量给廩生六名,其寄附 太平府 者,悉归本学,嗣后续增其祭祀廩餼之用,则地方可安,文教可兴。”
(3).犹依附。 刘半农 《琴魂》:“你那时的歌声真好啊!简直是她的灵魂,和全世界的玫瑰花的香味,一起寄附在你的声浪之中了!”
《漢語大詞典》:寄画(寄畫)
谓借重筹划。 宋 梅尧臣 《送王乐道太丞》诗:“幄中欲寄画,才智莫有君。”
分類:借重筹划
《國語辭典》:寄书邮(寄書郵)  拼音:jì shū yóu
邮,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寄书邮指传递书信的人。《聊斋志异。卷二。巧娘》:「问:『郎何之?』答云:『为人作寄书邮。』」
《漢語大詞典》:寄田
古谓农田少的国家移民到别国去种田。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穀旁国。” 颜师古 注:“寄於它国种田,又糴旁国之穀也。”宋书·索虏传:“ 赫连氏 有名 衞臣 者,种落在 朔方 塞外,部落千餘户。 朔方 以西,西至 上郡 ,东西千餘里, 汉 世徙讁民居之,土地良沃, 苻坚 时, 衞臣 入塞寄田,春来秋去。”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三章第四节:“﹝ 楼兰 ﹞人民从事畜牧和农业生产,由于沙漠地多,农田很少,往往到别国去‘寄田’。”
《漢語大詞典》:寄庑(寄廡)
寄寓廊庑。谓从师学艺。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南万柳堂:“天然一幅水村图,眼福欣当寄廡初。”
《漢語大詞典》:寄象
(1).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谬,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國語辭典》:寄养(寄養)  拼音:jì yǎng
1.将子女暂时托人抚养。《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秋胡变文》:「寄养十五年,终有离心之意。」
2.暂时安置某处供养。《朱子语类。卷一三○。自熙宁至靖康用人》:「太祖初定天下,将诸军分隶州郡,特寄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