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5,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恩寄
寄足
寄籴
寄附
寄画
寄书邮
寄田
寄庑
寄象
寄养
隆寄
寄下
寄付
寄籍
寄外
《漢語大詞典》:恩寄
(1).指长上对下属的信任托付。梁书·良吏传·何远:“ 远 与 恢 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 恢 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 南朝 陈 徐陵 《为梁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僶俛恩寄,号靦惟深,而敕諭分明,信誓殊重。”
(2).特指帝王的授职。 唐 白居易 《苏州刺史谢上表》:“今奉恩寄,又付郡符,奬饰具载於詔中,庆幸实生於望外。”
《漢語大詞典》:寄足
立足,落脚。引申为托身、存身。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臺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 士隐 送 雨村 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 雨村 带至神京,使 雨村 投謁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
《分类字锦》:寄籴(寄籴)
见上注文献通考宋元丰二年籴便粮草王子渊论纲舟利害因言商人入中岁小不登必邀厚价故设内郡寄籴之法以权轻重
分类:平籴
《漢語大詞典》:寄附
(1).犹寄赠。 唐 白居易 《元九以绿丝布白轻褣见寄》诗:“贫友远劳君寄附,病妻亲为我裁缝。”
(2).暂时附属。明史·广西土司传二·思明:“於府治设教授一员,量给廩生六名,其寄附 太平府 者,悉归本学,嗣后续增其祭祀廩餼之用,则地方可安,文教可兴。”
(3).犹依附。 刘半农 《琴魂》:“你那时的歌声真好啊!简直是她的灵魂,和全世界的玫瑰花的香味,一起寄附在你的声浪之中了!”
《漢語大詞典》:寄画(寄畫)
谓借重筹划。 宋 梅尧臣 《送王乐道太丞》诗:“幄中欲寄画,才智莫有君。”
分類:借重筹划
《國語辭典》:寄书邮(寄書郵)  拼音:jì shū yóu
邮,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寄书邮指传递书信的人。《聊斋志异。卷二。巧娘》:「问:『郎何之?』答云:『为人作寄书邮。』」
《漢語大詞典》:寄田
古谓农田少的国家移民到别国去种田。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穀旁国。” 颜师古 注:“寄於它国种田,又糴旁国之穀也。”宋书·索虏传:“ 赫连氏 有名 衞臣 者,种落在 朔方 塞外,部落千餘户。 朔方 以西,西至 上郡 ,东西千餘里, 汉 世徙讁民居之,土地良沃, 苻坚 时, 衞臣 入塞寄田,春来秋去。”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三章第四节:“﹝ 楼兰 ﹞人民从事畜牧和农业生产,由于沙漠地多,农田很少,往往到别国去‘寄田’。”
《漢語大詞典》:寄庑(寄廡)
寄寓廊庑。谓从师学艺。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南万柳堂:“天然一幅水村图,眼福欣当寄廡初。”
《漢語大詞典》:寄象
(1).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谬,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國語辭典》:寄养(寄養)  拼音:jì yǎng
1.将子女暂时托人抚养。《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秋胡变文》:「寄养十五年,终有离心之意。」
2.暂时安置某处供养。《朱子语类。卷一三○。自熙宁至靖康用人》:「太祖初定天下,将诸军分隶州郡,特寄养耳。」
《漢語大詞典》:隆寄
厚望,重托。 南朝 齐 王俭 《单拜录尚书优策议》:“即事缘情,不容均之凡僚,宜有策书,用申隆寄。” 唐 苏颋 《为宋尚书谢加三品表》:“臣年未知命,识未半古,旋叨厚禄,仍受隆寄。”
《国语辞典》:寄下  拼音:jì xià
暂时寄著。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看二君之面,教豫让权寄下这一颗头,待除了赵氏,不道肯轻饶了你哩。」
分类:暂时
《漢語大詞典》:寄付
委托;托付。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 始皇 听 李斯 之偏説而絀其义,至身死之日,无所寄付;委天下之重於凡夫之手,託废立之命於姦臣之口,至令 赵高 之诛锄宗室。”优婆塞戒经卷三:“善男子,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
分類:委托托付
《國語辭典》:寄籍  拼音:jì jí
1.旅居他乡,将户籍设于该处。唐。李翱 岭南节度使徐公行状:「公讳申,字维降,东海剡人,永泰元年寄籍京兆府。」
2.一种旧时的习惯。父母为求小孩顺利成长,而将其托名在菩萨或尼姑、道士处做乾儿子或乾女儿,称为「寄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五。谈异六。老僧》:「昔侍御与贫道为方外交,其公子方在襁褓,寄籍释氏,为我弟子。」也称为「寄名」。
《國語辭典》:寄名  拼音:jì míng
1.一种旧时的习惯。父母为求小孩顺利成长,而将其托名在菩萨或尼姑、道士处做乾儿子或乾女儿,称为「寄名」。《红楼梦》第二五回:「过了一日,就有宝玉寄名的乾娘马道婆进荣国府来请安。」也称为「寄籍」。
2.挂名,列其名而不负实责。《明史。卷二○六。程启充传》:「身不出门闾,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
《漢語大詞典》:寄外
(1).寄居外地。 明 邵璨 《香囊记·赏雪》:“自家姓 蹇 名 伦 ,世居 巴 蜀 ,从父宦寄外,占籍 宜兴 。”
(2).妻子寄信或他物给丈夫。 元 龙辅 《女红馀志·制履寄外》:“何物寄殷勤,宫鞋緑饰文。为郎承素足,指日踏青云。” 元 龙辅 《十一月初四日五鼓纪梦寄外》:“昨夜有佳梦,驰书报与郎。隔门须是近,有臭必然香。”