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鞮寄
翻译。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馀论》:“彼同文馆等之设,其原奏档案,所称不过以交涉日伙,鞮寄需人,思通其语言,毋受矇蔽。故其成就,上焉者足备总署使馆之繙译,下焉者可充海关洋行之通事。” 苏曼殊 《〈拜伦诗选〉自序》:“自餘译者,浇淳散朴,损益任情,寧足以胜鞮寄之任。”
分類:翻译
《漢語大詞典》:酬寄
犹寄赠。 唐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是后,各佐 江 通 ,復相酬寄。”
《漢語大詞典》:寄象
(1).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谬,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漢語大詞典》:寄鲊(寄鮓)
《三国志·吴志·孙晧传》“司空 孟仁 卒” 裴松之 注引《吴录》曰:“﹝ 孟仁 ﹞自能结网,毛以捕鱼,作鮓寄母,母因以还之,曰:‘汝为鱼官,而以鮓寄我,非避嫌也。’”《晋书·列女传·陶侃母湛氏》:“ 侃 少为 寻阳县 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鮓遗母。 湛 氏封鮓及书,责 侃 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后常以“寄鮓”称赞子孝母贤。 五代 李瀚 《蒙求》:“ 文伯 羞鳖, 孟宗 寄鮓。” 宋 叶适 《詹鲁山解元以寿母求诗》诗:“寄鮓未垂训,设鷄先赏音。”
分類:称赞
《漢語大詞典》:函寄
邮寄。 孙中山 《拟创立农学会书》:“如有同志,请以芳名住址开列,函寄 双门底 圣教书楼 或 府学宫 步蟾书屋 代收。” 鲁迅 《书信集·致黄源》:“《译文》稿刚写好,因为适有便人,即带上;《后记》俟一两天内函寄。”
分類:邮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